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4)
《木兰从军》(4)
“第十场:番兵前来攻营,贺廷玉派张虬、李骏迎敌。
“第十一场:两军相遇,二将通名起打,魏将败下。
“第十二场(木兰的第四场):这是头本里木兰最吃重的一场,帘内象征着马嘶的声音刚过去,木兰一手拿鞭,一手拿枪,跟着出场就唱《新水令》的曲子,一共六句:(1)才从(台中)西市(下台角)买鞍鞯(台中)。(2)东市中(上场门口)买来坐战(台中)。(3)南市(上台角)买缰辔(台中)。(4)北市(下场门口)买长鞭(台中)。(5)月色当天(圆场归中)。(6)急忙里莫迟延(台中)。前四句是照《木兰辞》的诗意填的,为了行腔方便起见,我们把原文的'骏马’换了'坐战’,'辔头’换了'缰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正好借用台上的四个犄角。所以身段方面,安得也还算自然而妥帖的。
“唱完《新水令》曲子,先念诗句'霜月压长川,征人夜不眠,羽书如火急,何日到军前。’再报名和表白:'俺,花弧,自从辞别家门,前去从军。一路行来,风餐露宿,戴月披星。过了黄河,又渡黑水,回首家乡,已被白云遮住。耳边厢只闻河水声喧,爹娘唤儿之声,是听不见了。’这两段念白,每一句都有身段配合的。念到这里就用'唉,想我木兰呵’叫起来,唱第二支《折桂令》曲子。曲文共有十三句:(1)俺生小那识兜鍪(下台角。兜鍪就是古代军人打仗戴的帽子。古称胄,秦称做兜鍪,俗称盔)。(2)装束居然锦带吴钩(上台角),(3)窄蛮欲蹴天骄(台中。天骄,就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古人用来指胡人的),(4)征程未久(圆场归中),(5)早到了黑水前头(台中),(6)这一搭霜林红绣,(7)那半壁胡骑啾啾(这两句是冲着左右两边做身段),(8)俺双亲肠挂心忧,(9)听不见呼女音柔(这两句是冲里做身段),唱到这里,夹念'俺此去呵’,锣鼓就起'夺头’。接唱(10)只索是冲锋报国,(11)不承望挂印封侯。锣鼓跟着又起'抽头’,好让我走一个'马趟子’。这是形容马跑快了,有时不听指挥,就会有前窜后蹲的形状,也是武戏里习见的身段。等我走完圆场,归中再念'且住,行来行去,不知行了多少路程,这正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四句诗是用的《木兰辞》原文)。呀,前面又见一座关学,俺急速前行便了。’接唱(12)又晨角关头,(13)趱行向前莫停留。(下场)
“这一场完全采用昆曲。短短的两支曲子,看着也很简单,有什么吃重呢?这就是昆曲的组织,比京戏更要复杂的缘故了。乾元山、夜奔、探庄……这些武戏里边,也有《新水令》和《折桂令》的牌子,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在台上,不管唱也吧、念也吧,处处都有身段管着,从出场到进场,始终不能休息,真是够累的了。上面我所说的,不过是唱曲的时候,演员应该站在什么地方;至于这里面的种种大小身段,实在多得写不完,只能从略了。
“我加的这场昆曲,后来有这样的成绩,从作曲、填谱到安身段都是别人帮助我来完成的,我应该介绍几句:
“(一)作曲:这两支曲子跟道白的词儿,是我的几位擅长诗词而又懂得曲律的朋友替我填写的。他们在下笔的时候,就抱定要尊重原作精神,不肯脱离《木兰辞》的范围,随便增减和变更原辞的意思。因为原辞的事实不多,所以着实费了一番推敲的工夫。有些地方他们就引用原句,也用得自然极了,一点都没有堆砌生硬的毛病。等填上工谱、我唱起来又很顺口,这就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本领了。下面是作曲者根据的几句《木兰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二)填谱:曲子的工尺是我表叔陈嘉梁替我谱的。他家几代研究昆曲,前面已经讲过,我不再介绍了。“(三)身段:曲子填成了,工尺也谱好了,就请茹先生(莱卿)给我安身段。他是我外祖杨隆寿的学生,短打戏本是杨家的拿手好戏,请他给我说这场的身段,应该是十分合适的。他经过几天的思索,决定采用《乾元山》里的身段来教我。凡是哪吒的高身段全使上了,矮身段尽量避而不用。木兰的扮相有点接近短打的模样,一般人把她的身段当做'走边’,是大大地错认了。这一场的动作,内行另外有个名称叫做'鞭卦子’。'走边’是短打武生夜行的身段,不是做贼,便是拿贼,或者偷营劫寨,反正做的都是怕遇见人的事情,才沿着墙边路边偷偷的走道。'鞭卦子’是长靠武生的身段,一招一式,需要宽大沉着,跟走边讲究的干净利落,性质不全相同。所以他尽量采用哪吒的高身段,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三场:魏将败下,贺元帅亲自上阵迎敌。
“第十四场(木兰的第五场):先上四位征兵,木兰随后赶来,结伴同行。她在路上,不断地用正义鼓励他们。内中有一征兵对她说:'看起来做女子的倒便宜了。’木兰问:'怎见得?’他说:'你想,苦事都让我们男子做了,女子倒在家中享福。’木兰的答复是'这女子么,也不能这样一概而论吧。’正说着话,忽然金鼓齐鸣,想是前面正与敌人交战,大家就此催马加鞭,一同赶上前去了。这几句谈论女子的台词,剧作者不是无的放矢的。远在三十四年前的中国,跟现在的情形,大不相同。一般女子的习惯,还是躲在家里,倚靠男子生活,不肯到社会上来服务,同时一般男子的心目中,也总认为女子是担当不了大事的。在那个时代,要想纠正这两方面的错误观念和激发女子的爱国思想,这出《木兰从军》的演出,应该是有意义的。
“第十五场(木兰的第六场):贺廷玉会阵,被番将打下马来,幸亏木兰一马赶到,奋勇杀退番将,救回元帅。头本至此为止。
“第十六场:突厥王与部将定计,夜袭魏营。
“第十七场(木兰的第七场):贺元帅为了军情紧急,传木兰进帐,命她在前营巡哨,需要小心。木兰得令,上马而去。此时木兰在军中快要十二年了。由于她屡次立功,已经升为将军的职位。她的装束自然也要改换了。所以二本出场,她就改扎硬靠,仿佛高宠、赵云的模样。别的我都不怕,脚上这双厚底靴,倒是真不好办。你想旦角在台上,至多也不过穿一双薄底靴,哪儿穿过厚底靴呢?如今不单是穿了走走台步,后面突厥劫营一场,就跟《挑滑车》《长坂坡》似的,还要认真开打,如果没有相当的功夫,是办不了的。就为这一点小小的问题,我在家里足足练上一个多月,才把它走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