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近似词“龁”“啖”的用法; 【聊斋短文,小小练习】 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龁石》

【第一部分】

【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近似词“龁”“啖”的用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文近似词“啮”“龁”“啖”用法

例1:翁窘急中,思得计,待嗅至颐颊,当即因而啮(niè)之。(《咬鬼》)

解析:“啮”指咬

句译:老翁正在窘迫急切的时候,想到一个计策,等到(女子)闻到面颊处时,就趁机咬她。

2:翁乘势力龁(hé)其颧,齿没于肉。(《咬鬼》)

解析:“龁”指咬

句译:老翁趁势用力咬她的颧骨,(老翁的)牙齿没进(女子的)肉里。

3:久之,不火食,惟啖(dàn )松子及白石。(《龁石》)

解析:“啖”指吃

句译:过了很长时间,就不吃烧火煮熟的饭食了,只吃松子和白色石头。

PS标题“龁石”的“龁”本指咬,这里也可指吃(石头)

  【第二部分】

 【聊斋短文,小小练习】 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龁石 

        《龁(hé)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原文: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yǔ)人王姓,幼入劳山学道。久之,不火食,惟啖(dàn )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既数年,念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母死,复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

练习: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    )人王姓,幼入劳山学道。久之(    ),不火食,(   )(     )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   )数年,(    )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    )。母死,(    )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

练习1:翻译划线的重点字词

练习2:翻译该段

【参考答案】

练习1:

养马的地方。

时间长了以后、过了很长时间。

只。

吃。

已经、……以后。

想到、考虑到。

……的样子。

又、再一次。

练习2

新城王钦文老先生家中,个姓王的马夫,幼年入崂山学过了很长时间,就不吃烧火煮熟的饭食了,只松子和白石头。(他)全身长毛。几年以后马夫想到母亲年老就返回故里渐渐再次起烧火煮熟的饭食但是)还像以前一样吃白石头。对着太阳查看石头,就知道石头的酸甜苦辣,就像吃芋头一样母亲死了(以后)马夫)又回到崂山,到)现在又过十七八年了。

【第三部分

【基础积累,小小补充】文常基础积累、知识拓展(太翁、圉人、火食、芋等

《龁石》本段“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yǔ)人王姓,幼入劳山学道”,这里的“新城”是地点,“王钦文”是人名,“太翁”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可译作老人家、老年人等。

古时候,“太翁”可指(自己的)曾祖父,如赵翼的《长孙公桂举一子》一诗:“遂向人间作太翁,添丁应策长孙功。”此外,“太翁”也可指(自己的)祖父,如陆游的《戏遣老怀》一诗:“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太翁嬉。”另外,而在清朝时,“太翁”可用来称呼别人之父。

这里“有圉(yǔ)人王姓”的“圉人”指马夫,“圉”指养马的地方。

《龁石》本段马夫“不火食,惟啖(dàn )松子及白石”,这里的“火食”,指烧火煮熟的饭食,“不火食”即不食人间烟火。此外,“火食”也可指生火做饭、吃熟食等。

《龁石》本段马夫“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这里的“芋”可指芋头,也可泛指马铃薯、甘薯等。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小小基础,渐入佳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