复原江华“千年莫徭古镇”文创谈
◇魏佳敏
缘起符号
符号经济是人类消费时代的新神话,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物品丰盈、符号影像愈益占据霸权地位以及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在此基础上,消费的地位被逐渐独立出来,因此也标志着人类迈入了“消费时代”。当物品过渡到符号时,消费中的物就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也不是指向功能产生的物,而是商标所指示的物,物被意义凝结为符号,便具有了符号价值。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说:“人是一种符号化的动物。”的确,人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符号正是赋予世界以意义的载体。因此,身处当今消费时代的人们所消费的符号(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安排,饮食的偏好,家居,汽车,假日,旅游的选择)会成为其在社会群体区别于他者的认知符号。反之,一些商品品牌、旅游人文景观符号,作为文化表达意义的载体,会成为人们交流自己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一种共有的心灵图式,能唤醒人类许多代以来那种隐秘的内心渴求,获得一种文化认同感与群体归属感,这便是符号之所以能成为满足人类精神欲望的“商品”价值的秘密。
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人类描述为“意义的制造者”。现代旅游景观的符号化塑造,恰是人类一种策略化的“意义制造”。人类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和时间的符号化创意和设置,无疑会把人们带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或未来时空,产生一种梦幻穿越般的独特的身临其境体验,这将比任何影视大剧那种置身局外的观看都更具在场感与震撼力。这正是笔者依据江华瑶族自治县阳华岩一幅《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的古摩崖石刻,引发复原竹园寨“千年莫徭古镇”文化创意,从实践上将江华竹园寨复建成一座“千年莫徭古镇”构想的理论缘起。
按图索骥
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竹园寨社区位于潇水河岸边,县城东郊五公里,涔天河水电站下游四公里。沱云公路贯穿全社区,沱竹公交专车往返穿梭。社区东临龙造窝村,北壤塘头坪,西接栋青,南与涔天河镇隔河相望,潇水河绕村达3500米。秀丽的回山坐落境内。从地理山脉看,又正位于九嶷山脉石角塘段,因地处瑶山咽喉之口,属江华十大古要塞之一。
竹园寨得名于古时四周长满了一种粗大如桶的“桶竹”,故名曰“竹园寨”,正是一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镇,古街道全是用鹅卵石铺成,雅称“花街路”,俗称“苞谷路”。临河旧时是排排清一色的瑶家吊脚楼商铺,修筑有七大码头。正是唐宋时期江华四大古村落之一。即:南岸村(竹园寨)、北岸村(梁木桥)、星桥村、龙潭村(东水源)。因竹园寨地理位置属潇贺古道的水路交通要冲,是通往岭东瑶山的一个关口,山里山外的物流往来必经此地,自古便比较兴盛,在当地素有“小南京”之称。临河半边街的吊脚楼、河边街的竹木行、正街冬酒一条街、水豆腐一条街等旧时遗址,无不都印证着竹园寨昔日的繁荣。
竹园寨历来为乡公所、人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解放前为华鹿乡,解放后最初属第二区区公所驻地,辖华鹿乡、西河乡,后来又改成竹园寨公社、竹园寨乡政府等。目前隶属江华沱江镇政府,与良木桥村合并成为竹园寨社区。
位于竹园寨回山之下的阳华岩,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岩内摩崖石刻共有40余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的有38方。从石刻的分布和形状看,石刻分布集中、排列整齐,大小不一,皆为阴刻。最大的2.3平方米,最小的0.75平方米;从石刻的字体看集篆、隶、楷、行、草、籀于一体。岩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题铭: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巡视属县至此,在县令、著名书法家矍令问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岩,而题《阳华岩铭有序》。该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的碑刻。元结的题刻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南宋时,江华县令安珪对阳华岩20余景点摹描容形,绘刻成一幅《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作序以说明,书法家豫章罗煜书。安珪的石刻图文为国内少有,是湖南省仅存的摩崖图刻。因此,2006年阳华岩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年游人不断,堪称“国宝”,名冠湘楚。
《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雕刻于南宋绍兴丙子年(1156年),由右从政郎、江华县令安珪作序并立石、豫章罗煜书。摩崖图刻高93厘米、宽113厘米。上部为篆体图题。中部为阳华岩地理形势图,羊肠山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台阶护栏等,无不描绘得形象生动,其中刻绘的思来亭、朝彻亭、浮岚阁、阳华寺、岩门、仙田等景点都做了一一标注。其下部为楷书图序,共44行,每行15字。图文真实地记录了阳华岩及其竹园寨古村落鼎盛时的境况。由此足见《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和书画艺术价值,还对当地的考古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铁证”意义。现将其图片及其文字附录如下:
阳华岩图序:予自宦游以来,所遇偏历,惟舂陵古多奇迹。江山秀丽,浑然天成。如九嶷万峰,乃积代圣境。然皆气象荒远,卒无清秀绝特之称。若江华之东南,有阳华之岩,可谓甲众观也。乃唐元刺史名之,尝于此招陶别驾焉。次山自为之铭,瞿令问为之书,壮其文辞,嘉其字画,亦足以冠绝后世。加之宗工巨儒,继以诗章,由是身价益高,遍在湘楚,不其韪欤。
上有洄山而面南,下有大岩而当阳。岩高且明,洞深气爽。其中石巉然可怪,多不能入画。泉流之清,莹然秀澈,玉漱冷冷之声,与地籁唱和,不待笙磬而五音迭作。前有浮岚阁,后有朝彻亭,次有仙田,高下数顷。长虹架水,萦绕如带。由外而入,宛如壶中,飘飘然忘轩冕之累,浩浩然有远棹之志,信乎人间别有天也。后之人有为山水题评者,当不落天下之第二也。
予顷丞邑,饱音佳致。每哦松之暇,辄来往其间,似得所乐。及瓜而去,迄今十余年,朝夕怳然,若有所失。今岂意复来兹邑,造物者有从人欲也。
予尝公余之暇,访于邑之耆耄,乃得思来亭之故基于岩门之外,云已久旷也。 呜呼,废兴成败,不可得而知也!彼兴而成之者何人?废而败之者又若何人耶?于是怃然悼之。乃创工建亭以成前贤之志,惟废兴成败之理于无穷者,斯亭异日又未可知也。故并列之。
昔唐四明道士叶沉囊蓄古画桃园图,而舒元舆尚为之录记,矧斯岩敻出东南之美,其可不绘而图之,以传诸好事者哉!乃命丹青之士摹写形容,勒之坚珉,以示无极。虽未能尽臻妙,亦可以见仿佛也。庶往来之人不待观览,且携其本于外,使传者不虚矣。碑成须得数语以续之,言不成文,聊以纪其万一尔。
绍兴丙子(公元1156年)三月中浣日,右从政郎江华县令、主管学士劝农营田公事安珪序并立石。豫章罗煜书。
其他没被标注在《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上的文化遗址主要有元和古井、古戏台、文塔、白马庙等。至今还保留的民族风俗主要有男女对唱山歌;跳竹竿舞;放河灯、赶庙会、看大戏等。
莫徭古镇
莫徭,是隋唐时期瑶族先民的特定称谓。莫徭得名,是由于“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即由免服徭役而得名。莫徭之名,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说,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住有“莫徭蛮”之人,长期以来依山为险,不归属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表明公元6世纪时,莫徭已出现于我国南部南岭山区一带。梁大同九年(543年),张缵任湘州刺史,因“宽徭省赋”,“奉宣皇恩”,召致莫徭开始“向化”,莫徭从此与外界的官府衙门建立了关系。据《隋书》地理志载,当时他们广泛散布在长沙、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等郡,足迹遍布洞庭湖周围及湘、资、沉、澧诸水流域。莫徭正是现代瑶族的先民。
刘禹锡在贬官连州任刺史时,也写过《莫徭歌》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五言长诗,表明“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以及“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的分散居住,不受官府管辖,在山头上刀耕火种,依靠罗网、猎犬、弓箭狩猎的生活。刘禹锡的《蛮子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祀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麇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由此说明湘南、粤北地区唐时已有莫徭人居住。
据考证,莫徭人已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如有他们自己的“蛮语”。居住则“随溪谷群处”,“依山险为居”。服饰则“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袴;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无鞋履。”以及“农妇白紵裙,农父绿蓑衣”。“蛮衣斑斓布”等。婚姻则“婚嫁用铁钴锛为聘财”,“婚姻通木客”。木客,是指伐木者,莫徭“砍山为业”,即为木客。丧葬在《隋书》里也有详细记载。莫徭也有灿烂的文化,尤以歌舞更完善,如刘禹锡在《插田歌》中就写道,莫徭“齐唱田中歌,嘤佇如竹枝。但闻怨响声,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莫徭在宗教信仰上则崇巫敬鬼。莫徭还善弓射,长于狩猎。莫徭人性格则热情好客等。
复原刍论
通过对竹园寨上述人文地理的梳理,一是不难看出自元结始游阳华岩至今已有1400多年之久远,名副其实已属一千年古镇;二是通过对莫徭历史的考证,竹园寨唐时当有莫徭人居住;三是《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的刻绘精细,及其序文详尽的描述,已非常细致地保存了唐宋时期竹园寨的原貌,几近呼之欲出,尤其该图在国内绝无仅有,足见其罕见性与其独特性。
综上分析,笔者试从符号经济的视野拟对竹园寨复建为“千年莫徭古镇”,即以《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古摩崖图刻为文化根源与设计蓝本,在遵循现代规划理念中,力求对竹园寨古景点进行全面复原,并融入唐宋时代莫徭文化、寺庙文化和书法文化等元素,将其打造成一个全国独一无二、极具特色、文化深厚的千年莫徭古镇,令人恍若穿越历史,梦回大唐,回归原始的意境。
民族文化资源是符号化的重要源泉,将竹园寨复建为“千年莫徭古镇”的文创构想,正是将瑶族先人莫徭古老厚重神秘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发掘、传承、展示与利用。沉睡千年的莫徭文化自身既是文化原型,同时也是一种完全能被符号化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作出新的创意、整合和编码,以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为契机,其作为与旅游结合所迸发出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