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教你如何读懂伤寒条文!!!(请精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的第一条,可谓是学习伤寒论的没有不熟悉的,但是这一条有几个问题需要商讨,特此指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有14个字,却把人们的思维改变的太多。

1.张仲景当时写字都是写在竹简上,可谓是惜字如金,为什么在此“之为”两个字,直接说太阳病那不是更好吗?这里面是有含义的,太阳在此指出了疾病的发病位置,“之为”在此解释为“xx所表现的”意思,是指太阳所表现的症状主要有XX,此处太阳指得是疾病表现的部位。是指这些症状所体现出的所在的部位,并非是指表证就是太阳病,也就说中风,伤寒,温病,痉,湿,暍早期所表现的部位是太阳的皮表部位,所以张仲景也称为太阳病。

2.因为头项强痛的连写,才导致千年来争论不断,就因为“项强”的出现,出现了伤寒论到底是结合不结合针灸的经络问题,就因为这两个字,让后来的医家把膀胱经结合进来,把伤寒论搅得无所适从,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多的不解之难题,这是张仲景的一大疏忽。

3.就因为“太阳之为病”与后面的症状的相连接,导致后来的医家都认为。所有的太阳病必须都具备后面的诸证,方能称为太阳病,这是不对的,不然张仲景就不会在第三条与第四条来区分中风与伤寒了,第六条来说明温病了,因为这种分法如同现在医学内科的分法,如呼吸系统疾病有分为气管与肺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只是一个表现于这个部位的总称,这与张仲景说的太阳病是一个道理,所以要理解伤寒论的太阳病,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

4.总之,太阳病就是表现于肌表与呼吸道的一类疾病,其与外界是相通的,是合乎自然界的。也与所表现的疾病是相连的。

5·在理解这个条文上,还要区别一点就是要明白张仲景所写的太阳与太阳病,是不能划等号的。太阳是指表现的部位较太阳,而太阳病则是在太阳所表现的部位上出现的疾病,称之为太阳病。这里的太阳病是对疾病的总称,分别有中风,伤寒,温病,痉,风湿等等,结合现在来说,皮肤病也属于太阳病的范围。也就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与皮表有关的疾病均可成为太阳病。这也就是张仲景为什么写“之为”的而原因所在,也是体现了张仲景所写的合病的原因所在。

6·在这个条文上,张仲景为什么没有写发热一证,是因为发热不仅表证具有,少阳病以及阳明病也是具有的,所以在辨别表证上不是主要的。

7·在这条文中,张仲景提到“头项强痛”一证,这个症状,不仅仅是指头痛,项强,从中还体现出了一个表现,就是全身肌肉不舒服的一种自我感觉,也就是酸痛,这是应用葛根与芍药的一个药征。

8·做为太阳病的主要表现有两个重点,就是脉浮与恶寒。不论是脉浮紧,还是脉浮缓,浮数,还是脉阴阳俱浮,都是具有表证的(肾气虚衰引起的脉浮除外)。另外,对于恶寒,这是所有表证都具有的,或轻或重,均是表证,体现了心阳不能正常透散以温养的病机所在。但是,还要与三阴病中的少阴病中的畏寒相鉴别,张仲景凡在少阴病中提到恶寒的都是兼有表证的存在,在真正的阳虚是畏寒,这时张仲景在第一条中提出恶寒的一个鉴别要点(少阴病中的而恶寒不仅仅是指外寒,还有一点就是虚阳衰竭时也会出现,所以张仲景有四条文指出了恶寒的预后,分别以可治,不治,死来判断其预后)

A。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B。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C。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D。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以上是伤寒论的传经的4个条文,从条文来看,虽然写的很简单,但是里面的道理却很多。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如何来传经的?为什么传经以伤寒为主?经尽是什么意思?我们细细道来。这里面的理解一定要按照我提出的经络来理解,不然很难弄明白。

1·太阳病在此指的是位于皮表的疾病。头痛是表证的一项,七日是疾病恢复的日期,为什么会自愈?也就是病人只有头痛一个症状,没有经过治疗。能坚持,没有其他症状的传变。七天以上,自行恢复正常,这是肌体自行恢复的一个表现,这个自愈是什么道理?是因为“行其经尽故也”。什么是行其经尽。这里面取决于发于阳与发于阴。什么是发于阳,也就是指感受外邪后,阳气内郁于脉内,不能正常透散引起的如发热,恶寒,体痛等一系列表现的,称之为发于阳,为什么?是阳气不能外透以温养引起的,所以称之为发于阳。至于发于阴,是一个道理,是脉内的津液不能透散,引起的津液偏盛的如痰饮,水气等表现的疾病,称之为发于阴。

在这里,主要是理解为什么是行其经尽,经者,经脉,主要通行阳气津液,以布散于全身。如果感受寒邪,肌体能抗之,被内郁之阳气与津液需要一个从内向外布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张仲景定于七天以上。由于是按照正常的经脉运行,所以行其经尽也就是内郁之阳气能够到达皮表而能逐渐透散。这里的经尽,也就是经脉的最末端皮表部位。

进一步讲,也就是说脉内郁束的阳气与津液在没有化热或者津聚的条件下,一天一天随着人体阳气的升降出入,而逐渐向外透散,大约七天以上,就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果七天以上了,病人出现了发热口渴脉数等表现的,说明皮表的腠理还是没有回复正常,内郁之阳气不能从外透散了,内行于里而传经了,这时候如果病人不原意用药物,可以用针灸来清泻阳明,以此来达到清利“发于阳”之邪热,使经不传而愈。

在这里张仲景用“行”字来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正常的经脉运行,指的是阳气与津液是在经脉内正常的运行。另外张仲景还用“过经”,“到经”“随经”“动经”“温经”等等,这些“经”都是经脉的经,也就是人体看得见的能够运行气血遍布全身的经脉。

另外,张仲景还提到“至阴经上”,这里的阴经,就是指络脉的意思。其次,还在金匮要略上提到“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为什么极寒伤经,因为经脉的腠理是向外开放的,这样有利于阳气与津液的外出,所以在感受寒邪较重的时候,腠理闭塞,经脉收缩,容易伤及经脉的正常运行,因此张仲景说“极寒伤经”。对于“极热伤络”的道理是一样的,本来络脉是向内吸收的,如果感受邪热太过,导致津液不能正常吸收而汗出于外,络脉失养,或者经脉开放太过,伤及津液,加速了络脉中脾的吸收,容易伤及络脉,所以张仲景提出“极热伤络”

2·至于传经,张仲景只是提到传经,但是没有细说,那就看我们的理解了,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叫经,才能明白传经。至于经脉,我们前面都说过了,可是邪气时如何传经的呢?一是要明白发于阳与发于阴,其次要明白经脉的由表到里的循行。胃络通心,肺朝百脉,阳气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所以这里的经脉不仅仅是通行于外的经脉,也包括通行于里的阳明胃肠道的经脉。在这里可以参考我画的那个图来理解了。当感受寒邪以后,郁束了经脉的腠理,导致脉内的阳气与津液不能正常的透散于脉外,充斥于脉内,为了寻找排出的通道,内郁之阳气与津液不能从外出,则内行于阳明之里,通过阳明胃肠道的腠理处来透散,这个由外到内的透散的过程成为传经。前面提到行经,这里是传经,从中不知道能看出什么道理来呢。看到的自己考虑考虑。

3·传经为什么都与伤寒有关?张仲景提出的传经3条文,前面都是写的是伤寒。为什么?因为只有伤寒才能使腠理闭塞,引起传经,中风能引起阳气与津液的不足,但是引不起传经,这一点要明白。

4·传经的途径都有哪些?从张仲景的条文来看,有三个方面,分别是阳明,少阳,其次是传入阴经,也就是络脉。384条中提出“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来看,传经主要是以经脉为主,很少传入阴经中。当然,传经入少阳,其实也就是传入络脉中,因为经脉与络脉是相互连接的,内郁之邪热不可能只在经脉中运行,不进入络脉中,所以传经就是内郁之阳气在经络中运行,借此以寻找透散出口的过程。

5·传经的表现。在传经的表现上,张仲景提出了脉象与体征。脉若静为不传,为什么?从这6个字上能体会出前面我说的内容吗?脉静者,阳气不甚,津液充盛。这就是张仲景指出的发于阳发于阴的道理。发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传经。至于体征,传经入阳明则表现为燥烦,脉数急等。传经入于少阳则表现为欲呕吐,不欲食,下利等表现。

A·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B·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C·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对于张仲景提出的发于阳与发于阴一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来分析。最终还是没有统一。这里的阴阳,到底是值得什么?是三阳,还是三阴,是太阳,还是少阴等等。今有必要简单的阐述一下。

1· 首先要明白的是阴阳的鉴别要点。

均有恶寒,说明是与外感有关,与感受寒邪有关。因为恶寒时太阳病的一个重要鉴别证。因此在这里主要是区分发热与无热。因此要在发热上来探讨形成的机理。既然表现有恶寒,说明与腠理闭塞,心阳不能透散有关。我们都知道,脉内为营,脉外为气。营分为三种,分别为营气(肾精之气),营血(阳附于血),营阴(津液)。在这三种物质当中,首先要明白各自的功能。营气主固涩,营阴主润养,营血主温煦。三种物质在脉内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制约者,共同维持者脉内阴阳与津液的平衡。如果感受寒邪,闭塞腠理,导致脉内的心阳与津液不能正常的透散于脉外,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因此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通过发热与无热来判断脉内阴阳的多少,以此来表明发于阳与发于阴的真正机理。

为什么张仲景用“发于”这两个字,发于,就是发作于XX,也就是产生于XX,那发于阳是什么意思,就是脉内的阳气发作所导致的一系列表现。发于阴则是由于脉内的津液不能正常外出而导致的疾病表现。发于阳就是阳气偏盛,所以出现发热。发于阴就是津液偏盛,所以无热。但是都有相同的表现就是恶寒,都与腠理的闭塞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阴阳叫阴阳,但是偏盛了,就不能叫阴阳了,阳盛了叫邪气(邪热之气),阴盛了叫水气(水寒之气)。

这也就是说,张仲景写出此条,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体感受外邪后,是如何产生疾病的。是真正的感受的外邪所致,还是体内阴阳的不正常所致。

2·至于六七日自愈的问题。张仲景没有专门说明,我们也无法给予圆满的解释。首先要说的是这里的几日愈,是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自然而愈。或者是经过治疗后,不论疾病愈与未愈,只要脉内的阴阳慢慢恢复自然调和,则必然自愈。这里张仲景提到了“若亡血,亡津液”,为什么会写血与津液的亡失,不知道能否明白上面我说的道理所在。

3·至于误治的转变。其实张仲景的很多条文与方剂中,均能体现发于阳与发于阴的不同机理,如,大青龙汤的两个条文,一个是发于阴,一条是发于阳。所以在表现上与病机上是不一样的。而小青龙汤则是重于发于阴,所以张仲景提到“心下有水气”,至于大小青龙汤的后面会重点讨论。

但是这里讲的是误治,是什么误治,是如何误治的?会发展到什么机理?首先是发于阳,发于阳是在感受寒邪后,郁束经络,闭塞腠理,心阳不能正常透散于肌表,充斥于脉内而产生疾病。这时候的治疗,应当发汗解表,透散心阳津液,使腠理开放,阳气与津液得以透散而愈。如果看到有发热而误用下法,致使脉内的郁热内行于阳明之里,由阳明的胃肠道表面来透散,这样,大量的郁热从阳明来透散,伤及经络,灼伤肌肉,阳气内陷(形成漏洞),从而引发结胸病。至于发于阴,是一个道理,只是是由于感受寒邪后,津液不得外出,内充于脉内,制约了阳气,所以没有表现出发热的症状,但是这样的病机要发汗解表,通阳利水,水去则阳显,阳透则恶寒解。但是这时候误用下法,导致津液与阳气内充于阳明,本来阳明是两阳合明,心阳与肾阳都温煦于胃肠道,但是大量的津液充斥于阳明,导致胃肠道肿胀,水湿与阳热之气搏结与阳明而出现痞证。

4·总之,在学习伤寒论一书时,一定要明白人体内之阴阳问题,不要单独的结合症状来简单的方证对应,还是主要以抓病机为主,看整体规律,辩阴阳传变,从中体会疾病的传变规律,抓住大致方向,就能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情况。

推荐相关书籍: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集注 第2部分》 清·张志聪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君火神气虚微而病邪内结也,故不可攻之.攻之而利遂不止.则火气上虚,土气下泄,火土阴阳不相通贯,故死.若攻之而始虽下利,继则利止,土气得以渐升,火气不致殒灭,上下阴阳犹能交会,故愈. ...

  • 我再论《伤寒论》前三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伤寒论> ...

  • 《伤寒论集注 第4部分》 清·张志聪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此 ...

  • 抛砖引玉:教你如何读懂伤寒条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的第一条,可谓是学习伤寒论的没有不熟悉的,但是这一条有几个问题需要商讨,特此指出. &quo ...

  • 一篇教你读懂伤寒(精品)

    艾御享堂 总纲: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一·学习伤寒,首先要区分阴阳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最难确定的是伤寒论的六病病位,对于病位 ...

  • ​一篇教你读懂伤寒

    ​一篇教你读懂伤寒(精品) 传承岐黄薪火,关注生命健康 总纲: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一·学习伤寒,首先要区分阴阳 在<伤寒论>的 ...

  • “菲”常心动:7天突击训练,手把手教你快速读懂心电图

    “菲”常心动:7天突击训练,手把手教你快速读懂心电图

  • 舒老师教你如何读懂身体的语言?找到肾源三针下针位置调肾虚

    舒老师教你如何读懂身体的语言?找到肾源三针下针位置调肾虚

  • 美女股民巧用F10,月收益达150%,6分钟教你快速读懂其中奥秘。

    美女股民巧用F10,月收益达150%,6分钟教你快速读懂其中奥秘。

  • 干货!教你轻松读懂电子电路图

    一张电路图通常有几十乃至几百个元器件,它们的连线纵横交叉,形式变化多端,初学者往往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 怎样才能读懂它. 其实电子电路本身有很强的规律性,再复杂的电路,经过分析就可发现,它也是由少 ...

  • 胃炎、肠化……离胃癌有多远?教你快速读懂胃镜报告

    根据全球癌症发病率统计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也是个胃癌大国 我国胃癌发病率约占全球胃癌的40% 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胃不舒服的时候很多人会做胃镜检查 这是诊断很多胃部疾病包括胃癌的金标准 胃 ...

  • 肺癌,教你如何读懂病理检查报告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疾病诊断最终要依靠支气管镜.穿刺或者手术切除以后,获取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测来判断,病理诊断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不过病理报告上有很多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有难度,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