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爱汤姆·福特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逛街,聊到香水。
我还在嘀咕某芙兰居然不支持试闻圣罗兰最新的一款香水,她一副见惯不惯、云淡风轻的模样——
YSL的香水我都很上头。
然而我也不过是被外表所迷惑,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她说最近的新宠是汤姆·福特的白麝香。
刹那间,心领神会。
我们自然也聊到了汤姆·福特香水在同志文学当中“不可一世”的特殊地位。
天知道,汤姆·福特那款黑兰花让人多么欲罢不能。
穿着它出门,简直仿佛即刻投身谍战电影,一个眼神都能杀死敌人。
汤姆·福特的魅力,三言两语无法道尽。
但喜欢汤姆·福特的人,大多潜藏着一颗不羁的心。
*
最近一次看到汤姆·福特这个名字,是在亦舒的小说《某家的女儿》里,作为一个时尚品牌出现,令人浮想联翩。
我在网上查询他的资料,首先被他的外表气质惊艳,哗,不仔细看,倒错觉是演绎《假结婚》里的瑞安·雷诺兹。
自然他比瑞安多几分精致高雅之气。
多看几行,瞬间心领神会。
一个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的男人,长着一张媲美「好莱坞宠儿」的脸,先后担任知名时尚品牌Gucci以及YSL的时尚总监,最后创立自己的品牌——汤姆·福特,并先后拍摄两部电影。
这样的人生履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染指造就。
我还在想,如此英俊潇洒的男子,该得怎样曼妙可人的女子才能够与之珠联璧合,却顺水推舟看到他与男性伴侣亲吻的合照,瞬间醍醐灌顶,难怪他眼神里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孤傲妩媚。
一个男人,想要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甚至不惜站在主流的边缘,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得有本事,然后是有颜值。
有本事才能见佛杀佛、见鬼杀鬼,有颜值才更容易被人接受,无论做什么都会得到一部分的原谅。
这是两种得天独厚的素质,让一个人出类拔萃,让一个人离成功的距离更近。
汤姆·福特做到了。
虽然我不能体会,这一路上,他经历过怎样的波折磨难,坎坷心碎。
但是从电影《夜行动物》当中,可以捕捉到几缕蛛丝马迹。
艾米·亚当斯扮演的女主角苏珊是一个自认为与自己保守传统的天主教徒母亲思想格格不入的女人,所以面对母亲因为哥哥同性恋身份而与他不相往来的偏见固执心存不满。
苏珊采取的显然是比较体谅和包容的态度,为了亲情她能够选择视之如常,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习艺术的她与不同风格的作品和人物接触的机会层出不穷,而西方绘画史上拥有同性情节的艺术家不胜枚举;
其次,一个人假若渴望将自己归结为某一个阵营,而与另一派人物「分道扬镳」,那么她会本能地表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思想方式和处事风格,所以,母亲越是保守传统,苏珊越是渴望开放跳脱,这是一种叫嚣,一种挣扎,一种否定。
苏珊的态度令人觉得欣慰和温暖,但是针对她母亲的态度我们也不能一味否定,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喜欢吃螃蟹,就像你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迷恋紫色,或者汤姆·福特。
当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态度不能被肯定,我们渴望的,最好是包容,如果实在勉为其难,那么能够被尊重也是好的。
苏珊的哥哥被家庭抛弃,这也许是汤姆·福特曾经的某段经历的缩影,或许是他对同志群体的可能困境的一点惺惺相惜地揭露。
能够做出自己的事业、寻觅到愿意与之白头偕老的爱人、拍摄自己喜欢的风格的电影,这是汤姆·福特的幸运。
虽然仅凭一部电影去把握一个导演,就像仅凭一件衣服去揣摩一个男人的性情一样的失之片面武断,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夜行动物》这部电影里,还是能够抽象出汤姆·福特的一点精神特质。
比如,这部电影有种叫人黯然销魂的高蹈森冷的美,尤其是在表现类似「圈套叙事」风格的表层——即苏珊的生活境遇层面。
一个艺术品展览公司的高层,办公室是极尽简约单调的装潢,墙上挂的是夸张的肥女裸体画像,而她自己装扮冷艳脱俗,多的是脆弱而精致的玻璃制品,加之她本人时常孤身一人的处境、电影里仿佛始终弥漫着的夜雨,将氛围调节在冷漠而萧瑟的冰点。
恐怖里带着一丝魅惑的震荡,在母女二人躺在荒郊野外,猩红沙发上的光洁裸体那一幕展露无疑,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种跳脱张扬,而又精致残忍的美感,呼之欲出。
此外,「夜行动物」这个意象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
电影当中,苏珊是一个没有睡眠的女人,在夜里躺在冷色调的浴缸里沐浴,读前夫的小说,或者只是思考着前尘后世,所以她的丈夫总是把她形容成夜行动物——与周围人,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其实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是她的性情带来的,是蹉跎的感情史带来的,也是婚姻带来的。
她放弃了一个男人,因为他不能给予她安定,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却发现他不能懂得她的心,他需要的是事业的加持,而她渴望的是两个人去沙滩享受一次幸福的度假时光。
就是这样的心愿也不能被满足,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革命之路》的悲剧重演。
没有共鸣的婚姻,就像她称之为「垃圾」的艺术作品和精致优雅、散发清冷气质的她在画面上的矛盾冲突。
就是这样的婚姻,却也只能忍受。
在电话里捕捉到丈夫出轨的证据,却选择沉默,因为除了隐忍接受,她没有更好的选择。
因为这条路,是她曾经认为「正确」的,认为会带来柳暗花明的,而结局并非如此。
她再也无法承受从一个错误迈向另一个错误的舟车劳顿。
何况她恍惚觉悟,人生到头来,不过是一步错步步错,没有转圜的余地。
这就暴露出「夜行动物」的另一层质地——盲目。
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一如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抉择,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选择的盲目,带来过程的盲目,过程的盲目,带来结局的盲目。
汤姆·福特借用托尼的一本叫做《夜行动物》的小说,构成了电影的第二层叙事体系。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影射苏珊的盲目。
所以托尼才会说,是苏珊给了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
*
小说当中的男人,带着妻女经过深夜荒凉的得克萨斯,却在途中遇到图谋不轨的一伙人,在和他们周旋的过程中男人始终表现得十分被动,甚至可以说懦弱,最后妻女被强奸致死,而他也落得孤身一人,带着凄楚的回忆苟活。
懦弱让他在关键时候没能拿出一个男人的勇气和底气,懦弱让他的亲人成为光天化日之下如雕塑一般的尸体,懦弱让他在一年之后手刃凶手的过程中受伤而亡。
而懦弱,来自于盲目,盲目是因为犹豫,是因为彷徨,觉着还有别的路可走,还有妥协的余地。
但是现实的冰冷声音在宣告,没有,这里已经是穷途末路。
看不见前途的状况,所以他们都是夜行动物,所以我们都是夜行动物。
小说里的托尼是的,小说外的苏珊也是的。
她以为自己和母亲不一样,渴望一个浪漫而敏感的爱人作为丈夫,不惜与母亲针锋相对,直到后来她才明白,自己和母亲原来是同一类人。
她的所谓离经叛道,其实不过是脆弱无力的彷徨挣扎,才会经受不住色相的诱惑,离开热衷于写作的丈夫托尼,奔向另一个格局更加鲜明、生活基础更加稳固的男人的怀抱。
然而时过境迁,最初的迷茫病入膏肓,最后的顿悟无济于事,人生这条路,我们都是夜行动物。
小说里的托尼自食其果,小说外的苏珊同样如此。
在令她沮丧的第二段婚姻里,她渴望追回一个失去的男人可能的爱,所以盛装打扮,却又不愿意表现得太赤裸——这最后的一点矜持高贵,这最后的一点犹豫彷徨。
所以她穿着艳丽的绿色礼服,却又擦掉了嘴唇上的红妆。
然而她在餐厅里独自等待,直到人来人散、灯火阑珊,谁也不知道他何时会来。
或许他早已将这个约定遗忘,或许他故意报复,或许他死在路上。
她独自品尝着孤独的苦涩,独自感受着盲目带来的苍凉后果,她的脸色一点点地灰败下去。
做久了夜行动物,此时此刻,她仍旧得像一个夜行动物般地回去来时的地方。
最初的最初,她背叛了母亲,后来的后来,她背叛了丈夫,从始至终,她背叛的人,其实是自己。
因为茫茫人生路,从来没有一盏永恒不灭的灯,指引迷途,告诉我们,应该走这条路,而不是那一条,应该选择这个人,而不是那一个。
因为看不到哪一处是柳暗,哪一处是花明,哪一处有港湾,哪一处是沼泽;
因为不能预料哪一个是善男,哪一个是歹徒,哪一个带来磨难,哪一个确保幸福。
我们只能是碰到什么是什么,跌跌撞撞,荒唐承受。
因为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张皇失措的夜行动物。
*
从汤姆·福特的这部电影里,我读出来的是一个人在世上的孤独,和许多时候身不由己的命运捉弄的恍惚和痛苦。
一种奇妙的忧郁质地为这部电影渲染了一层异样的深沉光芒。
就像汤姆·福特这个人,我们看到他抿着嘴角的笑容,不是不自信的,但却有一种危险的神秘,就像那夜本身。
像是在嘲笑和揶揄,仿佛读透这人世间的荒诞,却又像一只花花蝴蝶,深深沉醉,他深谙那罪恶,一如他歆享那美丽。
所以才会有电影里的那一句——「苏珊,好好享受我们这个荒诞的世界。」
也许,这才是最值得玩味的人生哲学。
也许,这正是我们迷恋“汤姆·福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