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紫菀,紫菀,一字之差,一个是毒药,一个是良药
含有毒物质的“山紫菀”
前一段时间,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服用一类植物可能会导致可怕的“肝窦阻塞综合征”。
这类植物就是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s)”的植物。
PAs进入人体后,无论含量高低,都可能会对肝窦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并且这种损害难以修复,严重的可进展为非门脉性肝硬化。
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山紫菀的PAs含量高,毒性大。
于是很多爱好中医的朋友来信询问,这个山紫菀是否就是常用中药“紫菀”,以后“紫菀”是不是就不能服用了?
事关重大,于是我多方查找文献,进行了考证。考证的结果让我及许多喜欢中医的朋友松了一口气:山紫菀并非紫菀。
山紫菀部分地区又叫川紫菀,学名是蹄叶橐吾,是菊科橐吾属植物。
而紫菀乃菊科紫菀属,别名紫倩、小辫、返魂草。
至今没有紫菀含有PAs的研究报道,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图:紫菀】
安全的良药“紫菀”
紫菀是一味很古老的中药,入药历史悠久,中国最古老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这味药物,并被列为中品。
此药中医认为它感春夏气化,兼得地中金性以生。味苦辛,性平,无毒。归肺经。可升可降,能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现代研究发现紫菀的主要成分是萜类,比如紫菀酮,表紫菀酮,表木栓醇;黄酮类成分,比如槲皮素,山柰酚;此外还含有一些香豆素类成分,蒽醌类成分等等。紫菀的水煎剂有祛痰,止咳,抗菌作用。
在临床上,紫菀常与百部搭配,两药合用,可润肺而化痰,适用于一切咳嗽。如果是肺热咳嗽,还可以加上茜草来止咳化痰,清热凉血。若是阴虚劳咳,痰中带血,则可加阿胶(烊化),贝母以养阴润燥,止咳祛痰。
每一味中药都非常复杂,它对人体起到的是多靶点,整体的调节作用。所以国际上研究植物药的惯例是,有较长时间的用药历史,能够保证安全性,就可以免做临床试验,其有效成分可以慢慢研究,欧洲就是这样规定的。对于中药不必一味追求鉴定出活性成分,应该把重点放在疗效和安全上。
【图:紫菀饮片】
但是,山紫菀和紫菀仍需小心鉴别
虽然紫菀比较安全,但是也有多篇文献指出,在东北,华北,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有以菊科橐吾属植物“山紫菀”替代“紫菀”入药的习惯,所以一定小心鉴别。
山紫菀和紫菀,花和叶是相对容易鉴别的。
【图:山紫菀的花】
山紫菀的叶子为肾形,花是黄色的。
【图:山紫菀的叶】
紫菀的叶子为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花是蓝紫色的。
【图:紫菀的花与叶。该图来源于中国自然植物标本馆】
真正容易混淆的是它们的干燥根茎。
在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鉴别方法:
根茎形状:山紫菀 :根茎横生,为不规则状,根集成尾状,或扭曲成团块。
紫菀:呈马尾形,或疙瘩头状,大小不一,疙瘩头下须根多编成小辫状。
根茎颜色:山紫菀:断面浅黄色或黄棕色;紫菀:断面紫红色,或灰红色。
根茎气味:山紫菀:香而微辣;紫菀:气香,味甜微苦。
根茎韧性:山紫菀:硬而易断;紫菀:柔韧不容易断。
科学鉴别方法:
山紫菀,紫菀各取粉末2克 ,倒入甲醇 10ml ,浸渍过夜 ,滤过 ,取滤液滴在滤纸上 ,在紫外光灯 254nm 下观察紫菀显蓝色荧光斑点 ,而山紫菀显黄色荧光斑点①。
中医治病,辩证准确是前提,药材无错是关键,所以临床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