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之我见

最近时不时听到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聊起父母重病的消息,深感人事无常,其实排除一切特殊意外,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所剩时间最少的一群人了。

中年的我,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解决不了孝道的问题,我将无法理清生活的内容,也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

于是想写一写我对于孝道的看法。

在我的观念里,并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个是从物质上而言,然而从情感上来说,对子女在晚年的陪伴是有需求的。

我们人,出生的时候和离开世界的时候,都是孤独的,唯独活在人间的这些时日,活出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称为回忆也好,叫做生命历程也罢,最终也只有这些东西证明我们存在过,得到过,幸福过。

如今的确时代不同了,家庭的父子这一轮关系有所偏离,父辈对子女仅有无条件的付出,极端放低姿态与家长尊严,子女在这一态度中,忘记了感恩,学不会尊重,长大后便多半以自我为中心,照顾父母尚且做不到,更谈什么社会情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从此可以不要了。


弟子规里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两者都把孝悌放在了学文之前,我想是有原因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孝道势微,我的想法里大概有两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有一部分人觉得过于提倡孝道是落伍的表现,受平等自由的西式思想影响,在家里,父母没有权威性,甚至变成了身份互换,儿子成为了老子,老子成儿子,还有三代同处一屋的,爷爷辈最可怜,他们操劳一生,最终却要背井离乡,为照顾孙子辈做牛做马一般,什么天伦之乐,简直跟牢笼也没什么区别。

第二个原因,来自社会上某些想要复兴孝道的人,对于孝道提倡的不得法。记得之前新闻里经常有那种全校学生集体向父母下跪的,还有给父母洗脚的,我们的社会现在几乎变成了以图像和视频为主导的社会,人们没有耐心去看大段的文字,这导致那些想要唤醒孝道的人,采取了用形式感代替文化内容的方式,制造舆论热点,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孝道应该跟很多品性相关,孝道包含了感恩之心,责任心,体恤他人之心,仁爱之心,还有未来可以转化成服务社会的大爱之心。

如古人父母离去守孝三年的做法,无论你多高的官,最后都得放下一切。试想古人难道分不清利弊得失?难道他们的智力比我们低吗?不,那恰恰不是一种盲目的表现,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或者说,孝是他们人行于世的基本人品底色,一个不孝的人,很难有好的人格背书,君王不能相信你的忠诚,官场同僚无法与你建立肝胆相照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抨击某种行为是愚孝。抱歉告诉你,留名青史的人物,多半在你看来都会有点“愚”,在我看来,“愚”是一种执着,也是一份坚韧。

还是那个问题,古人一定有智慧知道什么是愚孝,但是他们依然选择去做,为什么?我想愚孝其实是一种委曲求全之心,其实是锻炼你忍耐力。

中国古代那么多忠臣义士,他们的品格从何而来?

孝道是一系列品格的基点。

没有了孝道为基础,如今的家庭关系很多是缺少温度的,是一团糟的,一个家庭里,人人皆寻求自我的舒适和利益最大化,没有理解,包容,忍耐,最后往往弄得鸡飞狗跳,矛盾无法化解。

所以,孝道不只是儿女给父母的回报,孝道是每个人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为的是过好自己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