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岳父赵砚奎

张君秋

张君秋在“扶风社”

(6)
▶岳父赵砚奎

赵砚奎

提起赵砚奎,现在许多内外行知道得不多了,因为赵砚奎1945年就去世了。现在提起赵砚奎大多都是与张君秋有关,因为赵砚奎是张君秋的岳父,张君秋1940年娶了赵砚奎的大女儿赵玉蓉,张氏门中学津、学海、学济、学敏、学治均为赵氏夫人所生。

赵砚奎1894年生人,他的身份很多,首先是演员。赵砚奎幼年随贾丽川学文武老生,与王啸奎(即王凤卿)、高庆奎,并称“贾门三奎”,“三奎”是贾丽川最得意的门生。后嗓子倒仓改学胡琴,所以第二个身份是琴师。赵砚奎的胡琴师从方秉忠,宗梅雨田一派。他傍尚小云很早,在尚小云受了龚云甫的挤兑,发奋练功学艺的阶段,赵砚奎就是尚小云的琴师。唐鲁孙评价赵砚奎:“他的琴艺不务矜奇,自然苍劲,跟小云的铁嗓钢喉,相得益彰。”尚小云1923年在百代公司灌制的《秦玉良》;1929年在蓓开公司灌制的《林四娘》;1931年在长城公司灌制的《花蕊夫人》;1933年、1934年在丽高公司灌制的《峨眉剑》、《三娘教子》、《忠孝牌》、《相思寨》等唱片都是赵砚奎操琴,应该说,赵砚奎在尚派唱腔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5年百代唱片】

赵砚奎京胡、侯长清司鼓

[西皮原板]蒙君子致殷勤再三问咱,

     虽然是男女别就不得不答。

     家住在罗郡城魁星楼下,

     我的父名姜绍贸易天涯。

     在家中受不过继母拷打,

     莫奈何到荒郊我就来捡芦花。

《立言画刊》1942年214期有文曰:“琴师操琴之优劣,足以影响伶人之唱,伶人成名,亦端赖琴师之伴奏适宜,方能收红花绿叶之妙。京市琴师之多不可胜计,然著名者亦只有数几个,而有“三杰”、“四义”、“五棒槌”,另外有“二十八宿”之称,此四十人均傍有名伶,是为文场中有名人物。”其中“四义”为赵砚奎、王瑞芝、王少卿、杨宝忠,可见赵砚奎在琴界的造诣和地位。

赵砚奎的第三个身份是北平梨园公会董事。1936年7月28日,北平市梨园公会召集成立大会,选出首届董事、监事。15名董事按得票 顺序是:杨小楼、尚小云、于连泉、荀慧生、程砚秋、梅兰芳、余叔岩、谭富英、赵砚奎、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等。赵砚奎能够跻身于这些鼎级著名演员之中,足见其梨园耕耘至深,人脉广泛。梨园公会一度停止活动,到1942年重新选举,尚小云被选为正会长,赵砚奎次之,当选为副会长。从此之后,但凡涉及北京梨园行的重大事件,都少不了赵砚奎。许多事情都是赵砚奎代表尚小云去处理和决断,诸如班社成立须梨园公会批准、戏院开张须会长站台、拜师收徒也得会长代表见证等等,此时赵砚奎已经是北京京剧界炙手可热的“闻人”了。

1942年10月13日《新北京》

第四个身份是经励科。赵砚奎先是给尚小云拉琴,1922年尚小云挑班玉华社、1925年挑班协庆社、1931年挑班重庆社,赵砚奎就兼做大管事了。由于赵砚奎头脑活络、办事妥善,又是尚小云心腹铁杆,让赵砚奎管事,尚小云比较放心。翁偶虹先生有一篇纪念尚小云先生的文章《芳信斋与尚小云》,其中谈到1943年翁先生与吴幻荪、吴宗祜同办合作戏,拟请尚小云与谭富英合演《桑园寄子》,文中有那么一句话:“惟尚小云处须通过赵砚奎(尚之琴师兼大管,并代小云主持梨园公会事务)宛转致意。”也就是说,尚小云的公事必须经过赵砚奎谈,尚小云对赵砚奎的无比信任和赵砚奎在尚小云面前的说话分量可见一斑。景孤血曾经在他的“梨园点将录”中将赵砚奎、高登甲、王松龄三人合称经励科“三大士”,可见并不是所有经励科都名声那么差。

第五个身份是荣春社科班的社长,相当于现在的戏校的校长。荣春社1937初夏开始筹建,1938年3月1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正式成立,创办人尚小云,赵砚奎担任社长,学生称赵砚奎为“赵四爷”。当时还印行一本精致《荣春社纪念刊》,不但有赵砚奎的单人肖像,还有赵砚奎作为社长的一篇小文:

尚君绮霞有荣春社科班之组织,赐砚奎主其事。砚奎侧身梨园界虽历三十余年,惟以才薄质鲁,经验毫无,膺斯重任,深虞陨越。顾奎与尚君相处廿有余载,交非泛泛,年来甘苦相共,患难相扶,而尚君此项组织,既无牟利企图,又非ー时兴至之举,纯以救济梨园贫寒子弟及作育人オ为目的,大义所在,不容固辞,乃不得不勉为其难,稍尽绵薄。……内部组织,设备カ求完善,教育力求合理。一切均仍前辈先进之准绳,……而各种珍贵秘本,连台巨制,仍在排练之中……

如果说从赵砚奎的履历,我们大概了解的是他职业状况,而从这篇短文中,可以大略了解赵砚奎的精神境界。尽管是一种表白,但是字里行间还是“义”字当先,他与尚小云“义”气相投,求诸梨园界是十分难得的。

尚小云与赵砚奎在荣春社科班

京剧界的演员家庭互为婚姻的比较多,赵砚奎娶了李顺德的长女(程派赵荣琛弟子李文敏的大姨),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嘉祥、次子和春、长女玉蓉、次女淑蓉。

赵砚奎把女儿玉蓉嫁给张君秋,1942年,在赵砚奎和他的徒弟佟瑞三的奔走张罗下,张君秋脱离马连良扶风社挑班谦和社,赵砚奎亲任社长,主持大局,为张君秋保驾护航,这也是赵砚奎第六个身份。谦和社初期,赵砚奎按照张君秋当时的能力量身定制一套办法,而且卓有成效,使得谦和社一度成为北京剧坛上卖座最好的班社,声势甚至超过程砚秋和马连良。然而张君秋挑班一年多,因为与吴小姐恋爱,而且铸成事实,1944年张君秋在其母张秀琴点头同意之后娶了二夫人吴励箴,让赵砚奎伤心透顶。一辈子以“义”字当先的赵砚奎,周旋在梨园行无往而不利,但在自己女儿的婚姻家庭关系上却深感心力交瘁无能为力。

赵砚奎身体本来就不太好,1941年3月因为操劳过度生过一场大病,休养了两个月才慢慢恢复过来。1945年去世时才51岁。

END
《张君秋在扶风社》系列
☞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一:扶风社的合与分
☞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二:六次天津三次上海
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三:大小五十出戏
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四:拜马连良为义父的缘由
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五:张、赵联姻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