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难忘野菜饺子【征文】
难忘野菜饺子
——我们家的过年记忆
郑骅||广东
我的家乡在浙江北部的梅城镇,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城,原本是严州府州府,后来降格为县治,再后来因为新修新安江水电站,县治迁往新安江镇,梅城没落为一个小镇。虽然是一个小镇,因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之处于三江汇合之处,南来北往的人较多,徽州文化、金衢文化、杭越文化在这里融合,因此,这个小镇的风俗文化特别多,也特别杂。比如,清明要吃清明粿,端午要吃粽子,夏至要吃大饼油条,冬至要吃汤团等,五花八门,花样繁多。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冶校的家属区里,因为我们是外来户,和学校原本的居民还是有一定隔阂,在这个知识分子为主的大院里,我们是少有的小手工业者家庭。外婆早年摆摊修鞋,后来进了工厂,因为外公早逝,一家人相对困难,也在大院里受尽了白眼。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困难,或者说压力,我们一家人表现得更为团结,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表现我们的“力量”。记得每年春节的时候,无论在哪里,外婆的四个子女都会回到大院里,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拉拉家常,这在其他人看来,是一种力量的展示,说明这个家庭人丁兴旺,团结和睦。
在春节的这一天,我们家族有一个特殊的保留节目,就是采野菜、包饺子。这项活动不是春节特有的风俗,也许是一种团聚的形式,也许是一种纪念的方式,但是我们总会在一起,一起去做一件事。
我曾经问过外婆,为什么我们家春节要去采野菜,包野菜饺子呢?外婆说,我们这里的野菜叫“嘻嘻菜”,春节前后田间地头特别多,长势也特别旺盛。记得有一年新年特别困难,家里也没有办法准备春节大餐,只好带着四个孩子去地里摘野菜,然后去小溪里洗干净,再向邻居借钱买半斤猪肉、一斤豆腐,一家人和和睦睦地过了一个野菜饺子的春节,虽然简单,但也特别有意义。因为这项活动每一个人都要参加,每一个人都有分工,有的负责采摘,有的负责洗菜,有的负责剁肉,有的负责擀面,有的负责生火,有的负责包饺子,一顿野菜饺子下来,既是一次郊游,也是一次聚会,更是一次难得的回忆。
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里的条件慢慢好起来了,四个子女也先后成家,春节聚餐原本可以像其他家庭一样大鱼大肉,但大家都不自觉地把春节采野菜、包饺子作为家庭保留项目。到了春节这一天,四个家庭拖家带口聚到外婆家,还是按照过去的老样子,拿着剪刀、布袋,分头去田间地头采野菜,然后汇集到一起洗菜,再煮熟、剁碎,加入鲜肉、豆腐,制作成我们家独特的野菜饺子。这么多年来,采野菜的主力从5、60年代的第二代变成了80后的第三代,采野菜的范围也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向外延伸,虽然能采到野菜的地方越来越少,但那份快乐还在,那份纯真还在,那是我们家族的共同回忆。
再后来,随着外婆的过世,春节集体采野菜、包饺子的传统也中断了。我们家从梅城搬迁到兰溪,但春节这项家族传统在我们家继承了下来,我们一家三口也保持每个春节前去田里采野菜,再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吃一顿野菜饺子。这项传统在我们家又坚持了差不多十年,后来我去了广东工作,父母也随我迁居中山,一来广东难觅这种野菜,二来母亲身体也不好,这种春节吃野菜饺子的传统难以为继了。后来随着母亲的离世,想再吃到这种饺子,想再陪母亲去采野菜,想在春节聚一聚,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依稀在梦里相见。
多灾多难的2020年过去了,我们将迎来牛年春节。在年关岁末的这几天,想到过去美好的岁月,想到过去春节的传统节目,想到过去春节家庭和睦的样子,我希望,岁月的脚步你慢慢走,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回味,去缅怀!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郑骅,广东省中山市人,在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爱好文学,喜欢写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