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之行为改变(下)
这篇文章附的音频是上周三黄渡海读书会第二讲《象与骑象人》的后部分。
讲述了人的道德虚伪,对改变之难做了总结,并且介绍了有效改变的三个方法,四大原则。
这三个方法分别是:
1,正念冥想
2,认知行为疗法
3,药物疗法:百忧解
图一 导致有效改变的三种办法
四大原则是陈海贤老师提出来的,分别是:
1,检验内在假设:行为设计法
2,小步子原理:奇迹提问法
3,环境场原理:养育环境场
4,情感激发原理:爱与期待
而这篇文章的封面图则是帮助人们实现行为改变最成功的组织:
匿名戒酒者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信奉的箴言与方法
1,宁静祷词,控制能控制的,接受不能控制的,识别两者。
2,一次一天,承认自身的无能为力,但期待奇迹的发生
图二 匿名戒酒者协会帮助过的会员
从陈海贤老师《自我发展心理学》第一模块 行为的改变 摘录的金句:
1,我们对改变的成功经验可能并不多,但对改变的失败,一定经验丰富
2,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常常被现实打脸。好像心里有一个自己,而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
3.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你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4.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如果你的理性想要改变,就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5,大象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6.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发生在未来,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发生在过去或者现在;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到的。
7.当这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前者要比后者大得多。
8.一个条件反射包括了三个因素:刺激、反应和强化。这里的强化,其实就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9.当我们改变失败的时候,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所谓的好处活着坏处,其实是我们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和环境建立联系的的方式。
10.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感受到的经验,这跟你听起来的道理很不一样。"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新经验变成新习惯。
----------------------------
11,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真实生活中却很难。为什么?因为旧经验太过牢固。
12,让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也不是熟悉的环境,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改变。
13.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14.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15.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心理学上有个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1,解决问题
2,自责
3,求助
4,幻想
5,退避
6,合理化
16.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17.心理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听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
18.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19.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20.给W的焦虑取了一个名字,叫“小闹铃”。当W再有不安,想要离开时,W就会告诉H:"我的小闹铃又响了。'’H会轻轻拧W的耳朵,假装把它关掉。
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而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W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
21.从心理舒适区的角度看,你没法改变,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你已经发展了一套自己的适应机制,而改变却要求你放弃这套适应机制,去用另一套适应机制。
22.你需要去面对你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23.罗伯特.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24.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一栏: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开心是情绪的目标,更有创意是能力的目标,挣更多钱干脆是结果性的目标。我们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譬如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25.X光片的第二栏:你正在做那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X光片的第三栏: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好处是什么,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所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从而将驱使大象的情绪,翻译成骑象人能听懂的语言。
26.X光片的第四栏:发掘隐藏在不想要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重大的假设,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原来这个重大假设是在大象的心理运转的,骑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绪,但并不会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
27.改变之难常在于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就像一个经典的比喻所说: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而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
28.我们不能只是责怪那些阻碍我们改变的行为,我们更不能责怪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们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那个弱小的,容易受伤的你。心理免疫系统为了你的安全,百般阻拦你去新的地方,而你终有一天,要挣脱开她的怀抱。
29.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工具,把情绪这头大象的语言翻译成了骑象人能听懂的语言,让我们看到,到底是什么阻碍我们的改变。
30.荣格说:“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果你不知道阻碍改变的力量,不知道这种力量背后的重要假设,看起来,你是活在常识里,实际上呢?你是活在自己的假设里。
----------------------------------------
31.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我们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重大假设,辨识出这些内心的假设,是突破心理免疫系统,让改变发生的第一步。
32.有时候,看见这些假设本身,就会带来一些改变,不需要具体做什么。为什么呢?因为通常这些假设都是藏得很深,所以我们会把这些假设当做常识。但是,一旦它们被看到,被带到意识中经受理性的拷问,它们对人心理的隐性操控力就被打破了。
33.如何看到行为背后的假设?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那些跟你的目标相反的行为,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
第二,如果你做不一样的行为,你最担心别人会怎么对你?
第三,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34.你在寻找自己的重要假设的时候,可以试着用“如果....就.....”这样的句型来归纳它们。在这样清晰的句式中,你会发现原本根深蒂固的信条,真的就是一个假设而已。
35.只是看见是远远不够的。改变的本质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这里所说的“不一样的事”,指的是有心理免疫系统要求我们做的不一样的事;相应的,我们的新经验指的也是当新行为带来内心假设的松动后,所产生的新的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36.如果要进一步地改变,我们还需要像一个行为科学家一样,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行为,来测验这些基本假设。我们要验证这些假设对不对,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不成立。
37.改变就像学游泳,它是一种有支持的探索,既需要你勇敢,也需要安全和可控。新的经验,常常是在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之间的对照中产生的。
38.陈海贤老师想改变的行为:在背后抱怨合作伙伴;
发现这种行为隐秘的好处:强化自己的需要,同时防止冲突和矛盾
重大假设是如果直接表达不满,说明很苛刻,别人就不会喜欢我;如果直接提要求,别人很可能会拒绝,就会引发冲突。
设计的行为测验是: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在背后抱怨
新的领悟:如果觉得重要的东西,就要去争取,而不是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自己的东西,只有你自己认真对待,别人才会认真对待。你在背后抱怨,就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39.陈海贤老师新的状态,每当想要抱怨的时候,都会先想想:我有什么需要没有直接表达,我是不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而客观效果是直接表达意愿之后,别人并没有对他表示不满,也没有产生冲突,相反,他们更重视了。
40.行为测验其实挺有趣的,它就像带着一份地图去旅行。履行总是要去看别处的风景。当我们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其实我们也是去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旅行。这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旅行。
--------------------
41.通常我们所说的改变,是骑象人指挥大象,去他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很多时候,大象也会劝说骑象人,让他相信,改变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也会诱导理智,让我们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无法做出改变。
42.“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小成功能够让大象体会到改变的好处,也会塑造一种希望感,让大象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促使大象不断迈开步伐。
43.“奇迹提问”-------
1)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会发生什么呢?
2)好啊,现在来想一想,如果你已经.....,你真的做到了。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44.有时候改变就是这样,它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改变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和你心中的大象正面对抗,你需要绕开大象的防御机制。
45.“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物,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了让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
46.“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你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47.匿名戒酒者协会有个最著名的十二步法。它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在对付酒精上,我们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就是承认自己失控,这样你就不用把注意力放到你控制不了的的事情上去了。
48.它要求会员设立的是“一次一天”的目标。你只要承诺自己能做到这24小时不要喝酒就可以了。24小时以后呢?那又是新的一天了。
49.在大部分例子中,我们没法预测事件的转向。不管现实准备得多么充分,结果还是可能猝不及防。我们为未来设定的任务太过巨大,留给自己的只剩精疲力竭、不堪重负和心烦意乱。
所以不要去想未来太过巨大的任务,而专注于你眼前能做的一小步,并把它做好。因为只有这样,大象才会迈开步伐。
50.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怪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家啊?”老和尚看看他,平静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却只能看清脚下。也许有一天回过头,你会发现,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
51.有时候,小步子就能带来大改变,但有时候,即使人们成功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也很容易中途放弃。怎样才能把新的经验凝固成稳定的习惯,不再退回充满诱惑的心理舒适区呢?答案是养育“环境场”。
52.“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
53.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54.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55.陈海贤老师曾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性快乐和创造型快乐。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而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地成就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56.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所热衷的、理智的快乐,像良师益友;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所热衷的、感官的快乐,是酒肉朋友。要从消费性快乐转型到创造型快乐,我们就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57.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在这个家设里,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写字间是和工作学习相联系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如果你在家或宿舍,要让自己好好工作,就要付出几倍的心里努力,也未必能够实现。
58.“场”的力量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这个东西并不玄虚: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59."场“只对学习和工作有用吗?当然不是,其实“场”可以巧妙地应用在各种改变的场景中。疏远的夫妻能在固定的时间,找一个固定的地点,做一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给自己做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比如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独处静坐,让自己恢复能量。
60.“场”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你的奋斗、你的挣扎、你的灵光一现、你的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如果你有意识地让它们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它就变成了能调动和激发大象的“场”,这里就成为了存储你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
61.经常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作为理智的骑象人和作为情感的大象,都有各自的主张。让改变发生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得先让大象有所触动,它才能听得进去道理。
62.当来访者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已经把道理放到了很远的,跟他无关的位置上了。为什么?肯定是没有触动他的大象。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
63.大象极容易被焦虑、恐惧这样的消极情感触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这样的积极情感触动。人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来促成改变。原因是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强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
64.每次面临改变的时候,我们都会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上进、正义的自我,一个堕落、邪恶的自我。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会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这么产生了。
65.内疚和自责能推动大象改变吗?当然不能。要不然我们也不会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不愿意改变了。原因在于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增加了你的焦虑和压力,那你会用什么办法处理它们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了。
66.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激励大象,大象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药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还哪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67.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这种高要求的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68.她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自我谴责,也知道这并不是她想要的自我谴责。这是她妈妈的需要,不是她的需要。而这种理解,是驱动大象改变最重要的部分。
69.你对自己还好吗?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同情和期待呢?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就应该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就像一个士兵终究要解甲归田一样。
70.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
71.为什么要反思改变呢?改变有什么不对吗?我们来学习一门自我发展的课程,不就是来学习改变的吗?一方面,我们总是期待改变,对改变总是心存向往,这是对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接口。
72.想要改变本身是把双刃剑。我们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就是对现在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可以转换成发展的动力;但它也可能让你走上另外一条路,让你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73.事实上,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第二序列改变“。
74.“第二序列改变”来自《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规则》,在书里讲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改变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改变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
75.遇事多想,做选择时犹豫,是陈海贤老师朋友想要改变的内容;而他总觉得自己有问题,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状态,是他把改变作为一种应对方式。他妈妈给出的建议,是去改变内容,而他爸爸改变的,是“他想要改变”这个应对方式本身。他爸爸的建议更有效,与自我接纳有关。
76.对自我接纳的两个误解,第一是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其实是一种第二序列改变,而且很难,难在忍受,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第二个误解是把它当作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其实是把自我接纳当做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这在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追求自我接纳这个追求本身,成了无法自我接纳的原因。
77.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的是什么呢?就是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78.什么时候改变是有用的?什么时候改变会变成一个问题?陈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通常,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你的改变包含在这种恶性循环里,那你就要小心了。
79.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我们会偶尔焦虑,会失眠,会心情不好,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是世界运行的常态。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不能因为想要 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
80.一棵树从中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会缓慢地恢复,这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改变的企图打断了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变成问题。
最后,预告明日11月28日星期三晚上20:00-21:00
黄渡海读书会 第三讲 《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