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会被认为是艺术珍品?
说点我的看法,可能很片面:作者提到的相当一部分所谓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是对来自现实的、自然或社会的事物,进行二次加工。注入作者的思想,融进想象,对某些突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或夸张,有时,也会对描摹对象进行扭曲或变形,甚或重构。
其创作目的不一,或唤起受众的共情,或引起对某些长期以来被忽视问题的注意,或激发想象,或者就是单纯要你产生某种情愫~
以明朝朱耷的画作为例,现实生活中似乎看不到这种鸟🐦,也就是说不像、不真实。但是,我们可以从画中读到种种情绪~没落贵族最后的骄傲、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孤独,不妥协的精神,俾睨天下的不屑~再三品味,欣赏者的灵魂会受到震撼。
这种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作者融进了自己的元素~思想、情感、经历和个性,这些会触动欣赏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毕加索的这几幅画作,猛然一看,欣赏者会有种感觉:这是什么玩意儿 ,不像,太不像,乱七八糟的。但多看几次,或静下心细品,就会感到,还真是越看越有味道,就是不一般。那女人过分夸张丰腴的身体,脸上,眉眼间,陶醉、满足的神态,让你体会到如大地般多产富饶的女性的魅力。
反观另外一些作品,看到你会惊叹:这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物品的翻版!那么像真的。可是,这只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摹写,内里的东西缺失,少了灵魂,没有思想。所以,也就不像那些另类作品那样打动人。
至于有的人讲,看不懂。首先,无论艺术家还是赏析者,个人素质、受教育程度等等,都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先天敏感,看到花开会落泪,听到鸟叫会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有的人,看到鸟🐦只想着,”嗳,抓过来晚上炖炖吃蛮香的。这花~拿来炒鸡蛋也不错”。因此,有的人看不懂,欣赏不了,也很正常。而且可能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不明白、不懂、欣赏不了的作品,突然就在某一天,或者某件事后,看懂了,明白了内里的涵义。所以说,人生的阅历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