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汇于指尖!一张古代医案,摸指尖,补阳气,治感冒,请研究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尚友堂医案》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和你聊医案、讲故事、学中医。
说什么呢?说一说《尚友堂医案》里的一则故事。
《尚友堂医案》,作者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一位医学家,叫做方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
话说这个方略啊,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南邑胡月樵”,一个是“汉阳吴友云卿”。
这两个人,都是壮年。但是,从体质上来看,都不怎么样。
医案记载,他们经常感冒。而且只要有了外感,无论怎么服用解表剂,都难以发汗,这病就特别不爱好。
后来,方略这两个朋友久病成医,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出一个办法。什么呢?就是在外感风寒以后,用桂附理中汤做底子,加上苏叶、防风、陈皮、神曲、生姜和大枣,来水煎服。结果,这么一用,很快就发汗了,病痛立即解除。
两个老病号,自己把病治好了,这让方略感觉到十分奇怪。于是,他向两位朋友询问。
得到的答复,就是两人把病辨证为阳虚外感。就是说,自己的身体阳气不足,同时还外感风寒。
方略问,你们怎么知道自己有阳虚的倾向啊?
回答令方略心服口服:“周身发热,十指尖冷,试之不爽”。
医案,就这么点儿,我给你说完了。
现在,我给你解读一下。咱们一起看看,这背后有什么道理。
我们从感冒这个事儿说起。
首先,外感风寒,就得发汗解表,这个是对于感冒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没什么好说的。咱们老百姓在着凉难寒以后,喝热水,上床捂汗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发汗解表。
但是,发汗解表,你得有先决条件。这个条件之一,就是患者有力气来解表,有能量通过出汗,把体表的寒邪解开、散开。
这个能量、力气是什么?是阳气。阳气,就是你身体里的一股正气。寒邪郁滞肌表,之所以发热,那就是阳气在和寒邪作斗争啊,它在使劲儿地往外冒。如果阳气不足,那它注定斗争不过寒邪,鼓动不出来,人自然无法流汗(阳加于阴则为汗,阳虚无力作汗),就实现不了解表散寒的目的。
而《尚友堂医案》里记载的这两位“老友”,恰恰是阳虚之体。所以在从前生病的时候,无法发汗,病情不爱好。
那么,方略的这两位朋友,是怎么知道自己阳虚的呢?
答案是,“周身发热,十指尖冷”。
请注意,这才是关键啊。周身发热,十个手指头尖却发凉,这显然是阳气不能外达于指尖啊。阳气,主温煦。指尖,又通过不同的经脉和脏腑相连。体内阳气,通过经络,达于指尖,我们的手脚才不冷不凉。一旦阳气不足,指尖失于温煦,那肯定是要发凉的。所以说,十指尖冷,如果常年如此,的确要考虑阳虚。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人家这俩老病号才自己找到了病因。于是,用桂附理中汤,加上苏叶、防风、陈皮、神曲、姜枣来应对。
桂附理中汤,顾名思义,就是理中丸的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上肉桂和制附子。这里头,肉桂和附子大补阳气,人参、白术、干姜和甘草用于健脾益气、温中散寒。这是一个大补脾肾之阳的方子。
在这基础上,加上可以解表散寒的防风、苏叶,以及行气健胃的陈皮和神曲,再用生姜和大枣来固护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可以对阳虚外感之人,起到治疗作用。
说起来,这就是古代用汤药治疗虚人外感的生动例子。
其实,中医治感冒,是非常精细的。其中有一条,就是虚人感冒。虚,有很多种。阳虚、气虚、阴虚等等,不一而足。阳气虚而外感风寒的,就叫做阳虚外感。怎么办?扶阳解表。《尚友堂医案》里记载的配伍思路,值得大家来思考。
说起来,这个阳虚外感,还是比较常见的。难能可贵的是,古人通过观察十指尖来辨别病情。尤其是“周身发热、十指尖冷”这个辨证要点,的确值得研究。当然,这也只能作为辅助的辨证手段,不能说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一定属于阳虚外感。我们只能说,这种辨别方法,方便快捷,有启发意义。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属于一个阳气相对不足,同时又容易着凉感冒的人呢?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苦恼,我建议你好好看看中医,争取早日确定自己的情况。你记住,中医用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法来治疗阳虚感冒,那是非常拿手的。不说别的,单就是我跟师学习的时候,就看过好几例——平时总感冒的人,经过我老师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治疗,从此以后就很少感冒了。我记得,我老师用的是再造散加减。阳虚外感的主要表现,就是脉沉无力或者浮大无力,舌淡苔白,感冒不爱好,平时畏寒怕冷,不耐风寒,感冒以后怕冷恶寒,热轻寒重,倦怠乏力,面色白,语音低微。这些,不难辨证。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