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瞄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 长治做亮城市特色做美城市环境做强城市实力
城市更宜居百姓更幸福
我市做亮城市特色做美城市环境
做强城市实力
长治日报记者王雨苗报道:观音堂路、花园街、政通街3条新建道路通车,成为职教园区内各学校与外部主干路联系的主要通道;宽阔大气的综合职教园区喜迎首批莘莘学子;具有文化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加快建设步伐……近年来,我市加速拓展城市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展现“长治作为”。
路网优化,使城市颜值更高、“脉络”更畅。近年来,我市以市政道路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道路管网、加强城市微循环,持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动能和空间。连接城市东西的主干道保宁门街道建成通车,全长4368.457米,在这里雨水和污水将不再“同流合污”,有效改善了城市水体环境,提升了城市排涝能力。纬十五路、经十六路等城市道路贯通,紫坊巷道等老旧街道改造,昔日旧路换新颜,市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五针街铁路立交桥和紫金西街铁路立交桥作为疏通城市出入通道的重要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发展空间。纬十五路桥、西环路史家庄小学人行天桥等桥梁的修建,实现了行人和车辆完全分离,极大保证了交通通畅和行人安全。从“打通断头路、维修破损路”到“优化道路网、畅通微循环”,我市相继新建改造道路共计36条,总面积73.28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35.65万平方米,改建道路面积37.63平方米。新建改建桥梁6座、铁路立交桥2座、人行过街天桥8座,新建改造水、气、热管网1177.16公里。同时在道路维护上持续发力,主城区大小道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
场馆建设,为民生保障书写温暖注脚。近年来,我市把加快“三馆”建设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行动,作为打造城市文明的主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馆”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自规划伊始,“三馆”就立足长远、立意高蹈——这是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配套、高水平运营的一批文化设施,将被努力打造成为文体设施的时代精品、长治地标。在外观设计上,新建博物馆为方形,新建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二为一,呈圆形,两栋建筑通过二层平台连为一体,相得益彰,进一步凸显出长治独有的两大特色——太行山大峡谷与漳泽湖。同时,我市持续推进殡葬改革,积极探索“生态殡葬、文明祭祀、绿色惠民”新模式,实施殡仪馆迁建项目,提高殡葬服务供给能力。目前,位于市区南25公里处的上党区东和乡皇后村村南,一座园林式公益性生态葬区正在加紧建设,为特殊的民生保障书写温暖的注脚。
垃圾分类,让城市“轻”下来。潞州区把源头分类工作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小切口;沁源县持续改进完善易腐垃圾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处理工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襄垣县探索生活垃圾小型化焚烧处理技术;沁县因地制宜选择地埋桶垃圾转运模式……自2018年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作为,形成了“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不断深入”的强大合力。同时加快建设与前端分类相匹配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污泥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及小辛庄湿垃圾处理设备投用。全市1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地表三项V类排放标准,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超过95%,主城区内新建改造垃圾转运站48座,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医疗教育改革,绘就幸福底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体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改革创新,教育体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前景广阔。2019年6月,《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出台,以10个方面24项内容的务实之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翻开了长治基础教育新的篇章。2020年2月,《长治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大行动》出台,聚焦医药卫生短板、群众就医难题,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走最近的路、花最少的钱、就最好的医”。
一条条大道通八方,一座座场馆拔地起,一项项医疗教育改革掷地有声,不仅见证着长治城市建设的嬗变,深藏着人们的幸福,更是为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长治这座太行山上的璀璨明珠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