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32:富足而饱满的灵魂
一、成语积累
81、休戚与共(同甘苦):祸患、利害、忧乐彼此共同承受,有同甘共苦的意思。
休戚相关(有关系):祸患、利害、忧乐相互关联,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无“同甘共苦”的意思。
82、煞费苦心(多心力):形容费尽心思。
挖空心思(多心机):形容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多含贬义。
83、本末倒置(少判断):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
舍本逐末(多放弃):舍去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84、深谋远虑(很长远):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深思熟虑(很细致):深入细致地考虑。
85、神采奕奕(精神旺):精神旺盛,容貌焕发。
神采飞扬(脸色好):脸上焕发有神。
86、生气勃勃(人健旺):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生命力强,富有朝气。多用于指人。
生机勃勃(物健旺):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多用于指事物。
87、龙腾虎跃(很威武):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生龙活虎(很矫健):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88、盛气凌人(很傲慢):傲慢的气势逼人。
咄咄逼人(气势凶):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二、古韵寻音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三、热点时评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将把艺术带向何方
(节选)
《光明日报》
艺术,因蕴含人类情感及其独创性,被视为人工智能时代中人类的最后一块领地。而在运用“GAN”算法绘制的画作拍出300万高价之后,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关系的探讨越发激烈。如果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不再出自人类情感,而是来源于机器的随机“创作”,你还能接受这样的艺术吗?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具有超强的图像与形象的制作能力、经过图像学习、储存和分析,人工智能不仅在模仿性的图像制作上占有优势,也逐渐在思维性的图像创作上体现优势。
随着AI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包括AI“艺术家”在美术馆举办画展,AI“乐队”在舞台上表演……那么,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否能称之为艺术呢?
“我们目前不用担心人工智能的图像作品拥有个性的风格而取代艺术家的存在,但对人工智能的运用、借助人工智能创新图像生成语言,对于拓展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意义。”在范迪安看来,“人机互动”“人机互补”“人机融合”,使人的智能与机的智能深度结合,将有助于开创图像世界新的景象。
“艺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正是要创建一种跨学科的交互式共生模式,并形成跨领域的产业创新成果。”范迪安道出对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理解。
范迪安表示,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实践也将产生新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伦理价值,而这种跨学科实践需要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新工具和新资源,需要汇聚来自艺术界、科学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多维能量,共同推动全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建构跨地域、跨领域的文化创新共同体。
参考点评:人工智能将带来艺术特别是图像世界新的景象,人机互动,人机互补,人机融合,将创造新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伦理价值。
四、美文品读
富足而饱满的灵魂
张希 邬双
【导读:其实,人生成功与否,主要是个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一种自我评判。正确的自我评判,需要一个人充实而丰盈的内心世界作为支撑。】
晚年退隐浙江老家的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某日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个头发花白凌乱的老头,站在他面前。老者言明要拜在赵孟頫门下学习绘画。虽说这些年慕名来学画的人不少,但赵孟頫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老的。他问其年龄,来人答:五十岁。虽有外甥王蒙的引荐,赵孟頫仍有些疑虑:这人年纪是不是太大了,再者说,其人已经具备相当高的诗书画的技艺,五十岁再学艺,目的是不是那么单纯呢?他又能学进去多少呢?老者显然看出了赵孟頫的心思,他安心住了下来,从此悉心向赵孟頫学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表明态度,并以“松雪斋中小学生”自比。赵孟頫字松雪,松雪斋就是其书斋。赵孟頫最终还是收下了这个年过五十、只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学生。
在那些日子里,老者专心临摹师傅的画,完成师傅布置的作业。赵孟頫发现他静气凝神观察景物时,如木雕泥塑一般。但是观察之后,他总要认真构思一番,才下笔作画。
在此潜心十载,六十岁的老者,又一次做出了在当时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他开始云游天下,而且说走就走,一路结交江南各地同好诗、书、画之人,朋友遍及儒佛道。他一路走一路画,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寄情于天地山水。
转眼间,又过去了许多年,老者选择在富阳定居下来。面对滔滔的富春江水,他细品人生四季之美,用心绘制成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多幅画作。当然,他不知道自己用了四年时间绘制成的《富春山居图》,会成为流传千古的旷世奇作。是的,这位老者便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
现在的人们,总爱将“成功”二字挂在嘴边,我不禁想问什么才是成功?是豪宅名车、锦衣玉食?是名闻天下、财源广进?仅就人生这根时间轴,几十年有限的长度而言,以上这些恐怕都不算成功。黄公望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是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好,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黄公望可谓少年得志,以“神童科”入仕,之后的仕途却相当不顺;书吏做了很多年,受上司牵连入狱。从年少入仕到中年入狱,世事无常,人生的跌宕起伏,让黄公望彻悟。所以,他出狱后,彻底远离名利场,用宝贵的后半生,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友人郑元祐曾描述晚年的黄公望:“头蓬、面皱、丝鬓垂”。不修边幅的黄老先生,泛舟于太湖,悠扬的笛声,吹得好不畅快;他独自攀山越岭,举瓦罐豪饮浊酒,笑声回荡于山谷之中。这又是何等逍遥!
常听人说,这辈子要活出个“样儿”来。黄公望并不追求什么“样儿”,他要的是活出“味儿”来。这正是自称“大痴”的黄老先生超然世外的大智慧。
其实,人生成功与否,主要是个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一种自我评判。正确的自我评判,需要一个人充实而丰盈的内心世界作为支撑。有多少人,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丢掉了自己的灵魂,这样的人生即便再富足——他能做到的,不过是简单的欲望满足——其精神世界的空虚永远无法填充。
在世俗的目光中,黄公望的一生真的算不得成功。但黄公望老先生本人肯定不这么看:他爱画,就是单纯的喜欢,他从中获得了生活的充实和内心的满足,这一切原本就与名利无关。我想,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黄老先生会认为自己清贫、奔波且曲折的一生是成功而幸福的——因为他有着真正富足而饱满的灵魂。
【一语中的】
何谓富足和饱满的灵魂?这种富足,是无关物质财富和输赢成败,直指灵魂的丰富充盈。这种饱满,是抛去名利、回归本心,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活出“味儿”。这种灵魂能让我们坦然面对成败,超然物外,过得充实与宁静。所以,我们不要以世俗的成功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应审视内心所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中诗语】
《富春山居图》
山川何物富?
唯有春秋足。
朝看闲花开簇簇,
暮听鸟语意如如。
推窗江水流,
倚门风满屋。
奇松怪石随物欲,
微妙何须天工斧?
云聚天地气,
水通四海路。
鱼游不肯化龙去,
甘心千载隐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