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河南历代生产瓷器的地方(一)
一说起河南的瓷器,大家都知道禹州生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汝州生产“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开封生产“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的官窑,其不知河南历代以来出现过很多的窑口瓷器。
一 、河南安阳窑
安阳窑地处河南北部京广线上。隋代烧造青瓷。《中国陶瓷史》:“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安阳桥洹河南岸附近,窑址于1974年发现。
安阳是隋代北方重镇,北朝时制瓷手工业的中心在邺(今河北磁县南),隋统一全国后,邺的制瓷业也随之没落。《隋书》“梁彦光传”中曾记载:“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这里所说的州郭指相州,北齐以来的相州即今日安阳旧城范围。
安阳窑烧造的器物主要有罐、碗、盘钵、瓶、杯等,还有武士俑、男侍俑、文官俑之类,其中以碗、高足盘、四系罐最具特色。安阳窑胎厚,质细,灰白,里外施釉,外釉不到底。没有使用匣钵,以支棒、器托、垫饼叠烧,器里留有支烧痕。纹饰以莲瓣纹为多,也有忍冬、草叶、三角、水波纹等,用刻花、划花、印花、贴花方法装饰。
二、河南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今属巩义市)县城以南的铁匠炉村和小黄冶、白河乡,窑址于1957年发现。在这三处窑址中,以唐代白瓷与三彩之类的碎片残存最多,隋代青瓷碎片曾在铁匠炉村窑址内有所发现。在此三处窑址内规模最大所烧制的器物比较单一,主要为碗和高足盘之类,其器物的形制、胎质、釉色及烧制工艺均与河南安阳窑、河北磁县贾壁村窑类似。
隋代烧造青瓷,制品以大小平底碗、高足盘为主,胎厚重,釉透明,里外均施釉,外釉不到底。唐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陶器和黄、绿、蓝等单色陶器。
巩县窑的器皿以碗类居多,有敞口撇口、花瓣口等十几种,底足为玉璧形与窄圈足以及平底。其他还有壶、瓶、罐、盘、枕等生活用具,建筑用陶、明器及儿童玩具等。这些器物造型丰美、各具特色。例如碗类有直口、唇口、花口、侈口,或深腹或浅腹而微曲,或呈瓜棱状,底足平实或呈玉璧形(有的附加环形把柄)。盘类有直口唇口、花口,平底或圈足或高足之分。钵类有的附加双耳,有的附加短流,圆腹、平底。壶类有高、矮腹与长、短流之分,且有把手。
巩县窑的白瓷胎质细腻坚致,胎色呈白色灰白色。釉的呈色有白、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等多种色调,釉面有细碎开片。白瓷有粗瓷与精细瓷之分,从窑址出土的窑具与残片中可以看出。精细白瓷一般用匣钵装烧,其釉比较纯净,胎壁也较薄。
三、河南密县窑
密县窑烧瓷年代约在唐至宋初,窑址在密县(今改新密市)西关一带,1961年发现,1962年著者曾去考察。该窑以烧白瓷为主,其余还有黑釉、黄釉、青釉及白釉绿彩、珍珠地划花之类。其品种以碗、碟、壶、枕等生活用具为主,胎质较粗,施加白色化妆土,釉层白润。所用窑具,多为用手捏成的有三个乳钉的垫饼。在窑址内发现的白釉绿彩残片,多以简单条纹形式出现在壶、罐上面,这种自然垂流的现象,突破了白瓷单纯一色的索然乏味,为后世白瓷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晚唐五代时密县窑成功地将唐代金银器上錾花技法运用到白瓷装饰上,巧妙地利用胎色与化妆土的色调变化在洁白胎地上以一个个类似珍珠的圆圈作为色地,并在其上刻划纹饰。这种珍珠地划花技法在唐代是罕见的,后来其邻县登封曲河窑在宋代将这种装饰技法更加熟练地大量运用到器物上。
四、河南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位于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当阳峪窑从唐代开始烧造瓷器,到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渐衰落。 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之瑰宝。
当阳峪窑品类相当丰富多彩,有白釉、白地绘划黑花、黑釉、酱(绛)釉、蜜黄釉绿釉、绞胎、赭黑地剔划白花、红黄绿色加彩以及珍珠地划花等多种类。器型繁多,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盘、盏、盆、钵、壶、注子、盒、唾盂、炉、熏炉、瓶、罐、枕、坛、缸、勺、灯、烛台、渣斗、纺轮、研磨器等。陈设品有花瓶、花盆、鼓凳、人物俑、动物俑等。文化娱乐及玩具类有笔筒、笔洗、砚、水盂、镇纸以及小动物、口哨、小塔、小壶、小瓶、铃铛、圆球、圆棒、象棋子、围棋子、色子、鱼缸、乌食罐等。建筑构件有砖、瓦、板瓦、筒瓦、低温色釉力士、鸱吻以及脊饰上的摩羯、卷尾兽、妙音鸟等。装饰技法有刻、剔、划、飞刀、凸线、模塑、模贴、模印、雕塑、镂空、填彩、绞胎、 绞釉 、釉下釉上彩绘等。当阳峪窑素以绞胎绞釉取胜,又以剔划绘画著称。
当阳峪窑绞胎瓷的烧造成功,为中国陶瓷增加了一个新品种,绞胎工艺是当阳峪窑特殊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 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