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上):真相
霍金的《大设计》,跟我平时的兴趣私似乎不搭,更何况,物理真的不是我的强项.
但,科学、哲学、文学,都是诠释世界的方式,这么一想,似乎没有那么多隔阂.
然而,在读《大设计》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再次感觉到自己果真还是一个妥妥的文科生.
真的读不懂,但也并非全部不懂,懂又不懂,很像考试时做英文阅读理解,尤其涉及专业术语的,因为陌生,所以更加不懂.
不懂但还是看完了,不懂还有兴趣,这真是有意思的体验.
得益于几乎每天读书的习惯,我有了一种能力,不管懂不懂,我愿意读下去,这个就比觉得不懂就赶紧扔在一边好了太多了.
结合老师课上的启发,简单写几个问题:
01 我们能否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生活中,有很多的辩论、矛盾,都源自一种叫“我对你错”的对立思维,小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争执,大到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的争执,各自握着各自的真相,去挑战对方.
真相是不是唯一的?
真相又是不是真的可以被认识?
又或者,眼见为实真的对吗?如果对,
那这个“眼”该是谁的眼呢?
严谨点说,真相是一定存在的,但,我们无法获得这种绝对真实,只能无限接近.
这种接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无数个人,无数种观点,无数种角度,得到无数种不同侧面不同深浅的真相.
这就是M理论,它是一组理论,组合在一起,成为统领这个世界的万有理论.
我无法从技术上解释清楚M理论,但仅仅是知道这个理论的存在,就会带来思维上的冲击.
M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破“我执”,你将不再是偏执狂,因为相比于绝对的事实,你只看到了一点点,芝麻大小,你想看到更多,需要借别人的眼光,于是,你就不再党同伐异.
我们地球人,身居不同的角度,体会山川风物,如此才构成完整的地球.
“我执”的坏处在于:
我用我看到的局部,代替了整体,于是,妄图用我的局部去覆盖所有的其他,我盲目了.
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一个真相,如果用一个圆圈来代替,那真相就是无数个圆交叠在一起。
构成的那个最大的面积,中间有无数个交叠点,这些交叠点,就是我们的共识.
没有了“我执”,我们会谦卑,我们会渴望交流,渴望升级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找到更多与他人的交叠点.
每多一份交叠,我们就离真相更近,我们就会更智慧,更平和.
再然后,我们会主动承担,因为你会发现,你我也是他人眼中的事实,你是他人观测点中的内容,你影响了他人的观念,从而影响了事实,你因此不再事不关己,你开始努力.
因为你也是真相.
老师提到随机性的喜悦,我想,M理论给人最大的福利,就是你重新接受了世界的多样性,人的多样性,以及每个人作为个体的局限性.
你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空杯心,你的好奇心、宽容心、求知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遇见“不同”时,先尝试了解,停止批判,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听听她说的,你也许才真正能听见“心声”.
02 我们为什么要看读不懂的书?
我的书架里也有很多读不懂的书,这些书给我的感受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的书架开始变得稳重,宽广,以及可期待.
这些书里,有各种哲学书,历史书,还有医学书籍,都是想了解的领域,又都是进阶版本,他们就像一位位老师,站在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门口,等待到顺利升班的同学来就读.
这让阅读变得有趣,因为有难度,有升级,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对抗时间带来的乏味和重复,阅读这件事情,是需要自我挑战,设计阶梯和门槛的.
读不懂的书,让我保持一种敬畏心,不知道的总比知道的多,这让人可以谦虚地学习,谨慎地学习,不至于迷失.
03 阅读自信
什么是阅读自信?
愿意读,静得下心,会思考,会在思考中建立框架,能把厚书读薄,会整理笔记,会写书评,这些都是能力.
阅读自信还跟阅读速度有关,速度跟理解力相关,理解力是脑力训练,跟磨刀一样,熟能生巧.
综上,进行阅读时,要带脑子,要会提问题。要能思考答案,要精读与速读结合,学术与专业结合.
好处在于,建立了阅读自信,你会习惯阅读,习惯看文字,喜欢文字表达,你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门特异功能,你由次进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