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点】火了,摄影无限可能!

【01】是雪非雪?眼里心里?

【摄影评论家公众号杨徽】这是群友Don从群里选载来一个叫嘎嘎昵称的一组图片,他认为这组图,曝光处理精准,想象力丰富,形意皆有。但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记不住,不知是为什么?其实也是正常事,有些作品哪怕看不懂也不为过。

作品能与观众的共鸣或共情,不外乎观者与作者,有相同、相似的知识学养或积淀、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被作品激发点醒。要不就要做好功课对摄影人的创作背景和理念有深入了解。如果没有近似的体验,也许会对作品无感。此外,往往大多数人看照片存在的误区:会专注于我们看在自己眼里是什么,忘了看入人家心里是什么。

文学家王安石写梅花: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告戒我们凡事不能看表象,要看本质。所以,这眼里的雪是表象,心里的雪才是本质,此时的雪也不仅是雪,在对雪景元素的剪辑、构成与组合中会注入摄影人对世界的认识、或人生的彻悟、或思想的漫游、或艺术的通感、或视觉的隐喻、或抽象的提纯、或想象的升华,正如”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02】火了,摄影无限可能!

常说摄影有无限的可能,不仅是摄影记录现实、探索未知世界,也不仅是体验微妙情感、表达独特观点,而且对影响经济社会、改变人文习俗、升级产业形态同样如此。富有远见者,总能洞悉趋势,把握脉搏,抓住机遇,创造价值,触类旁通。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2017年9月16日开馆以来,专注影像,产业延展,悉心运作,演绎精彩,举办45场展览、137万人次观展、632场公共教育、563场志愿讲解……连接起艺术与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客厅,,成为有口皆碑的文化地标,成为吸引眼球的网红打卡地。今年国庆,异常火爆,观展的人流排成长龙。近日新装的光影餐厅将美妙影像,奇妙创意、精妙美食荣为一体,也火到燃点。

当成功成为思维路径,处世态度,生活习惯的时候,世界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当人类回归读图代文的返祖时季,12亿人以上的人使用、消费着数字影像,并即将搭载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风潮,站在风口可以让多少人迎风飞翔,感觉一定会超越我们的想象。

【03】这差别,赤裸裸!

媒体聚焦组:《每日英雄:理查德》,拍摄者:安赫尔·达·塞拉(伦敦)

拍摄者说,那天,他看到年逾花甲的邻居、邮递员理查德穿上大鸟装出去送信,忍不住征求了他的同意,拍下这张照片“这是一个发自内心想要为自己的社区传递积极讯息的人,他的精神令人鼓舞。”

媒体聚焦组:《等待已久的拥抱》,拍摄者:莱斯利·加尔文(东艾尔文郡)

作者为母亲做了一个“拥抱专用外套”,让老母亲和孙女可以在相隔已久后拥抱一次。

媒体聚焦组:《为我们的社区祈祷》,拍摄者:蒂姆·海伍德·和贝丝·海伍德牧师

疫情期间,教堂必须关门,两位牧师用照片代替信众和他们的家人,为他们祈祷。

奉献者组:《我们总是带着笑容》,拍摄者:吉尔·鲍尔勒和特雷弗·爱德华兹(普雷斯顿)

上面图中两位护士带着口罩,无法展露笑容,但她们想到了变通的办法。

奉献者组:《值班快结束的时候》,拍摄者:尼尔·帕尔默(伯克郡)
生活新常态组:《封锁期间母亲百岁生日线上聊天》,拍摄者:安妮塔·雷利(南安普顿)
雷利的母亲和女王同一天生日。在100岁生日这天,她收到了女王送出的贺卡。图中,她在和家人举行线上生日会。
生活新常态组:《就在家门口》,拍摄者:肯尼·格罗夫(利物浦)
作者拍摄了利物浦700多个家庭的照片,顺便为玛丽·居里疗养院募集了1万英镑。这张照片尤其能反映人们在封锁期间的状态。不管发生了什么,他们仍然保持愉快的心情。
生活新常态组:《上学》,拍摄者:梅登厄来中学13-15岁的学生们(雷丁)
这群学生每天一起上网课,他们用软件“涂改”了自己的头像,拼在一起。
生活新常态组:《最后的珍贵时刻》,拍摄者:克丽丝·谭雅格和苏·希克斯(西苏塞克斯)

一位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透过窗户、通过手机跟女儿沟通。父亲人生的最后三个星期,女儿苏无法像往常一样跟他见面。这天,养老院安排他们隔窗相会。一个星期后,老人离世。女儿无法忘记这最后一面。

善举组:《汤姆·摩尔上尉》拍摄者:特里·哈里斯(贝德福德郡)

为了给NHS筹款,二战老兵摩尔上尉在100岁生日前,扶着轮拐在后花园走了100圈,最终募得超过3200万英镑。他后来获得女王授勋。

善举组:《斯托科浦特蜘蛛侠在封锁期间为孩子们带来笑容》,拍摄者:杰森·贝尔德(斯托科浦特)
杰森·贝尔德和好友安德鲁·巴尔多克每天乔装成蜘蛛侠在外面运动,成了社区一宝。

对于全世界都有切身经历的战疫影像,大飞哥的公众号题为,《飞哥谈影:这差别,赤裸裸》选了两组国内外的同题材作品进行比照,虽然文字评议不多,但很智慧,引发了大众热议和群反应。深层也许涉及东西方历史、人文、价值等的比较很复杂,国内的影像大家都熟悉,以上引用的是最近国内推出的境外人士的部分作品。

但无问西东,我们都很有必要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惯性,从标题运用就有点不同,当我们大多习惯于用政治学、新闻学等视角解读影像时候,主旋律、大导向、核心价值、概念正确、影像唯美、形象典型,意识形态的入脑肯定是必然结果,当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

其实也不妨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视角来介入世界、拷问道德、直面人性、深入心灵、让影像有平常自然、情绪情感的入心的效果,也许两者没有谁优谁劣。只是希望我们的自信不是执信,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开放包容的心境,兼收并蓄的雅量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无论艺术还是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唯一是注定走不多远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