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69)柏举之战看孙子的实战水平
孙子(69)孙武实战能力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吴军主力三万;楚军二十万。
楚军兵分两路,左司马沈尹戍绕道后面去包抄;主帅囊瓦渡过汉水,来与吴军正面决战。吴军主将正是写这本书《孙子兵法》孙武。
第一战,见囊瓦人多势众,孙子令军后撤。
“吴国人怕了!追!”囊瓦令楚军奋勇追击。
第二战,未分胜负,吴军继续后撤。楚军继续追击。
第三战,吴军再后撤。囊瓦觉得吴军有问题,楚军从豫章追到了柏举,也就是从湖北安陆追到了麻城。前面就是大别山。囊瓦看得出来,吴军虽然撤退,却不像因为打了败仗撤退,
吴军将楚军引到了柏举这个地方,这里地势狭窄,地形复杂,人多的优势就会受到限制。
史皇是囊瓦手下,劝他说:都追到这里了,继续打吧。公元前506年,冬十一月庚午日,“二师陈于柏举”。史称“柏举之战”。
一大早布阵之前,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只知道贪财索贿,不仁不义,没几个人愿为他卖命。我们抢先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散,我军主力再随后追击,必获全胜!” 阖闾有些犹豫。
夫概回营率领着自己的五千前锋,直闯楚营!楚军还在布阵,突然看到不要命的敢死队冲来,顿时阵势大乱。
阖闾见夫概突击得手,立即投入主力开战,三万精兵,一鼓作气,奋勇杀来,其势不可挡!楚军虽然人多,却是一盘散沙,有力使不到一处去,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史皇为掩护囊瓦逃跑,战死。囊瓦则弃军逃亡到了郑国。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纷纷向西大溃逃。
吴军乘胜追击。
第四战:史上记载吴军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前面有条河,没有路了。孙子下令停止追击,有意放他们过河。
楚军急于求生的本能,开始争相渡河。等他们渡过了一半之后,吴军突然发起进攻,将还没来得及过河的楚军杀得大败!先过河的那些楚兵们,逃到了雍澨(今湖北京山)这个地方,正埋锅造饭。当饭刚做好的时候,吴军已经从容渡河而来,楚军只得仓惶逃走。
第五战,楚国的左司马沈尹戍分兵而去。偷袭计划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听说囊瓦主力溃败,便急率本部兵马赶来救援。沈尹戍手下也还约有好几万未受损失的兵力,匆匆赶了过来。吴军先锋夫概在沈尹戍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败了。孙武却指挥吴军很快就把沈尹戍包围住。 沈尹戍战死。
囊瓦跑了,沈尹戍死了。群龙无首,楚军开始加速崩溃!孙武指挥吴军用10天时间打了五次较具规模的战役,就攻下郢都。仓皇之中,楚昭王带着他的妹妹季芈以及少数亲随,弃了国都,狼狈逃到随国。楚国遂被吴国所占领。这在当时,可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
相当于今天你突然听说乌克兰攻占了俄罗斯莫斯科那样。
柏举之战,《史记》上记写:“五战,楚五败。”加上前面二战孙子佯败,史上才记载了五战,和史记上有矛盾,可能还有一些攻都城等战,史官来不及记载,因为仗打得太快了,记者都来不及记。跟都跟不上。
十天五战,对于冷兵器战争真的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概念。相当于两天一战。柏举之战,孙子以三万吴兵,对抗二十万强楚。后人赞曰: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武子也!
白起攻下郢都所花的时间远超过孙武,而且兵力也远大于这次吴军。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曹操说: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读十一家注,杜牧是最理想的一个,他常常会展开来讲大段的文字。讲的一个战例,五代时宋军攻巴蜀之战。有讲知战之地,未言知战之日。
孙武的柏举之战是最典型的知战之地。而楚军则分兵之后,被逐个击破。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从商战的角度来说,初创企业就是打仗。
蒙牛一开始只有600万,花500万做广告,广告怎么做呢?针对伊利。
比如经典的广告“向老大哥学习”。
晚上广告牌给破坏了,然后专门公关说是伊利搞的。
站在伊利的角度,他们没有办法知道对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与自己作战,只能被动应对。
分兵惑敌,是古代名将谋士皆有的共识,吴起与武侯对兵法里也讲过与孙子兵法相同的话。
武侯曾问: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士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年卒起,击金鸣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这就是孙子把楚军引到山沟里的战法,避之于易。
后面武侯还问,吴起说,那么就一分为五,以虚引其实。并且吴起说这需要圣人之谋,高人才能做到力量不如别人还要分兵成五,把五个方向迷惑敌人。
当敌人因此分兵,那么你依然也要集中兵力攻击其最虚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