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泰,真的爱上了语文

上周作文,要求内容与“语文”相关,题目不限。梓泰的《我的语文之路》让我眼前一亮。

文章如下 (括号内为我的旁注):

我的语文之路

“现在我来念一下本班苏梓泰同学的文章。”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怪声怪气地说。(下笔不凡。“怪声怪气”,有悬念;“本班”,结合下文,有味道!)

老师念完这篇“作文”后,所有的同学都说我这篇文章好。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一把拍在讲台上,说:“苏梓泰罚扫一个星期的地,明天把检讨交上来,解释你为什么抄作文!”(好文章原来是抄的!“一把拍在讲台上”,老师有范儿!因抄作文要扫一周的地,梓泰,你可赚大了!)

我在同学的哄笑声中领回了作文,从此我和语文进入敌对阶段。(“哄笑声中领回了作文”,可以想像当时的难堪!老师切记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孩子的尊严。撕下面子一句话,合上伤口却需要无数时间!)

我上了初中,第一节语文课,我怀疑又会进来一个像我小学语文老师那样的家伙,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开始填鸭。(担忧之心可以想像!)

事实证明我错了,不管是外貌还是教学方式。当时进来的是一个中年偏老的人,把手背在背后,还拿着本语文书,像只老公鸡。可我没想到,这个人,会改变我小学六年对语文的看法。(说我像只老公鸡,岂有此理!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我与老公鸡的相似之处!莫非……仅仅是性别?不过也好,老公鸡最多会“填鸡”,再也不会再“填鸭”了!)

起初,我想这位大叔的面貌会跟语文对我的态度一样,这位大叔从开始就拿着苦瓜脸对着我不交作业的谎言。要命的是,每周竟有两篇作文,真是天要亡我也!

慢慢地,我才发现这位叔叔十分厉害,上他的课,是最轻松的,说句实话,睡觉也没人管你。(这……校长权当是虚构)那浩瀚的文字中,如果他说好的句子,其中一两个词可以给你讲个半天,一篇古文,一个星期也讲不完。作文,是他教我真实、有情、有趣、有理,使我完全去掉了以前小学的糟粕(看样子在小学是瞎编,无真情,无情趣,不讲理)。其实吧,在他的教学下,作文,哦,不,周记,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消遣(喜欢这种境界。这正如陶渊明所言“常著文章自娱”乎?)。写好一篇周记,我会突然离开椅子,四处在房中踱步,去品味那些好玩的情节(梓泰这个细节让我击赏!一个曾经与语文为敌的人,居然可以沉浸于自己创造的情境之中,品之,味之,把玩之,令人神往)。哎,一周两篇,也不是很多嘛。(这是明显招仇恨的一句话啊!但老师喜欢听!)

在我的语文书中,一些是死了不知多少年的人物,散发着陈腐的气息。但是经过这位大叔讲解,他们又爬起来,重演当年的风采(这种感觉实在是妙)。我第一次知道了陶渊明的陋室也会有那般新奇的玩意儿(这是梓泰的原文,但根据《五柳先生传》一文,我还没有想出来陶之陋室里到底有啥新奇玩艺儿),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也会变成鸟对正在采菊花的陶渊明说“嗨”(这是上课时老师的瞎想像,出处可见文后所附2)……是他,救活了我的语文,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语文。

我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走着。是我的语文老师——心灵伴侣——正指引着我前进。(“心灵伴侣”这一评价,让老师既幸福,又警醒。孩子的路还长,老师,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行!)

读梓泰文章,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语文老师,要让孩子们爱语文,沉迷于语文,享受语文。语文,不再是分数,而是生活中的“娱乐”“消遣”,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感觉,语文考试还会怕么?

附:

1、陶渊明的“陋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五柳先生传》中似乎只有这么两句)

2、“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也会变成鸟对正在采菊花的陶渊明说'嗨’”的出处(我的一个上课片断):

我教《饮酒》(其五)(之二)

(赏析完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

师:你看,如果是一个小姑娘在东篱边看到那一簇簇的菊花,欣喜着去采,人花相映,还好理解。而陶渊明呢?一个老头子了,快老成渣子,也去那里,蹲下来,伸长鼻子,深深地一嗅——嗯,好香啊!(老师做出那个鬼样子,生笑)然后再采那么一枝,插在自己的发髻上,得意地走回家——

(生感受着老师描摹的情景,笑)

师:这心灵是要多么的澄净、多么富有情趣、幸福指数是多么高的人才能做得到啊!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相伴。

生:一起。

师:我们在哪里见过这个词?

生(思考后):“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师:谁和谁相与步于中庭?

生:苏轼和张怀民。

师:对,那天夜里,月亮出来,苏轼一个人睡不着,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两个人一起在寺中院子里散步……而陶渊明采完菊花之后,看到“归鸟相与还”,不,看到的不是“相与”的归鸟,而是苏轼与张怀民。(生觉惊奇,转而一笑)苏、张两个在空在紧贴在一起,飞呀飞,飞呀飞,扑腾着两只小翅膀(师比划)……他们突然看到了地上的陶渊明,大叫道:“陶哥哥,你头的的菊花好漂亮哟!”陶渊明抬头一看,羞涩一笑,转而向他们挥手致意……

(我想,以后即使孩子们忘记了这首诗,也一定不会忘记,“相与”飞翔的苏轼与怀民与头插菊花的陶渊明对话的情景。语文,活一点,多好!)

3、公众号里与梓泰相关的另一篇文章:

最难忘那“举而又放”的手

看梓泰周记:

这是个阴雨天,外面灰蒙蒙的,使人变得慵懒,也使得妈妈不想做饭,使得我被打发出去买快餐。

当我提着快餐往回走时,看见路边有家面包店,馋虫一动,我便进去了。

店里没有顾客,店主人正趴在柜台上睡觉,发出轻轻的鼾声。我扫了一眼货架,已看中一些商品;刚想拿,却又看见正在睡觉的主人,于是手又放下。

不买了吧,怕把他清脆的梦戳破!

我轻轻地推开门,打开伞,走了。

文章很短,但读完之后,总也忘记不了那句“于是手又放下”!

一个小男孩因嘴馋而进了一家面包店,当他想拿面包时,却发现店主人已经睡着。他没有叫醒主人,而是轻轻地将手放下,轻轻地出了门。所有的一切,都是怕惊醒主人的“清脆的梦”!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他的动作是那么的轻柔,他的感觉是那么的敏锐,他的情感是那么的细腻,他的心是那么的温暖!

这是一个能时刻想着别人的男孩,这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男孩。

想到那举而又放的手,我的心里满是感动。

于是,我又想起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个类似的动作。

一个苍颜白发体弱多病的老者,正在自己的小藤床上睡着了。为了不影响这位受人尊敬的老者的美梦,寺里的僧人非常轻非常轻地敲着钟(苏轼《纵笔》: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报时的钟,不得不打;一个“轻打”,饱含着僧人对先生的多少怜爱!

轻打的钟,举而又放的手,虽隔近千年,却都绽放着人性之美。

前者,是想让苏子泰;

后者,其主人是苏梓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