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5篇:读文随笔∣后命题时代的“自由思维”

后命题时代的“自由思维”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和陈苏仙两位老师发表在《语文建设》2020年第8期上的文章《走向自由思维——2020年中考作文试题评析与前景展望》。2020年中考在7月份基本结束,两位作者在8月份的期刊上就发表了重磅论文,这种目光的敏锐以及文章的时效性,是值得我学习的。去年中考结束后,我也临时写了几篇试题分析的文章,但没有深入研究,后来我挑选了全国30多套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有了一些想法,但再想写文章时,感觉时效性不强了,所以就搁笔了。今年的中考,我将在第一时间对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进行研究分析,争取能够写出有分量的试题分析类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高校,他们对试题的观察角度是很新颖的。很少有作者从“自由思维”的角度进行试题分析,而“自由思维”这个概念本身就有新意,但又不过于学术化,因为“自由”和“思维”两个概念及其表述都来自于课标。文章透过“自由思维”的视角,对全国中考作文试题进行了分析。

首先,什么是自由思维呢?作者认为:“旨在锤炼考生自由思维品质的中考作文试题以多元开放的写作空间为基础,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考生心灵深处的表达欲望,使其能够自由自在、真情实感地进行写作”。文章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开放性三个角度对部分作文题目进行剖析。一是在多元情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命题情境一般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作者将中考作文分为“自我成长类”和“人际交往类”两种,前者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后者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交际语境写作”。浙江台州作文题呈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焦点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一则素材,启发考生从“父亲”“母亲”“孩子”三个角度把握材料。这有点类似高中学生熟悉的新材料作文。不过在情境设置方面,不同于“情境任务式”作文。二是在思辨质疑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试题设计了一些带有思辨色彩的话题和情境,考生需要对这些概念、话题和材料进行理性辨析,例如浙江嘉兴、舟山卷的“熟悉和陌生”的话题。话题不是高深的哲学思想命题,也不是专业性很强的话题,而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这些话题,学生处于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状态中,这是有利于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三是在自主选择中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很多省市的作文题,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除了“自选题目”外,很多省市的试题设计了“自选任务”,当然,自选任务也是自选题目的一种类型。浙江绍兴卷摘录了王鼎钧《一朵花》的部分语段,向考生提出了三个任务,这就给了考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至于这种形式的命题,有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放性,笔者暂时存疑。

其次,自由思维是不是说没有任何限制呢?考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成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显然不是这样。这就涉及到自由思维对命题的不利影响。那么在命题时如何有效规避这些影响呢?作者又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创设写作任务情境。通过创设任务情境,限定作文的话题、文体等,这是规避自由思维不良影响的首要措施。而这种命题思维又是紧密对接高考作文的。二是搭建写作支架。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话题。作文题只有材料和写作要求,是不会让考生达到“不脱离材料含意”的要求的,只有在材料和要求之间设计“支架”,才能限定话题范围。更重要的是,写作支架的搭建,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思路与框架,这也是“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理念的落实。浙江温州试卷的作文题围绕“笔记”,从“写给同学分享笔记经验”“劝说不愿意写笔记的同学记笔记”“给上初中的弟弟写记笔记的方法”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这三个任务又隐含着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要求,同时又置于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需要考生在任务达成中完成写作。三是回归真实写作。美国教育评价专家乔恩·米勒提出了“真实性任务”的特征:其一,要求学生自己积极地建构而不是被动地选择;其二,任务必须源于真实世界或模拟真实世界并且具有挑战性。真实写作的话题来自于现实生活,导向学生说真话,叙述真实事件,抒发真实感情。但真实写作的很多指标是无法真正落实的,但设计真实的写作任务,是真实写作的最主要的表现。这种真实的任务,实际上也是情境任务。也就是说,作者提出的这三条“设计任务情境”“搭建写作支架”“回归真实写作”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有的作文题目,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前景展望”,即追求自由思维的新境界。主要包括两条,一是促进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记叙文偏重感性,议论文偏重理性,中考作文究竟是选择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呢?这也是目前比较难以抉择的问题。让考生从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二选一”,是一种思路,但还有一种思路就是设计的作文题目或话题,既可以写成“叙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情”,这样就有效实现理性和感情的融合。二是建立现实和虚幻的联系。前者是真实写作,后者是想象类作文的写作。2020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要求考生写成想象类作文,甚至浙江金华、丽水的小作文要求考生写一首诗,这或许也是中考命题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对于试题分析类的论文,我还有一个困惑,那就是要不要在文章中提出应对策略或教学建议。我一直在想:进行试题分析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试题更为科学,但更重要的是要以试题为导向,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如果试题或评价没有导向教学或学习,试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未来,在两方面,我都需要继续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