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调整您的“投资”方向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崛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据调查,有92.7%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于是,沉重的精神压力,丰厚的物质刺激都施加到孩子身上。笔者认为,这种畸形期望和关爱就像盲目的“投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方面,畸形期望使孩子承压太重。有专家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家长,孩子尚未出世,就已经为他设计了一整套教育方案:从胎教入手,到大学结束;从开发智力,到培养特长。希望孩子生下来就是神童,一读书就能考博士,长大能当这家那家。据报载,一位年轻的妈妈想培养腹中孩子的音乐才能,把录音机开到最大音量放到腹部,让胎儿感受节律,结果使胎儿耳膜受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不问孩子的兴趣,自作主张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孩子一旦有厌倦情绪,就硬逼着去。实在不行,家长陪同去上课。孩子在无奈中学习,效果并不好。于是有了孩子为逃避钢琴课竟自残手指的事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有的家长认为成龙成凤的保证就是双百分。家长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关心的就是考试分数是多少,而不是问孩子学了什么,有没有意思。给孩子的印象就是学习等于分数,只有第一才是最好的。给孩子一个目标固然重要,但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有小学生就感叹,什么时候象爷爷奶奶一样退休了就好了,更有甚者,因为中考失利、高考落榜就轻生。
另一方面,畸形关爱使孩子自生力弱。“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现代社会很时髦的关爱宗旨。于是,有下岗工人,宁肯自己吃咸菜,也要让孩子喝酸奶、吃肯德鸡;有白发老人,宁肯自己拎着书包大汗淋漓地追着孙子,也不敢让孙子走出自己的视线范围;有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天早上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有高中二年级学生,洗被子时不知道棉絮可以从被套里拆出来。家长怕孩子饿着、冻着、累着,成了全职保姆,结果呢?许多孩子不仅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而且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
横向联系,大家一定会想起这样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日本组织了17户市民到中国上海居民家中做客。一个日本幼儿抓吃生馄饨 ,日本妈妈说:“别制止他,这样他才知道生馄饨不能吃。”日本孩子摔了一跤,先哭着求助,后见无人帮助,只好自己爬了起来。日本妈妈说:“让孩子尝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换作是中国妈妈,早跑过去把孩子抱进怀里,喊保姆把馄饨煮熟了,吹凉了喂给孩子吃。
另一个例子是:一些日本孩子曾与中国孩子在内蒙古举办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日本孩子生病了能坚持到底;他们能自己熬米粥,并礼貌地请大人进餐;他们知道将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中国孩子离开了保姆式的家长便手足无措我们姑且不说,中国孩子表现出的娇气、懒惰、自私却给中国人留下沉重的思考。
当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帮助无可厚非,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呵护更是理所当然。可是,现在有的家长在面对独生子女时,“投资”的方向却把握得不好。比如,注重用名牌衣着打扮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却被家长包办代替。对孩子的教育,一方面,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比如,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就训斥、责打;孩子表现出个性,就认为是叛逆,予以压制。孩子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家长却说小孩子懂什么。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无法沟通,如果在学校里又因成绩不如他人而自卑,就会封闭自己,甚至酿成悲剧。
所以笔者想说,家长,请试着调整您的“投资”方向:请在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放开手,在孩子的生存能力方面搭把手。当孩子们闲得无聊的时候,就让他们做一做家务;当孩子们伸手要钱给同学过生日时,就坚决地说“不”;当孩子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时,就让他们自己去承担责任吧。给孩子一些教训,让他们敢于面对失败,能承受一点挫折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孩子有了进步,你应该大方地表扬他,“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些字眼用在付出了劳动的孩子身上有什么肉麻的呢?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西方人却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有了一点成绩,鼓励。再有成绩,再鼓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他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点,产生自信,拥有敢冒、敢闯的精神。这不正是21世纪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吗?【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