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曾毒害了多少人
你可记得,90年代盛行着这样的段子: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那时候老师都对这些传闻,烦不胜烦,记得初中时的班主任说:同学们,你们别听信外面的流传,这是一种怪现象,怪现象,迟早是要颠覆的,颠覆的,自古都是万般皆下事,唯有读书高!
我们一群半大不大的孩子,骨子里都有着贪玩的天性,我们的父母大多文化都很低,有的只是勉强能识点字,对那些言论也都是人云亦云,并没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能力。
初中时,我的同桌还编了一首打油诗,“人在教室心在外,一心想把钱挣回来。”在我们班广为流传,大家一心盼望着早点毕业,早点结束这九年义务教育,挣脱学校这个牢笼。
幻想能插上翅膀,自由飞翔于天空,能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赚上很多很多的钱,能过得很精彩美好的生活。
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成绩自然很糟糕,70多人的班级,最好的三个同学也就考个普高,他们算是很有定力的了。
大多数同学都迫不及待的步入社会,有的去学理发,有的是学缝纫,有的去学木匠、装潢,终于实现了当初早日走上社会的“宏愿”。
那是在2000前后,那时出现最多的时髦词就是,南下打工妹,打工仔,而不是现在的统称“农民工”。
那时候想去外地打工,似乎得求爹爹拜奶奶的找人带着,毕竟是离家几千里的深圳、福建、珠海等地。
妈妈曾为了找靠谱的人带我去外地打工,也想在外面能得到点照顾,送人礼品,帮人老家干活。
我们这群在门口学了木匠、缝纫的人再跟着家里所安排的师傅,再去沿海工地,工厂打工,有的去了深圳,有的去了北京。
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无限憧憬,也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我随同师傅来到了福建晋江,途径厦门换转汽车时,看着车窗外闪烁的霓虹灯,一幢幢耸立的摩天大楼,到处是一片繁花似锦,小小的我,内心充满着激动和喜悦,终于到达了所幻想的远方。
几经周转,我们到达了晋江的某个村子,村里到处都是服装、鞋厂或雨伞厂,据说家家都是百万富翁,但那里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低矮,阴暗,并没有很好的装饰,同厦门所见的摩天大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天17小时的超负荷工作量,加上工厂的枯燥乏味,很快便磨灭了我所有的激情,累得连上厕所都要瞌睡会。
如当初在学校所幻想的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收入更是微薄得可怜。回想着在学校的快乐时光,思念着千里之外的亲人们,无数次在深夜里默默啜泣,正应了那句歌词,“外面的时间很精彩,也很无奈”。
现实粉碎了我们的幻想,给了我们狠狠的教训。
看着电视里面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丽人,再看看裹在宽大工作服里的自己,黯淡无光,卑微又渺小。
想起初中时的打油诗“人在教室心在外,一心想把钱儿挣回来。”不勉悲从心来,不好好读书听课,没有什么知识本领,过早的走上社会,赤手空拳,已经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去哪什么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呢!
只能在社会的最最最底层,干着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在夹缝里求生存,混个温饱。
当年那些过早辍学,认为读书是无用的同学们,也都有了深深的悔意,只是为时已晚。
后来才知道,即便是家里条件艰苦,大学是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优秀者还可以拿到奖学金,或者靠勤工俭学。
大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眼界,拓展人的思维方式。大学四年,你一直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一起,看音乐会,看画展,参加社团,读各种书籍,你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人文素养、道德修养都在不断地加深。在人文素养方面,你要大大超过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
记得谁说过,毕业十年,二十年后,同学聚会在一起时,读书多的和读书少的站在一起,气质会有明显的截然不同,那是两种人生的不同。
如今常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上学,我知道,读书是苦是累,但这苦这累是一时的,而不读书的苦是终生的!
尤其是社会经济已是如此发达,机器人将代替人工干活,人工智能时代已即将来临。
谁还会去相信: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穷人来说,读书是改变阶层的最好方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读书万本,确实可能还不如豁出去大干一场。因为你的知识、技能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
那时候拼的是胆量和勇气,当年我的服装厂老板就二年级文化水平,签个名字都歪歪斜斜。他的成功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期,和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2000年时,他就资产过亿了。
可是这种情况,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你一无所长,只靠胆子大,想在当今社会闯荡出一片天地,越来越困难了。
这种趋势变化,看看新富阶层就明白了——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是高考状元,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是高考状元,小米创始人雷军是武大高材生,百度李彦宏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牛逼得不行了,马云、李国庆(北大)大学时都曾是学生会主席,都有出国经历……
以知识、技能、学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正在迅速淘汰、取代过去以见识、胆识、运气为代表的一群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谁还敢说读书无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真理啊!真理!
ps 你也常怀念读书的时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