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医方集解》论桂枝汤(22)
《医宗金鉴》讲到桂枝汤,它就说“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结果看到这个“温通卫阳”,我觉得很纳闷耶。就是在张仲景的用药逻辑里面,当用桂枝几乎是大部分药性都走在营分,不太会到卫分的,所以,《医宗金鉴》就一讲,就把桂枝讲成是温通卫阳的药,其实不加姜的话,桂枝不会跑到卫分才对吧?然后呢“芍药酸寒”,我们讲过,芍药其实不酸嘛,《神农本草经》写的是苦平嘛,它说“寒走阴营”,它又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就是说,它的意思说,桂枝会让人出大汗,所以就加了芍药就比较会把汗收住。听了以后,让我觉得好离奇,桂枝是发汗药吗?芍药是敛汗药啊?这怎么可能,我们要让一个人发汗是用麻黄,要让一个人敛汗是用别的东西,阳虚的汗是用附子,阴虚的汗是用桑叶,这是怎么会是讲到芍药去?这什么东西啊。然后呢,“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就是芍药能够收敛营血,然后桂枝能够调到卫分去。所以他们有点搞不太清楚。
其实在经方逻辑里面,桂枝没有走到那个地方。然后呢,它又说什么“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这是什么意思,意思说你用甘草补足了中气,才有中气去打败你的外面的邪气,是这样吗?唉,比例是2个单位的甘草有那么厉害吗?它说“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其实这句话我可以说他是对。就是,有了甘草,桂枝到生姜,芍药到大枣,那个一层一层的药性才会出来,所以,它原来要讲的那个事情并没有错,只是它讲成这样的时候,就会让人有很多幻想的空间,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他这句话,你如果直接读到的话,会觉得说,哦,甘草调和表里,调和,就是感觉上很奇怪。然后,后面还讲说“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哇,这全身都调和了。这看起来有点就是,我觉得现在读《伤寒论》,你要不然就完全不懂注解,你就当一个完全不懂得英文文法的英国人,这样就好了。那你如果读了这种乱七八糟,错的文法,那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医方集解》讲说“此足太阳药也”,那这个前面都对哦,就是“发汗为重,解肌为轻”、所以“中风不可大汗”这都对。然后说经曰,这个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然后什么“以酸收之”。这就典型拿《黄帝内经》来装框框哦,你知道吗?其实桂枝汤里面既没有什么辛凉之药,也没有用酸来收啊,就根本跟《黄帝内经》这些话没有关系嘛。那硬要框过来,就是侮辱了《伤寒论》,也侮辱了《黄帝内经》。然后呢,然后它就什么,辛甘发散的桂枝为阳,芍药酸收为阴,然后甘草甘平,不令走泄阴气哦,所以甘草能让人不走泄阴气,真的是很奇怪啊。
那什么“姜辛温能散”,然后“枣甘温能和”,然后“不专于发散”,后面讲的是对的啦,它后面讲的都对。只是说,当你在读的时候,读桂枝汤这个药方,如果是用时方的本草的观点去解释它的话,往往解释到后来,就像这个《医宗金鉴》,这个清代的御医写的啊,也是我们现在的检考的范本嘛。就你读了之后,你会以为你懂。可是实际上那些文字里面的逻辑都是混乱的,这是暧昧的。然后,当你以为你懂了之后,有一天你如果真的变成一个医者了,你要讲给别人听了,别人听到,就是你讲的话没有人听得懂。因为你无形之中已经进入了黑话的世界了,就这样就是一个黑话化的过程。就《伤寒论》你,我们不知为不知的日子也好过,你硬要这样子去煲它的时候,其实很糟糕。像我们这样子去学习哦,用这样子一条路径去学习,因为检考特考的书,我也不是没有在读,而是读到后来真的会觉得说,如果我一开始没有读它还好些,就知道这种感觉。就是它有些,就是给你很多不正确的知识,然后让变成被那些知识障蔽住,被那些知识咬住,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当然不是说它每一句话都错了,只是说,真正的经方逻辑也不在它讲的那个地方。
张仲景的方我们说是出自于《汤液经》。那《汤液经》后来能够留下的断简残篇,一个是《伤寒杂病论》,一个就是《辅行诀》。那《辅行诀》里面在讲这些药味的时候啊,有一个部分跟《黄帝内经》是相反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到。就是,《黄帝内经》说,味酸属于木,会入肝。味辛属于金,会入肺。可是《辅行诀》里面写的是:味辛属于木,然后,味酸属于金,有没有看到?然后它的水跟火,跟《黄帝内经》也是相反的。
这事情讲简单一点就是,我们说苦味的药都可以下火,所以,我们身体的火遇到了苦味,就会被灭掉,所以相对来讲,苦味是不是等于是水的性质啊,那我们说,咸吃了以后人会发干、发燥、发热,那相对来讲,咸是不是就是火的性质?那我们中国人的肝,说肝喜欢什么?要舒畅条达,我们要疏肝,不能让肝郁闷住,那要疏肝一定要用辛、发散的药才能疏肝,什么薄荷之类的,那所以呢,辛味药可以疏肝,所以它很像木头生长的样子,所以可以算是木头。那我们中国人说,肺的气要能够收敛,能够肃降。比如说,我们生脉散里面,就要用五味子来把肺气收住,这样元气才不会散掉,所以相对来讲,酸的药是不是可以补到肺啊,也可以,所以,这个金木水火,就是它的能量状态呢,有很多种讲法。但这个敦煌《辅行诀》底下这个图啊,今天是没有办法跟同学谈,因为我们要先把它这个火跟木什么全部都画成它里面讲的,这个酸啊咸什么,然后再去研究,那我已经看过蛮多人在研究这个图的意义,那我今天看到都觉得,那些研究还没什么用,所以,教给同学没什么用的东西或者是让我自己读那些没用的东西,我觉得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这个图就先扔着,等到有一天,我们方剂学到够到可以来理解它的时候,我们再来回头看它。那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先不学习这个图,就是跟同学大概说一下这个状态。
我自己就是看《伤寒论》,《伤寒杂病论》,然后再看现在的一些本草书,就是会觉得,真的有很多说法,今天跟古时候用一个药,它的角度是都不一样了,所以,同学真的要学习《伤寒论》的话,我希望同学要有一个肚量,什么的肚量呢?就是你心里面在放一些资料的时候,你的档案夹要分开来装。就是如果你读的本草的书,比如说你平常看到,有人在网路上说这个本草能够干嘛或者干嘛,那你稍微要判别一下,这个干嘛是不是经方里面的干嘛。因为,从汉朝时代用一味药到清朝用一味药,其实很多药的用法上都差很远了。那如果你把这个清朝的用法拿来放到那个汉朝的药方去解读它的话,其实像《医宗金鉴》,这样子解读桂枝汤,讲一个最直接最直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读了《医宗金鉴》注解《伤寒论》的人,他读了这个会觉得,好像桂枝汤这个方,没什么了不起嘛。那反而是用这些时方药理去读这个时方,比如说什么参苏饮、芎苏饮、九味羌活汤,会觉得说,哇,解释得头头是道,这个药真妙啊,所以,当你用那样子的角度去解读经方的时候,你当然到最后就会放弃经方了。哦,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经方其实在这种事情上面很可怜的。
医案医论:桂枝汤
第一个医案,是宋朝的许叔微。宋代许叔微,中国人就是要把他使用经方的这个实验经验写下来的人。那第一个故事呢,其实没什么啊,就是“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这是桂枝汤证嘛,然后他说“关以上浮,关以下弱”,这个就是,我们说桂枝汤的脉是阳浮而阴弱。那我教同学时候会说,你就是脉就是浮起来,然后把到底下比较空,这就是个浮脉,就是阳浮而阴弱。那许叔微他就说,这个关比较浮,尺比较弱。就是也有人把他解读成那个样子,就是上焦脉比较浮,下焦脉比较弱,代表气比较往上升,也是一样的意思了。只是我个人在临床上面觉得,比较容易辨识的脉哦,是这个《内经·热论》的,不是张仲景这个《伤寒例》里面讲的。就是寸关尺都浮起来,就是太阳表征,那最简单嘛。那的确在把脉的时候,我也觉得比较简单。虽然我当年我的老师是教说,肺脉比较浮就是外感,可是我很不会把那个肺脉比较浮的感觉。因为我的肺脉平常都是沉的,然后在感冒也没有到多浮,但是全部的脉一起浮起来,这我把得出来哦,所以我就采取《伤寒论》的那个说法。然后他就看到这个人的桂枝汤证,然后就给他喝了,然后那个人喝了之后呢,喝了之后就出一点汗就好了,第二天就好了。然后,那就问许叔微说,仲景的这个方法这么有效,为什么大家都不用?其实到今天我们在问这个问题啊。
那再接下来许叔微他在讲一件事情,解释桂枝汤不要出大汗要微汗就好,那这些他说的事情同学就自己看就好了。但是,他有一件事呢,就是在许叔微那个时代,他讲的那个东西,其实是在形成一个后代争议很大的一个所谓的“三纲鼎立说”。
这个“三纲鼎立说”是这样子。就是后代的人,就宋朝之后,他们在说什么呢?说风气伤了我们的卫分是桂枝汤。然后呢寒气穿到卫分底下进入了营分是麻黄汤。然后呢这两个都是非常对的,张仲景也是这样讲的。可是他们接下来有第三句话,就是风气跟寒气一起来,你的营跟卫一起伤,那个叫做大青龙汤证。那这个第三纲是历代比较有争议的。那这争议的来源,其实是因为宋本的《伤寒论》,它写到大青龙汤的时候呢,它是写一堆“伤寒”,就是受寒气所伤的那个症状。前面写脉浮缓,因为脉浮缓是受风的脉,然后呢它在一大堆受风的症状前面写脉浮紧,这个宋本是这个样子,桂林本不是这样子,所以,读书的人都会说,宋本此两条特地在告诉我们,伤寒见中风脉,中风而见到伤寒脉,所以就是风寒营卫两伤什么的,就是有这样一个说法。
那我们的桂林本是不是这样写的,就是伤寒就是伤寒脉,中风就是中风脉,这是第一点。那另外一点就是,实际上大青龙汤根本也就不是风寒营卫两伤。就是大青龙汤是这样子,它是伤寒的人表皮就束起来,就不会再出汗了。那如果这个人里面,肌肉开始像阳明病那样有点发烧了,那个热就是透不出来的,所以就闷在里面的。那个热闷在里面,人会有一些特殊的症状。比如说,烦躁或怎么样,所以就是外面是伤寒,可是里面已经有实热了,所以,那个情况要用大青龙汤,开了汗后,治伤寒之外,要把那个热也推出去。这是第一个用大青龙汤的。
第二个用大青龙汤,是这个人又是伤风。可是这个人的体质比较虚,比较烂,所以那个风气可以一直从卫分压到营分,整个人压到底,所以这个人动都动不了一样,这只是伤风可以把一个人伤到都不能动,那这个伤到底的伤风用大青龙汤打掉。
这两种才是真正的大青龙汤,可是这两种都不是所谓的风寒营卫两伤。那风寒营卫两伤在哪里就结束了?在麻黄汤就结束了。因为寒气要钻到营分去,一定会经过卫分嘛,麻黄汤就是典型的风寒气进来的时候,营也伤到,卫也伤到,所以,三纲其实只有两纲。大青龙汤治的这个风气打到底,跟外寒包里热那都跟三纲没有关系,所以,许叔微提出这个东西,所以要替他澄清一下,因为如果同学自己在家读《伤寒论》的注解,可能就会很容易不断地遇到所谓“三纲鼎立说”这个东西,那其实在逻辑上面,第三纲的逻辑是错的哦,要跟同学讲一下。那后面他有讲到大青龙汤有多危险,我们到时候会发大青龙汤的医案,教到的时候,你就知道有多危险了,就是如果可以吃死人的医案!
许叔微的第二个故事,他说,有一个人得了桂枝汤证,他就叫他吃桂枝汤啊。那个人他就说,我们家里面有啊,已经吃了三次了,都没好啊。然后就问他,原来他们家的桂枝汤是高档的好货,用的是肉桂。那许叔微就说,不对。用桂枝就是为了它那个味道比较淡,能够往外开。你用了肉桂就往里面跑了,那药性就不一样了嘛,于是就重新开桂枝的桂枝汤,那个人就好了。那这件事情其实在讲一个什么事情?因为到今天都还有医家在争论说,桂枝汤里面的桂枝应该是肉桂才对。就还有一个人在这样子讲。那我想,我实际上在用的桂枝汤都是用桂枝嘛,那都蛮有效的,所以不太需要这样子特别用肉桂。只有一个情况可以用肉桂,就是张仲景的桂枝加桂汤。就是因为张仲景这整本上的《伤寒杂病论》是没有用过一次肉桂的。当他需要比较浓的桂的味道的时候,就放很多桂枝,让那个药性能够沉下来。那那个时候就可以拿肉桂代替,是没有错的。就是用小量的肉桂就可以到达那么大量的桂枝加桂的效果,那是真的要它下来的时候,才有这个用法。
那另外一个清朝的这个吴鞠通的那个医案,那医案几乎没有什么好看的了。这医案他只是说,他原来用这个桂枝2两没有效,然后用到8两才有效。那清代的8两,那已经是超大剂量了。不过,我只是要跟同学讲,就是桂枝真的味道很淡,你就算是现在的剂量,你开到8两也不太会死人。因为香港的谭述渠啊,他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时候,他就一开就是桂枝是现在剂量的8两,那桂枝真的味道蛮淡的,你开到8两也不会很辣。所以桂枝这个药,只是告诉同学说,其实真的要重用,不是不可能。
再来呢,因为这个医案是民国的左季云选的,吴鞠通这个医案。那左季云他就说呀,因为他是提醒初学者啦。他就说,记得哦桂枝汤的自汗,这个人有出汗这件事情呢,必须是这个人要有一点怕冷,或者是脉比较跳得慢,才是桂枝汤证。他说,如果这个人的自汗是一点都不怕冷的话,那一点都不怕冷的那种出汗,说不定已经跑到白虎汤那边了。就是如果脉跳得快、比较有力的话,那就是白虎汤,不是桂枝汤了。他只是提醒初学者要注意一下。
那再来,民国曹颖甫、姜佐景,曹颖甫是老师,姜佐景是徒儿,这个《经方实验录》是姜佐景写的书,它里面记载他自己跟他老师的这个使用经方的医案。我们中国人使用经方的医案,好像宋朝之后就断层,然后到清朝,然后就民国。中间呢,还是有了,但是很稀薄。清朝当然什么叫俞昌(音)啦,明朝的方有执什么的,那都有用到仲景方,但是就是仲景方有一个很明显的断层,就在时方派兴起那段时间,中国人就开始忘记经方的存在了,有那样的感觉。
那这个人他这个“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这是标准的桂枝汤。曹颖甫,他用的桂枝汤就是差不多乘以0.1的。那甘草就放一点点,那姜他就放3片,那红枣就放6枚,如果是我它就放4颗,不是无所谓。因为,那个时候还因为我说这个汉代的剂量这个换算,是最近这些年才挖出来的那个古物才换算出来的。那民国年间,只是没有特别换算的标准,当然都是故老相传,随便推测,所以就差不多抓那个剂量,开起来刚刚好,就那样了,所以,你也不用讲究换算不换算的问题。只是说,以他们这种牌子老、品质挂保证的经方家,他们一贴药差不多都是乘以0.1这样子。
那至于说甘草要多还是少啊,这个是另外一个事情。因为前两天,我在家里边看一个日本人写的医书,北山友松这个日本医家,他讲一个小故事:讲说有一个留洋归国的日本医生,那他留洋那就是跑到中国去了。他说,从唐山回来的日本医生,那这个在日本开药呢好像他们看到的医生,觉得他那个药里面的,就是甘草放得好重哦,然后,医来医去那个医生的疗效都很差,让人觉得是个大庸医。那后来那个医生终于疗效开始好起来了,然后,那有人去问那医生怎么回事?他说:“我在中国学到的那些甘草的剂量,拿到日本这边来开,发现对日本人来讲都太重,就是中国人的脾胃比日本人的脾胃更有活力,所以中国人比较能够受得了比较大量的甘草,可是日本人的脾胃比较软绵绵一点,那甘草放多了就都不会动了,药都没有效了。”所以,就是有这样的记载,所以,如果我们要开伤寒方这类的方子,这个甘草的量哦其实真的是可加可减,因为我们今天台湾人的脾胃的活力,能不能跟从前的大陆人相比,我们也不知道。因为我们现代的人,能够走路的机会也不多,可是能够喝冷的东西的机会倒是很多,所以,甘草的量就可能是照每个时代不同的状况去做加减了哦,有这个可能,所以他那时候用的是生白芍,不过白芍我想他那个时候的人还撑得住吧,还能这样用。那他后面解释说:这个仲景说的中风哦,不是西医说的中风,那这没关系,我们现在已经晓得了。因为他这书是写给初学者看的,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提醒一下。
那再来下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人呢,他晚上睡觉着凉了,然后就觉得盖着被子都还觉得冷,然后,他在开的时候,发现这个病人头上跟手脚心都是有湿润的,那但是身上的汗并不多,所以呢他就开了这个桂枝汤给他,然后就好了。那这里就是让我们知道说,其实只要身上还有一点润的话呢,就可以算是桂枝汤的这个有汗哦,也不一定真的要全身出大汗,才是桂枝汤说的有汗。
而下一个案子,他这个桂枝汤加生姜、浮萍这个,他说,这个叶兄,他生病是披襟当风,然后又喝冷的,然后很愉快,然后之后就恶寒、头痛,然后背上发冷,头痛更严重。然后呢等到他看病的时候,什么吐很多绿色的痰浊,说是喝冷的造成的。然后他就两手臂出汗,摸起来是潮潮的。他怎么开药呢?他就觉得说,本来这是一个桂枝汤证。可是这个人好像有一点汗不太出得来的感觉,就是只有两个手臂能够摸起来有湿润的感觉,身上都没有汗。那这样子的话,最好要能够保证他能够发汗,你说加麻黄嘛那个不见得。因为麻黄一发就从很里面发出来,那我们只是要让他汗孔能够开,让身体表面的这个汗能够推得出去,那能够把身体表面的汗推出来的药是什么呢?是浮萍。因为浮萍是一个会爬在水的表面的草,所以它能够把水推开,所以就身体表面的汗呢用浮萍来推,所以不用麻黄,就加浮萍。那因为呢,医案里面,他多了一个“吐”,而且又知道他是吃了冰的冷水造成的,所以呢他就把姜呢,原来放三片的,他们习惯开三片姜,就改成开五片姜,就多两片哦,那这样子的话就比较能够治到他的这个脾胃受的这个冷水的邪气。
我们现在的话,在家里面吃桂枝汤当然很好了,就不会吐啊发汗作得完整,然后不发汗再喝热粥,这样子都非常好。那但是,如果是外面开业的话,哎,你觉得他还不太会发汗,就可以加一点什么东西。那像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在开桂枝汤的时候,他会开一个东西叫桂枝带粥汤,就是他在里面多加黄芪跟知母两味药,然后呢那个黄芪跟知母加起来的药性,他说很像是喝过粥的感觉,所以就可以了。但是,我自己觉得是张仲景的伤寒方里面不用黄芪,所以看张锡纯那样用,因为我看他那样用是有效,那我就承认他有效。但是,我也不太搞得清楚,黄芪跟知母加在一起产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不太了解,那基本上我们能够喝些热水、喝些粥就最好了。
那接下来呢,这也是一个吃冷的伤到的案例。它是怎么样呢?他说在很热的热天,他吃冷的然后受伤了,因为变成感冒,他不是吐,他是拉肚子,不断的拉,每天拉十几次,然后拉到腹痛而后重。后重就是你觉得大便拉不干净,拉完了还觉得肛门里面还有什么东西那种感觉,然后小便短赤。同学要注意哦,这个小便短赤不是因为上火哦,这个小便短赤是因为,人身体的水分,不从大便出来就是从小便出来。如果这个人一直在拉稀,代表他的那个肠道没有吸水的能力,所以不能把水吸过去变成小便,所以就没有小便,所以小便才会变成茶褐色的。这不是上火,是因为拉稀的关系。那他看到他有这些症状,然后他说,把到的脉是脉不沉而浮,那他就说,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我们上次,在讲桂枝汤的时候,有提到说,从前那个陈伯坛讲说:桂枝汤是从太阴底面离开太阳。所以呢张仲景的《太阴篇》里面就有一些内容,就是说太阴病,如果你的脉很浮的话,你就用桂枝汤把它推回太阳表去发表,所以,这一个条文就在验证太阴病的那一条。就是虽然我们说太阴病就是冷得拉肚子嘛,寒性的拉肚子,拉肚子或者吐,它的症状来讲是太阴病,可是它脉是浮的,那这样子就符合了张仲景说的太阴病的人拉肚子的人,脉浮的话用桂枝汤,那他用了之后,果然呢就身体就好了。也就是张仲景说这条路子是确实可用的,不是平白无故的发言。
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这种东西:张仲景讲了,你用了,通常就是一定有效。
《太阴篇》还有一条是讲,即使你是拉肚子,如果脉浮的话,你就用桂枝汤把它从太阴里推到太阳表。因为它的力道是向外的,所以你可以顺着它的势,从太阴一路把邪气推到太阳,那这个是吃冰激凌病变成这样子的。那他说,因为是消化不良,所以他就加这个六神曲跟炒麦芽跟炒谷芽。这些都是“曲”这种发酵的东西,就是可以帮助这个食物的分解,然后,茯苓这个东西是能够帮助肠道吸收水份丢给膀胱的,所以用了茯苓才能够把水拔过去,帮忙有点小便。
那他这个底下又一个案子,它说沈瘦鹤吃冰激凌受伤了。民国初年那个洋玩意儿啊刚进来,中国人都不知道厉害,那现在我们台湾是剉冰满天下,更不知道厉害啊。那他也是拉肚子,那他就是用桂枝汤吃了以后,果然也好了。那这个地方呢它并不是一个太阴病,它是一个太阳病的表症,就是说太阳病是根本就是可以从脾胃这边受寒变成太阳病的,那它等于是太阳病的表症还有一点拉肚子,那他就用太阳病的桂枝汤把它医好。那医好之后,这个人他有心跳不规律的老毛病,那他心跳不规律我们就用炙甘草汤啦,所以他就用了桂枝汤,再用炙甘草汤4剂把他心跳不规律把他医好。
所以桂枝汤实在是这个夏天好喝冰水得表症的第一有效之方。那这个他说怎么会是只治冬天的伤寒呢?不是北方的病,南方人喝冰水更会桂枝汤证。就是他讲这个,然后他就拿那个时方的医师看待桂枝汤的角度,他说你看,他说如果是时方医生来看我们伤寒派的桂枝汤,就是说,现在是夏天耶,怎么会用到桂枝、生姜这种热药呢?然后甘草、大枣都是甜腻会恋助邪气的药物,那芍药如果收住了药物,那这到底什么能够治到感冒呢?那烂药啊。他又说,看到这,就觉得这五味药没有一个是感冒可以用的哦,所以,他又说,其实在他们那个时代,其实很可怜,如果你开了一点伤寒方,药局的老板可能懂一点药,你来抓药的时候就开始评评点点。听说有一个医术非常好的人治疗一个人的心脏病,他开了很好的方,开一点真武汤。然后拿到药局去,那个药局的老板就说,这个方是什么东西呀?如果是我学弟开的话,我一巴掌给他巴下去。就是都是这个样子嘛!
姜佐景,他就在《经方实验录》里面,引了好几家不同的注解家讲述桂枝汤是什么道理。但实际上他这样子写写写,他也不觉得那些注解家有什么道理,所以他用自己的话来讲他认为桂枝汤的道理,那这样子都可以,都对。他说这个日本人,汤本右卫门他们有一个论点,说觉得桂枝汤应该是芍药比较有效,因为芍药可以调节人的抗痉的这种机能,说什么什么,这是一家之言啦,我们中医这观点不收他这一家也没关系。日本医者跟我们中国医者有个不一样,就是日本人他们的中医比较不擅长把脉,所以日本人他们用别的方法去断这个症,所以日本人会发明一些所谓的腹诊,就是按哪里,会怎么样。那有些东西的确他们的腹诊很好用,比如说:你有没有瘀血,你用腹诊很有效;或者是,甚至真武汤证有一个腹诊,那个按起来很有用。但是姜佐景就说,引到这个日本人的说法,最后的结论就是说,其实哦桂枝汤最要紧的是问诊跟脉诊,那腹诊其实一点都不要紧。姜佐景所解释这个桂枝汤的一个方式,就这样子。
下面这个民国的这个《经方实验录》讲到这个虞舜臣的那个案子,我们下一回再讲。因为,这个案子牵涉到——因为其实我选择这些故事,其实选故事是一件事,这个同学要记得的主症在里面当然有包含。那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这个故事有时候会引导到一些关于经方研究到今天的一些重要的讨论课题。比如说“三纲鼎立说”是不是真的,这是一个讨论课题。还有就是像下面,我们下次要讲的那个医案就是,桂枝汤里面五味药,那没有一味药是入太阳经的耶,那你说这个药能够治太阳经病,是真的假的?为了要知道它是真的假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医案,就是那个医案的病是刚好太阳经上有问题,然后你用桂枝汤,果然一条太阳经会好起来,你才能证明它能够治疗太阳经,否则的话,口说无凭啊。就是这个历史的悬案,我们必须要用一些方法来找出它的证据,所以就是下面一个医案的道理。
那前面的那个两个故事都是喝冷饮呀什么,造成的这个桂枝汤证,那其实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们人跟自己身体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就像十几年前吧,我那个时候没有学过中医,结果我完全不懂得《伤寒论》这一套。但十几年前有一次,我在美国的家,就是我妈妈跟我继父的那个家,在那个时候,美国有样东西我很喜欢吃,就是有一家什么吃猪肋排的,然后吃了那个猪肋排之后,他就会有一客甜点,是种烤的巧克力饼干上面,放一大坨冰激凌,然后就吃饱猪肋排,然后吃了那冰激凌,然后回去之后就觉得胃在闷痛闷痛的。然后那一天我们家就到一个我母亲跟我继父的朋友家做客。那个朋友是一个老西医,已经八十几岁的一个老人家,他是一个西医,一个外国人。那我到他们家一直在闹胃痛啊,然后问我怎么样,我就说好像是消化不良。然后那位老西医就在我身上那样子按一按,然后就跟我讲说:你不是消化不良,你是感冒了。然后,我就听他告诉我这句话的那一瞬间的开始,我的病忽然好起来。那感觉很微妙,觉得好像你的病需要人告诉你真相它才会好,那很奇怪地一种感觉。那当然到后来学了中医,然后又过了这么多年,就十年左右吧,那今天已经变成说,就看《伤寒论》的时候,有的时候帮人看病的时候,会跟人聊到一些事情,那我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说,真的耶,你看一个病,你说你的诊断有没有感知得正确,其实会关系到这个病人会不会好起来。就是如果那个人跟他的身体的连接你讲得不对的话,你把它捣乱了,也会有点影响疗效。甚至可以说是,《伤寒论》这个东西,当然《伤寒论》如果要开给完全不懂中医的美国人吃一样会有效,所以我们不会说它是一个心理疗法。可是呢我们自己在吃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会觉得一旦你那么熟悉的那个药是那样走的时候啊,你吃一点点一公克半公克的科学中药,剩下来的那个治疗过程是你自己用想象在帮忙它。就是会有一点那个调子,你知道,就是自己跟自己的身体某种对话。那你开给别人怎样?开给别人就开大帖一点,吃四克哦吃六克哦。那他自己吃的话,有时候一克半、两克就很有效了。这是懂的人跟不懂的人有时候吃药,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我是觉得说,真的就老话再提一下,就是这课我们真的不要急着要什么扬刀立威。就什么病一出手我就摆平很厉害,这些其实跟真正的医术没有关系。我觉得真正的医术是,我们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跟我们的身体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关联哦。你自己能够建立起这个关联,然后才会以后帮助别人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够分享出这一块,就是我们跟我们的身体可以做好朋友这件事情,如果你不练成它,那你就没办法分享这个感觉,你不能分享这个感觉,你就算当了神医,你的病人也是今天被你修好,今天自己搞坏啊。其实这是一个能让自己健康起来的力量才是比较真实而可贵的,我是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