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用“骨灰草坪葬”安葬逝者,并保留已有土坟,你认为可行吗?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平时忙于工作,难得回一次农村老家,今天清明时节,如再不回老家看看父母、给老祖先坟墓扫扫墓,那就真的说不过去、肯定要被七大姑八大姨们戳脊梁骨了,所以思索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回到了久违的农村老家。

站在老祖先的坟墓前,我想起了正在进行的殡葬改革,说起来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在我们这里已经开展了多年,由于这项工作所具有的难度,在推进过程中,火化后还是允许在公墓山进行棺葬的。

但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节约土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如果火化后仍然进行棺葬,势必会继续占用土地,根本没有达到实行殡葬改革的初衷,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殡葬改革可能要引向深入,对火化后的骨灰逐步禁止棺葬。

如果这种说法真的存在,我认为其中的阻力肯定不小,因为我们上千年的传统就是土葬,本来人死后实行火化,就已经让很多人不满了,如今再禁止棺葬,难度当然不小。但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措施如果真的要开展,无论有多大的难度,最终也会落实下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火化后的骨灰和农村原来的那些土坟,又会怎么处置呢?

首先谈谈对于骨灰的处置

如果不允许棺葬了,那么多的骨灰又该如何处置呢?如果留在专门的放置室,或者让死者家人领回去放在家中,除了仍然会占用土地外,也更不容易让人们接受,这似乎也是一个难题。

不过这个难题目前已经有了解决之道。今天刚看到的一则新闻,天津刚好试行了一种“不留骨灰、不留墓碑、土地循环利用”的安葬方式,人们把这种方式称之为“骨灰草坪葬”模式,它的做法就是将骨灰放在可降解的特殊骨灰盒内埋入土中,3~6个月左右就能融入土壤,然后就能循环利用安葬另外的骨灰。

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起到节约土地、避免资源浪费的作用,当然能否被广大群众接受、是否能推广开,肯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过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改革方向。

再来说说深化殡葬改革后,对于原有的土坟应如何处置的问题

中华文明千年的传承,对于死者讲求的都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所以人死后实行火化的方式,一直难以入心入脑,至今仍然得不到彻底的贯彻落实;而火化后允许棺葬的做法,从本质上看,与传统的土葬并没有两样,因此殡葬改革虽然实行了多年,但各地仍然具有很多的土坟。

假如现在就连棺葬也禁止了,那对于过去原有的那些土坟怎样处置呢?我的观点是“存在即为合理”,既然这些土坟本身就已经有了,那就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些土坟,既有新坟,也有经历了四、五代人或更长时间的老坟,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的土坟,大多数都成为了无主坟,实际上这样的一些无主坟,再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也会慢慢地消失,重新成为土地或林地。只有那种用水泥或大理石垒砌而成的坟墓,保存时间才会很长,对土地的占用才相对更久,但这样的坟墓在土坟数量总数里,相对较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深化殡葬改革以后,对于过去原有的那些土坟,还是应该保留,用时间去慢慢消化,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强制方式,去破坏、去拆除,否则不仅达不到深化殡葬改革的目的,相反还会伤害到大众的情感,不利于殡葬改革工作的进一步顺利推进。

大家认为是这样的吗?你觉得应该如何去处置原有的土坟呢?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补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