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字背后的神采
“乃”,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解释为“于是,就”,表明后一行为对前面行为的反应很快。《陈涉世家》中有五六处“乃”,其中两处稍加咀嚼,就能发现其背后的神采。
第一句:“陈胜、吴广乃谋”。
九百人被征谪戍渔阳,在大泽乡遇雨,路不通,估计要误了期限。“失期,法皆斩。”于是,“陈胜、吴广乃谋”——陈胜、吴广于是就一起商讨对策。
度已失期,于是就谋,中间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优柔寡断。二人反应如此之快说明什么?
于是一个“乃”字,我们就可以清晰看到这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而所具有的特质——清醒与果断。
第二句:“陈涉乃立为王”。
陈胜、吴广举起义旗后在战场上取得一系列胜利,并顺利攻下陈(今河南淮阳)。数日后,陈胜“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
陈胜召集陈地的德高望重的人来议事,但司马迁未写陈胜要议何事,却写三老、豪杰纷纷赞颂陈胜,并极力希望陈胜“为王”。陈胜“乃”——于是就——自立为王了!
于是,一个“乃”字就让我们对陈胜的小心思一目了然了!
战场上的不断胜利会让陈胜心理渐渐膨胀,当膨胀到某种程度时,为王之心自然而生,何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但通过起义前的一系列准备我们经知道,陈胜是一个有头脑有策略的人。即使为王之心再强烈,他也不会自己主动说出来。他需要有人,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之人来替自己提出。于是,就有了这次议事。这些被请来的三老、豪杰似乎都是陈胜肚子里的蛔虫,他们以多年的世故早就知道陈胜想要什么。于是乎,到了议事厅,陈胜尚未说话之时,“三老、豪杰皆曰”——都说,纷纷说——“曰”之内容自然是力劝陈胜为王。有了三老、豪杰这些梯子,陈胜自然会顺着往上爬,在爬之前,说不定还会狠狠地谦让一番:我真的不想当什么王啊,多辛苦啊!多危险啊!你们简直就是在害我呀!但见众人还劝,于是顺势道:感谢大家的一片盛情,我就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陈胜乃立为王”。这个“乃”字,把三老的“劝”与陈胜的“立”连接得是多么紧密啊!
我在前面写文讲到陈胜、吴广的四种眼神,其实“陈胜乃立为王”前后的眼神依然值得探究。起义以来,打了很多胜仗,成了万人的首领,眼中有霸气,有杀气;有当王的愿望而希望别人提出来,眼中自有俗气与黠气,甚至有一丝媚气——他不会媚三老豪杰,他是在媚王之位,其实也就是对权力的弯腰。此时陈胜的眼神,早已不如以前的澄净,而显得有些浊,有些杂质,有些世俗。其实,这逐渐世俗的眼神也正预示着英雄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上课时,与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些关键词背后的东西,让他们能够透过看似普通的文字看到深刻的东西,体悟到文字的妙处。
对,语文就是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