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钟繇将隶变楷,韵味更浓更醇
钟繇将隶变楷,从字法上改变尚扁尚平的字体,从章法上改变行近字疏的布白,从书法上改变蚕头燕尾的书写方式,把隶书的整齐方正美变为楷书的纵横奇肆的力度美,韵味更浓更醇。
“楷书孕育于隶书之中,汉简中已出现楷书的雏形,笔画省去雁尾,转折处亦用顿挫,字体趋渐方正,有的字与楷书毫无二致”(中国书法杂志社编撰的《书法艺术》)。三国至魏晋时期的遗迹已经向人们宣告,隶书的时代即将结束,楷书的时代开始了。
钟繇(151—230)身世历经汉、魏,三国魏颍川长社人,汉末举孝兼,累迁侍中、上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廷尉,封嵩山乡侯、迁太尉、转平阳乡侯。明帝时,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元常、钟太傅,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唐张怀瓘谓其“真书绝妙,乃过其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世传钟书,唯小楷而已,其为数不多的几件小楷刻帖,让我们明晰了楷书的发展脉络,体会到钟书不可替代的价值。
钟繇传世刻帖有《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帖》、《还示帖》、《贺捷表》、《墓田丙舍帖》等,其中《力命帖》、《还示帖》、《宣示表》、《墓田丙舍帖》作为王羲之临本,风格静穆典雅。《荐季直表》、《贺捷表》结构灵活多变,隶意较浓,相信应该是原本风格。
钟繇小楷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式微扁,体质古拙、沉雄,笔画精妙。傅山曾说:“楷书不知隶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不难发现钟繇笔下含篆书之韵味和隶书之铺张。如横折中,向右下角转时,加大笔锋压力,转得慢,没有棱角,如“国”、“内”等字。
同时点画之间多奇趣。点,有的重如坠石,如“当”、“尚”,有的变竖、横、捺为点,如“自”、“不”;撇画时短时长,时敛时纵,如“衣”、“谷”;捺画有放有收,如“破”、“略”、“家”;钩有锐有钝,如“先”、“见”,整篇作品在淳古拙朴之中透露出典雅、萧然物外之气。
2.结构灵动、随和、妙趣横生。小字结构切忌大小一律状如算子,正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钟书在平直匀称的基础上,通过错位或笔形变换等方法,进行合乎情理的重新组合,以打破呆板、平齐,形成气势跌宕、相互交错,如“旅”;左右分离,如“作”、“阳”;左侧宽大,如“许”、“顿”;底部齐整如“繇”、“保”。
3.结构疏朗开阔、清晰、宽绰有余。一般点画交际衔接处系用间接法,以虚为实,留有空隙。凡方框处不封闭,必留一二个甚至三个气口,把触点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求活气。如“图”、“国”等。框内点画,亦不与外框相触,如“阳”、“贵”。或只与左框相接,右侧留大块空间,小字有大气象。
4.简而便,流而畅。“雷”、“帝”、“郡”等字富有行草之情。《荐季直表》结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完全是因字立形,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没有丝毫做作与矫情,其自叙“精思学书三十载,精研笔法,画被为穿”,当为不谬。
错落有致,妙造自然是《荐季直表》章法的显著特征,让人羡慕其随机应变,动感十足,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顾盼,天然自成,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为意法相胜、理趣相标之书。
大楷重在茂密而中宫包紧,小楷重在宽绰而中宫疏朗。《荐季直表》萧散淡雅,没有丝毫局促、拥挤之感。有所谓“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趣。
钟繇为二朝忠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高风亮节、奇怀伟报,自会露之笔端,不求工而工,不期善而善。书品云:“钟书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艺术往往来源于人的心灵之创造,书法只正表现了魏晋时代自然美、情感美的新追求。
【文章转自《青少年书法》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