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凡事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工作不满意时,抱怨客户太挑剔;

人际关系不和时,抱怨对方太难相处;

生活不如意时,抱怨长辈不帮衬,爱人不体贴,孩子不懂事……

殊不知,越抱怨,日子就越苦。

《梁注庄子》里说:“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一切烦恼,皆从怨来。”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凡事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01

遇事怨天尤人,生活只会越过越苦

有知乎网友分享了她表姐的故事:

表姐的老公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女儿的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表姐也是个特别能干的人,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按理说,这样的组合多数是幸福的家庭。但恰恰相反,表姐家常常硝烟弥漫,争吵不断。

大学的时候,网友在表姐家借住了几天,亲眼目睹表姐是如何苦大仇深的。

每当表姐夫有应酬晚归,等待他的就会是尖酸刻薄的话语。

大多时候,表姐夫都是一声不吭,有时气不过斗几句嘴,表姐立即跳起脚来还击。

最后吵得不欢而散,表姐总会感叹一句:“我们现在的感情越来越差,都是因为你老去喝酒应酬。

有时候,表姐会当着自己女儿的面吐槽丈夫。

青春期的女儿不堪其烦,小声嘀咕:“那你们怎么不离婚?”

表姐的矛头则立刻指向女儿:“还不是因为你!要不是你这个拖累,我早跟他离了。”

不仅如此,菜市场的菜贵了,她也能把火撒到丈夫和女儿身上:“要不是你们非得吃,我才不会买这么贵的菜。”

……

慢慢地,整个家笼罩在压抑的氛围里。丈夫用沉默对抗她的唠叨,原本活泼的女儿变得自卑内向,最大的愿望是快快长大,脱离母亲魔咒式的抱怨。

其实,这位网友的表姐过得不幸福,并不是因为丈夫去应酬和女儿的拖累。

而是因为她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凡事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过错,从而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亲手把自己推向泥潭。

如果我们遇到事情,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就会把抱怨变成一种习惯。

越是习惯于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生活就会越痛苦。

02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反躬自省

犯错不可怕,遇到问题更不可怕。

可怕的是,只看到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喜欢找借口推卸责任。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反躬自省,向内寻找问题症结。

《史记》中记载,大禹的儿子夏启成为部落的领袖后,有扈氏一直和夏族不对付,公开反对夏启。

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夏启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结果夏启大败。

夏启的手下都非常不服气,欲组织兵力再次进攻。

但是夏启沉下心来反思道:“不必了,我的地比他多,我的兵也比他多,但是却成了他的手下败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比不上他,带兵方法也比不上他的缘故。”

从此以后,他励精图治,夙兴夜寐,关心百姓,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一年之后,有扈氏不但不来侵犯,反而臣服于夏启。

真正的强者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不会去责怪别人,反而能够深刻地检讨自己,反思自己。

反躬自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得见自己的错误,让我们有机会反观内心,反省己身。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每一次反省,都蕴含着成长的契机。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好好把握这样的契机,不断地拓展生命的宽度。

03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通往幸福的途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没有价值。

反省,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反省,是幸福之门的钥匙。

《爱的五种能力》一书中,作者赵永久曾经讲过他和妻子相处的故事。

结婚前两年,锅碗碰瓢盆,没了恋爱时的浪漫和美好。两人心中时常充满怨气,一点小事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赵永久把所有的错都归在妻子身上,认为她娇生惯养,脾气大,没耐心。

直到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成长类的课程才恍然大悟。

在课程中,身为组长的赵永久带领队员参与游戏。他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有偏颇,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肯接纳其他队员的意见。

他们组理所当然地输了。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他:“不聆听别人,那么自我,以为这是你一个人的小组,怎么会不失败?”

末了,老师还加了一句话,“如果你结了婚,就这样的性格特点,估计你也幸福不到哪去!”

就是这句话给他当头一棒,他突然意识到,婚姻出问题也许是自己的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后,他开始寻求改变,少苛责多夸奖,放大对方的优点,凡事先自我批评。

妻子也受到了感染,情绪慢慢变得平和,感情自然有了质的飞跃。

正如赵永久所说,幸福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凡事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只会压垮一段感情;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通往幸福的路径。

与其挑剔别人的刺,不如挑起自己的担子。

学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反省中汲取能量,凡事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才能在幸福这份考卷中拿高分。

04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话: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往往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则写着自己的过失。

然而,人们却习惯于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

低头就看到别人的错误,却难以看到自己的问题。

向外归因,我们只会心生怨愤,却于事无补。向内归因,才能手起刀落快速解决问题。

人生在世,不怕犯错,就怕遇事抱怨,犯错推托。

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

(0)

相关推荐

  • 自省,一个人最高的修养

    人无完人,事无完美, 只要是人,都有不足. 谁都会犯错,唯独缺少的是直面错误的态度. 犯错不推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自省,是植根于内心的教养 孟子说:"行有不得,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一切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一种内心的自省!

    世间无难事,庸人自扰之. 人之所以会活得这么累,是因为心里装了太多无关紧要,却又极其伤身的人和事. 生活中,难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总会有很多后悔和遗憾,当你非常失落,又无处宣泄时,很多人便开始& ...

  •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 凡事找外因,十年过去还是一个样子, 凡事找内因,每天醒来都是新的样子. 一个人, 凡事向外求,颠沛流离智慧遥遥无期, 凡事向内求,绝处逢生内心清澈见底. 一个人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想就通了 ...

  • ​成功的企业老板,一定是善于常自省

    经常听到有企业高层或企业老板和我谈起,老师,我的企业怎么就发展不起来?我的企业发展速度怎么就比别人的慢呢?我的企业业绩每年都不见有什么增长呢?我的团队怎么就不爱我的企业呢?感觉他们做事责任心不强,态度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此生必读)《孟子》...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此生必读)<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事出了问题或是没有达到自己心中所想,都应该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活中,难免有很多 ...

  • “老公打我,婆婆说因为我话多”,拎不清,是很多婚姻不幸的根源

    前几天,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名女子说是被老公家暴,嘴唇都流血了,可是她一向通情达理的公公却过来维护自己的儿子,说他儿子太忙了儿媳妇不懂事. 事情到了这里,我想很多女性都已经被代入了角色,早就义愤填膺了 ...

  • 人性最大的愚蠢:凡事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作者:洞见·一默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简宁朗读音频 有个男人怀疑自己老婆耳朵聋了,决定考验一下她的听觉. 他在老婆十米的地方喊:"老婆,你听得到我说话吗?&qu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与其改变别人,不如适应自己

    文/墨然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改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去改变别人,却忽略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要知道,与其改变别人,不如适应自己.你没办法去左右别人的思想,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了. 很多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挑剔别人,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最好的生活。

    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是把责任推卸给环境和他人,还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原因? <四十二章经>中有言:"人有众过,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刻)

    陕西法制网04-09 19:28 人无完人,事无完美, 只要是人,都有不足. 事情发生了, 一味抱怨和指责,只会将矛盾扩大: 懂得包容和让步,才能将大事化小. 足够聪明的人, 凡事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作者:渡兰君 来源:渡兰(ID: dulantea) "我不是故意的": "我也只是一时口快":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大家好,我是元思. 人生在世,只要与人接触,难免都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 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无处宣泄地怨天尤人,还是常思己过反躬自省呢? & ...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作者:洞见Allergy 弱者抱怨,强者自省.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简宁朗读音频 曾经有人问一家知名公司的高管,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这位高管说:"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只是20年来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没想到会这样" "我只是一时口快" "这事不怪我,怪就怪--" "多大点事,干嘛兴师动众?" 找借口处理问题, 不但 ...

  • 稻盛和夫: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稻盛经营哲学 1932年1月30日,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