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的历史进化论看清朝的改革改制和重用蒙人汉人的政策
公元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1592年~1643年)受推举承袭汗位,1635年,诸贝勒与蒙古各部贝勒合议,建议皇太极改为皇帝尊号。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沿袭蒙古汗的称号,但是一直没有称皇帝,这个汉人最尊贵的称号。皇太极改号皇帝,说明皇太极认为自己已经与明朝皇帝并立,不再是蛮夷之国。
1636年满洲诸贝勒、蒙古八固山厄真、外藩蒙古诸贝勒、汉军都元帅、总兵官及文武大臣在沈阳举行隆重典礼,由和硕贝勒多尔衮上满文表章、科尔沁蒙古土谢图济农巴达礼上蒙文表章、都元帅孔有德上汉文表章。皇太极尊称为“宽温仁圣皇帝”(蒙语称号为博克达彻辰汗)。
皇太极称帝后,定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朝的战争。
皇太极画像
为此,皇太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
一、清朝制度的改制
- 1)贝勒大臣议政。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初期,由四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以第四贝勒即汗位,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三大贝勒,均为兄长,临朝时并坐左右。皇太极即位后即与诸贝勒定议设八大臣,由八旗固山厄真充任,与诸贝勒共同议政。
1631年,大贝勒阿敏与明军作战失败,皇太极以此为由幽禁阿敏,阿敏被囚十年后病死。
1632年,皇太极又以莽古尔泰悖逆不恭为由,革去大贝勒称号,后病死。
这时候四大贝勒只剩下代善一人了,而且也受到皇太极打压,威望大降。此时的清朝权力已经完全集中到皇太极这个皇帝手中。
四贝勒之一代善
这时候的诸贝勒、八大臣的议政会议虽然是清朝早期的国家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指挥机构,但是诸贝勒平时分理政务,战时受皇帝命统领八旗兵对外作战,也就是说皇帝的权力大大增强。
- 2)封授功勋爵位。皇太极采用皇帝尊号后,参照蒙汉爵号等级制度,制定属于清朝的勋爵。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等称号。比如代善为和硕礼亲王,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清朝这时候才开始有正式的封爵称号。
八旗兵
除此之外,皇太极也对蒙古贝勒分授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爵号。汉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也被分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和智顺王。
- 3)进行八旗改制。皇太极即位后,实行八旗分地、计丁授田、编庄分丁等一系列政策,全面整合了八旗制度。
同时规定满洲八旗军官,不得袭用汉军官名,仍用满语名称。各旗总兵官为昂邦章京,副将为梅勒章京,参将为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管一旗者即为固山厄真。
后来改称巴牙喇纛厄真为巴牙喇纛章京,甲喇厄真亦改称甲喇章京,各旗的巴牙喇纛章京由皇帝直接调遣出兵。皇太极经由巴牙喇纛章京而掌握了八旗所有的精锐将士。
八旗服装样式
- 4)仿明制改官制。皇太极在建号清国后,用范文程、宁完我等人参议,依仿明制,改订了清朝的官制。其中包括内三院、六部、二院、科举制度等政治制度。
首先,皇太极将文馆改建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各设大学士、学士主管。内国史院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编纂史册及历代实录。内秘书院撰拟致外国往来书札,录各衙门奏疏及皇帝敕谕。内弘文院注释历代行事进讲,并颁行制度。
内三院制度和明朝内阁很相似,内三院大学士也和明朝内阁大学士一样,参与机要,成为皇帝的参谋和助手。
其次,皇太极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刚开始是任命贝勒掌管,后来又多设立满洲承政,还设立了蒙古或汉人左右参政及理事、副理事启心郎等各种官员,分化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田地的管理和庄丁的编审都归于户部。所以清朝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上。
然后,皇太极又设立都察院和理藩院。都察院主要负责向皇帝谏诤和监察诸王贝勒及六部官员;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各部落的相关事务。
内三院外二院加上六部构成了皇太极统治下的清朝中枢政府。
盛京故宫
- 5)改革文化制度。除了政治制度之外,皇太极对文化制度也进行改革,旨在从各方面确立清朝的统治秩序。有些制度是强行把满族的风习制度推行于汉人。但同时也在参照汉人制度,改变满族不好的旧俗。宁完我向皇帝上奏:“务使去因循之习,渐就中国之制。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明朝)地方,不至手忙脚乱。”
皇太极决定实行科举制度。1634年,礼部考取满、蒙、汉文书者十六人,称为举人。皇太极时,辽东汉人数十万,对明作战俘掠近百万。行科举后,知识分子可以经由考试得官,参与政事,知识分子在清朝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清朝也有了一批熟于民生的官员。
持此之外,皇太极还颁布“登基议定会典”五十二项。主要内容包括:(1)有关满族各级贵族及平民的丧葬礼仪,严格贯彻封建等级制度。(2)有关贵族以至平民的服饰的规定。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人风俗,只有僧道照旧。(3)确立皇帝降旨、臣下奏事的专用汉语称谓、各级官兵名号等级的汉语称谓。(4)有关婚娶和离婚的各项规定,仿汉制改革满洲落后旧俗。(5)有关刑部、都察院的司法程序和奴隶告主等规定。(6)官吏考绩,以捕捉逃人(逃亡奴隶)与兵器利钝作为主要的项目。(7)禁止桃神还愿等迷信活动,严格寺庙的清规。
满文
二、清朝对蒙古和汉人的吸收与设立蒙汉八旗
清朝的建立与建设受到很大的汉文化与蒙文化的影响。满文的创制依仿蒙文,首领称汗以及武士加号巴图鲁,文士称巴克什明显地源于蒙古风俗。而很多礼仪文化制度来源于明王朝。清朝对蒙古和汉人的吸收与笼络从五个方面来看:
- 1)蒙古后妃。满洲一直都在与蒙古部落通婚。清太祖努尔哈赤娶叶赫部孝慈后生皇太极,又娶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思女孝端后。后又娶莽古思孙女孝庄后。此外,还娶了林丹汗的妻子。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之后,也依仿汉制封后妃。
皇太极五宫后妃均为蒙古族人,庄妃生清世祖顺治。皇太极娶蒙古后妃,对清朝政治的影响极其深刻。
- 2)蒙古将领。皇太极大力任用蒙古降将,蒙古人担任很多要职,清朝初期历次战争中蒙古将领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叶赫部博尔济吉特氏武纳格,努尔哈赤起兵后率七十二人来归,属于从龙之臣,皇太极即位后,命武纳格总管蒙古军,随从作战,封为固山厄真。比如科尔沁部博博图在努尔哈赤时期为牛录厄真;从攻明军,在锦州战死。又比如科尔沁部明安率部三千余户来投,从攻大凌河,败明祖大寿军,皇太极设立六部,授为刑部承政。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喀图、弼刺什、科尔沁部恩格图等等都是蒙古降将出身。
- 3)蒙汉八旗。皇太极改革蒙古旗制,将原分隶满洲八旗的蒙古兵丁与蒙古降将统率的士兵建立蒙古八旗。蒙古八旗也按照满洲八旗制度来进行编制,各旗设固山厄真,下设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皇太极授任阿代、达赖、恩格图、布彦代、伊拜、苏纳、吴赖、扈什布等为八固山厄真,分领蒙古八旗。蒙古八旗独立于满洲八旗之外。被编入蒙古八旗的蒙古兵丁,地位仅次于满洲八旗兵丁。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朝降将降清朝以前,后金收降的汉人官兵一直被分编入满洲八旗中,只有佟养性、石廷柱部独立编旗。
1642年皇太极决定正式编定汉人八旗(或者说八旗汉军)。降将祖泽润、刘文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彦、李国翰等任为八固山厄真。编入汉人八旗的汉人官兵,也称之为旗人,地位比一般汉族官民高。
皇太极统治时期,满、汉、蒙八旗共有士兵十二万余人。汉、蒙八旗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 4)汉人知识分子和降官降将。知识分子范文程是皇太极手下的第一文臣。范文程自称为范文正公的后代,其实他是明兵部尚书范锐的曾孙,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也算明朝重臣之后。范文程居住在抚顺,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时被俘虏。范文程成为最受信赖的汉人文臣。另一位皇太极的重要谋士宁完我在努尔哈赤攻掠辽沈时被俘为奴。
山东人马鸣佩、辽阳人马国柱、武威人李栖凤、广宁人杨方兴、辽东人雷兴、辽阳人罗绣锦和辽东人张文衡等都是请朝初期知识分子。他们为清朝初期制定各种礼仪制度,为清朝的战争出谋划策,对清朝的建立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即位后,大力收降明朝官兵,汉人官兵成为清朝军队重要组成部分。皇太极任命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一切事务,又将汉人降兵编组为一旗,由佟养性直接统率,称为石乌里额驸固山兵(后称“旧汉兵”)。 后来,孔有德、耿仲明来降,皇太极称其为“天祐兵”,尚可喜来降,皇太极称其为“天助兵”。天祐兵与天助兵均保持原来的军事系统、 佐令不按金国兵制改编,成为自成体系的“汉人三军”。
在清朝初期,蒙古和汉人都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皇太极是真正的清朝开国第一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的杰出才能和文治武功都可以算得上一位有为之君。论武功,他征战沙场,是真正的为清朝入关,统一天下铺平道路的君主;论文治,他创制改制,重用汉人,为清军入关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清太宗皇太极为什么进行改制改号?
与明朝进行持久的战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清朝的延续。
《清太宗实录》记载,大致意思是自古天下并非永远为一家一姓所垄断。历史上,有多少人为帝,有多少人为王!其中有未成功而中途废弃的,有取得成功而又遭到失败的,岂有皇帝的子孙总是称帝的?王的子孙总是为王的?且看辽、金、元也曾“君临天下',后来都归人明朝统治之下。可见“皇天无亲”,行善道的给予扶持,否则就予以推翻。
清太宗实录
皇太极信奉历史进化论。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人世间没有万古不变的东西,有兴就有衰,有生就有灭,大可化小,“积小成大”,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皇太极从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认为各朝各代的统治的存在必然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断更新交替才是绝对的。
太宗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历史,看待明朝。同样,他也以此观点看待自身,看待自己和自己父亲创造的满洲政权。
松锦战役后,众贝勒大臣一致要求夺取北京,这时候已经大权在握的清太宗对此进行慎重且谨慎的思考。《东华录》记载了皇太极的想法:即使得到“天眷”,一统天下,他本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他的子孙也不可能世世守住祖先创下的基业而不断绝。当年金朝也是一统天下,很强大,看看现在,它还在吗?早就不复存在了。皇太极清楚他和他父亲创立的这个国家也会像历史上的各代王朝一样,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所以他的决定是苦修内功,不急于进京,进行改制改革,为清朝打下坚固的基础,力图使清朝延长存在的时间。
当然,皇太极的这套历史进化论,不过是“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传统思想那套历史循环论,历史不是沿螺旋式的曲线向前发展,而是按一个固定的圆圈旋转,历史总是重复出现。
他认为:“天运循环,但易其君,不易其民,若天意所与者,即其民也。”(《东华录》)
君主是可以替换的,而百姓是不能替换的。一旦某姓登上皇帝宝座,“天命”也就把百姓交给了君主,接受君主的统治。也就是说在皇太极看来,历史不过是王朝更替,皇帝更迭的转换而已。
他所看到的变化,仅仅偏重于王朝的更替,皇帝的更迭,却没有看到人民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皇太极的历史进化论决定了清朝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也决定了清朝对待新事物的保守落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