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四白

【穴名释义】

“四”,指四面八方,意指广阔;“白”,指光明光亮。本穴在目下1寸,针此穴,可使目疾消,视力明,故名。别名面鼽、骨空。

【定位取法】

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2厘米,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时在眶下缘附近按压,以酸胀感最明显的部位为穴。

【穴性特点】

本穴位于眼睛正下方,具有祛风明目,通络止痛之功效。

【主治概要】

1.《针灸大成》: “主头痛,目眩,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插图]僻不能言。”《针灸甲乙经》: “目痛口僻,戾目不明。”故本穴善主治各种目疾及面部疾患。指压该穴,能提高眼睛功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2.临床发现,针刺四白穴能较好地治疗各种胆道疾病,如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胆囊炎等。

3.现代研究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穴均能提高正常家兔胃运动功能,其中以四白穴最明显,足三里穴次之,梁门穴最弱。

【临床应用举例】

1.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的不自主抽动。其病因多为面神经根近脑干段受异常血管压迫,也有小部分继发于小脑脑桥角肿瘤、血管瘤、面神经炎后或不明病因,中年人多发。多以一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抽动起病,以后逐渐扩散至面颊及口角肌、颈阔肌。痉挛初期为间歇性,逐渐频繁、情绪紧张、疲劳等可使症状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患侧轻度面肌瘫痪。

针刺埋针法: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四白穴,边捻边进,深0.2~0.3寸,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及口角即停止捻转,留针10~15分钟,出针后用特制揿针从原针孔刺入,胶布固定5~6日。

2.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2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此病男女均可受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劳累有关,春秋换季时发病较多。本病多急性发作,半数以上24小时内造成面神经严重麻痹。患者表现为患侧面部无表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偏向健侧、鼓腮漏气等,可伴有听觉改变、部分患者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及耳痛、听觉过敏等症状。中医学称作“口眼喎斜”,认为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面部、耳部遭受风寒侵袭,使局部经络瘀滞,筋脉失养所致。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部位受损引起的,常见于脑血管意外。其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颜面下部肌肉则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征阳性等。

毫针刺法:四白透承泣,阳白透鱼腰(两组对刺) ,颊车透地仓,地仓透耳门,颧髎透禾髎。选用1.5~2寸长的30~32号毫针,沿皮透刺,刺入后采用高频率小幅度捻转,行平补平泻。每穴施术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皮肤区域出现短暂的阵发性、闪电样疼痛。其特点是: ①疼痛剧烈,呈刀割样;②疼痛突发突止,很少自愈;③有触发点,触及患处即发;④常伴流泪流涎,口角抽搐。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多见于中、老年人, 40岁以上者占70%~80%,女性居多。

毫针刺法:用30号2.5寸毫针刺四白穴,针尖以70~80度向下深刺达颧骨,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四周或下颌方向扩散,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每10~15分钟用提插手法行针1次,出针前再予提插行针30秒左右。

4.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患者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透刺法:采用四白透迎香,强刺激,留针30分钟行针1次,也有报道单纯针刺四白穴。具体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进针高频率捻转补法,手法施术1分钟,待患者痛感减后再施同样手法1分钟,针取即痛愈,针后用干棉球压迫片刻防止出血。

(0)

相关推荐

  • 【穴位】大迎

    大迎 <针灸穴名解>: 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曰"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入 ...

  • 魏稼教授的飞针手法与临床应用

    专家简介 魏稼(1933.8.15-2020.4.29) 1933年生,2020年4月29日逝世,江西都昌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针灸学家,有着"神针魏"之美誉.是第一批全国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