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大跌因没人吃肉?埋怨消费者,忽视屠企和猪场问题恐不应该
肉价大跌近50%,可买肉的人却少了,难道大家都喜欢高价肉
作为CPI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猪肉价格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直到春节之后猪肉价格在开始慢慢回归理性。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13日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是47.11元/公斤,而6月13日猪肉价格已经降到了23.89元/公斤,在接近5个月的时间内肉价的下跌幅度达到了49.3%。
按理猪肉价格下降后,应该引起猪肉的“报复性”消费,毕竟很多人在猪肉高价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怎么吃,好不容易猪肉降价了应该找回来才对。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往年屠宰企业都会在节日来临前的3-5天时间加大生猪收购量,为节日消费准备库存,今年情况完全相反,从最早的清明节到现在的端午节,猪肉消费火爆的场面一直没有出现,反而是去年的上半年,在储备肉的持续投放之下,猪肉价格稍稍下跌,消费就明显回暖。
这一点从生猪价格的走势就能看出来,去年上半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行业发展受阻,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个家庭的收入更是大打折扣,一些有较高房贷和车贷的家庭生活困难重重,可即便这样,在产能恢复以及储备肉连续投放的双重打压之下,猪肉价格仅仅跌破30元就引得消费者一顿抢购。猪肉消费热情迅速蹿升,而随着猪肉消费的增加,上半年好不容易打压下去的肉价和猪价在下半年重新上涨,猪价重新回到了18元一斤,肉价也重新回归到了30元一斤,高价地区甚至出现了40元一斤的价格。
进入2021年之后,虽然储备肉的投放量明显下降,但产能明显恢复,生猪存栏量已经接近2017年年底的正常水平,生猪出栏量更是有望在下半年恢复正常,再加上养猪户压栏导致的大肥猪存栏量激增,猪价持续下跌,猪肉价格也逐渐回归理想。而这时候的猪肉市场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火爆场面,去年抢购猪肉的消费热情一下降至冰点。市场猪肉摊主反应,市场甚至出现了猪肉价格大降,猪肉销量同样大降的反常现象。
猪肉价格小降,买肉的人蜂拥而至,现在猪肉价格大降,反而吃肉的人少了,难道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吃高价猪肉?显然不是,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1、最近两年猪价高涨,养猪户为了增加猪的生长速度,让猪多吃快长,同时也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猪群成活率,养猪过程中各种药物的用量明显加大,猪长得是快了,猪也更“健康”了,但是猪肉就没有那么健康了,猪肉的味道更是大不如前。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食品安全都比较重视,更多的人开始吃相对健康的牛羊肉,或者是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入了。
2、猪肉降价后,消费者反而更“贪”了,去年猪肉价格从35降到30元,大家就觉得下降幅度很大,而今年猪肉从25降到了12,大家反而觉得降得不够多。
3、经历了最近两年的高价后,很多家庭的消费习惯已经改变了,以前顿顿离不开猪肉的家庭可能现在是偶尔吃肉,而以前偶尔吃肉的家庭直接改吃价格更便宜的鸡肉,甚至直接不吃肉了。
没人吃肉,就会导致市场白条肉走货缓慢,作为屠企为了增加猪肉销量就会不断压低肉价,但是肉价下降的风险最终他们会转移给养殖端。所以很多人认为上半年生猪价格的大跌就是因为没人吃肉,但实际上这种埋怨消费者,忽视屠宰企业和猪场的问题可不应该。诚然失去消费端的支撑,生猪价格确实会下降,但这并不是导致猪肉降价的主要原因,毕竟今年生猪屠宰量明显高于去年,这些猪肉还是被大家吃了,依然说消费低迷只是相对于正常年份而言的。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屠宰企业和养猪场。
养猪场方面,此前猪价高位运行,养猪暴利的时候,大家疯狂补栏,不少猪场为了能在短时间增加产能,甚至不惜从肥猪圈里挑选母猪,也就有了我国独有的品种“肥转母”,从散养户到规模化猪场,大家都在疯狂扩张产能,当下产能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97.6%了,所以猪价的下跌养猪户扩张产能应该占一部分原因。另外,有些养猪户为了让每一头猪的利润最大化,他们又疯狂提高生猪出栏体重,240斤不卖,280斤不卖,350斤不卖,400斤还不卖,一直养到500斤,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头顶两头,没有完全消除的猪肉缺口被这些大肥给填平了,猪肉供应过剩,价格势必大幅走低。
对于屠企而言,猪价越低他们的利润就越高,因为猪价低猪肉销量高,而且在猪肉价格的可操作空间更大,所以屠企总是在想尽方法压低猪价,当下大肥同标猪之间的价格差高达1-1.5元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供需两端来看,当下产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而消费端正处于恢复的一个缓冲期,一旦缓冲期过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恢复了,猪价将会在消费的带动下迎来上涨。也有机构预测,随着大肥的陆续消耗,生猪供应压力将会缓解,再叠加猪肉消费的恢复,三季度猪价反弹仍有希望,只是在产能恢复的大浪潮之下,恢复的恢复并不会很高,再考虑到集团化猪场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未来的猪价一定是走低的,所以不论三季度猪价涨与跌,对于养猪户来说都应该做好“过冬”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