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15)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5)作者:散漫斋主

  我想,在没有掌握确切的、无可争议的资料的情况下,似乎并没有必要去认定哪一副对联是“第一副”什么联,哪一副又是“第一副”什么联。现在我们所能基本肯定的是:对联产生于唐代,再接近一些,应该在唐代的中期或晚期。

  那么,为什么五代末后蜀主孟昶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清人认为是“最古”的呢?我以为,首先,是清人没有见到五代以前的对联。而最重要的是,因为宋人认为它是“语谶”(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才被重视、被留存下来的。事有凑巧,后蜀被灭以后,宋太祖派了一个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知府;而“长春”则是宋太祖的“诞节名”。其实,梁章钜心里也非常清楚,“最古”一说、“后来楹帖之权舆”一说,未必确切,所以,他又说:“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上海书店1981年6月影印第1版,第1页)可以认为,五代时,春节写春联、贴春联已是相当平常的事了。而江西陆伟廉先生认为孟昶此联“恐属偶然”(《对联学知识导读》,黄山书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2页),恐怕有些欠考虑。

宋代时,相继出现了一批对联大家,如北宋的苏轼、宋庠、杨大年、王安石,南宋的朱熹、陆游、楼钥等等,并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正如梁章钜所说:“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楹联丛话·自序》,上海书店1981年6月影印第1版)如《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载的联语,笔记、野史等所载的故事,可见“南宋时楹帖盛行”(《楹联丛话》卷一,故事)。并且先后有了赠联、挽联、寿联、行业联、嘲讽联、巧趣联等新种类。

  金代、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但为了更好地对中原施行统治,金、元两代的统治者也非常注意学习汉文化,并极为重视中原士人中的优秀分子的积极作用,并能发挥他们的才干。据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所引《濯缨亭笔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闻赵子昂之名,即召见之,命他书殿上春联。又据《坚瓠集》,赵子昂还在扬州为迎月楼赵家题写春联,“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楹联丛话》卷一,故事)

  明代、清代是现在楹联界公认的对联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特别是清代,为古代楹联的最繁盛时期。其标志是:一,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对联大家。如解缙、祝允明、唐寅、李开先、徐渭、顾宪成、董其昌、李渔、顾炎武、郑燮、孙髯、袁枚、纪昀、阮元、梁章钜、林则徐、魏源、左宗棠、俞樾、王闿运、张之洞、钟云舫、赵藩、康有为、章炳麟、梁启超等。二,创作了一大批足以流传后世的对联作品。如顾宪成无锡东林书院联、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等、赵藩成都武侯祠联等等。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其普及程度可谓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上至宫廷,下至乡野;从东南海上的台湾、琉球,到大西北的天山深处、西南的清藏高原;从皇帝公卿、高官士子、文人骚客,到贩夫走卒、农夫樵子、牧童丫头;从皇宫殿宇,到 山 间 寺庙……举凡宫殿、园林、庙宇、宫观、书院、店铺、茶馆、民宅……无不遍布对联。四,出版了一批对联专著。其中当以李渔(笠翁)的《笠翁对韵》和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及《巧对录》、《巧对续录》为代表。五,对联种类空前丰富。如春联、挽联、寿联、婚联、赠联、贺联、行业联、名胜联、格言联、谐讽联、巧趣联、姓氏联、生子(生女)联、建房迁居联……已切切实实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它已不仅仅是官员、文人的书面作品,而成了各阶层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在前面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对联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之密切,超出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六,对联技巧的复杂多样以及对联格律的逐步完善。

(0)

相关推荐

  • 赵之谦的楹联书法。#对联##书法##遇见...

    赵之谦的楹联书法。#对联##书法##遇见...

  • 历史上最早的春联,其实不是五代,早在唐朝就有了

    俗话说:"过完小年过大年,家家户户贴春联."小年已经过去了,那"贴春联"这个重要环节自然也该被提上日程了. 今天,咱就来聊一聊,春联到底有什么样的有趣历史. 大 ...

  • 2021年牛年春联征集楹联新春对联集锦

    <楷书行书> 书法作品欣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 袁家方:市招不意入联来

    <楹联丛话全编>中引沈德符<野获编>的一段: "京都人以都城内外所有作对,其最可破颜者如:'臭水塘'对'香山寺':'奶子府'对'勇士营':'王姑庵'对'韦公寺':'珍 ...

  • 花开指间||看对联 听故事 和爷爷一起过年的记忆

    大年初一,奶奶总要下面条煮几个荷包蛋,要人人都吃,说是元宝.然后从米缸里抓几把白花花的大米撒在地上,唤回家里剩下的几只鸡,轻声说:"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今天你们生日,多吃点!&qu ...

  • 对联基础知识摭谈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 ...

  • 对联基础知识(16)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6)作者:散漫斋主 明.清对联之繁盛,当然有许多原因.我想,大抵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文学史的角度,从文学发展.演进的过程看.这一方面,我比较赞同台湾学者南怀瑾和吉林大学赵雨 ...

  • 对联基础知识(14)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4)作者:散漫斋主 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肯定:成熟的对联应该是产生于唐代.但这并不是说现在所发现的唐代的一些诗歌等作品(包括联句.题于门的诗歌等)中的对偶句都是对联.因为我们 ...

  • 对联基础知识(13)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3)作者:散漫斋主 还有人把唐代人作诗时的联句作为"楹联"或"联语".如<中国楹联报>总251期孙皖樵先生的文章<颜 ...

  • 对联基础知识(11)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1)作者:散漫斋主 第二节   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刘叶秋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对联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单音个体的汉字,使它的 ...

  • 对联基础知识(10)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0)作者:散漫斋主 此外,还有人从对偶是汉族人的审美意识.思维模式及汉语的表述特征等方面讨论对偶和对联. 湖南岳阳的童山东在<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 ...

  • 对联基础知识(9)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9)作者:散漫斋主 俄语中有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中国汉字",其寓意则是"非常奇妙的东西".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

  • 对联基础知识(8)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8)作者:散漫斋主 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1999年7月13日给我的复信中说: "楹联的产生,从思想上讲,由于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不对仗,即 ...

  • 对联基础知识(7)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7)作者:散漫斋主 以上是第一个方面,即思想内容方面.此外,还有第二个方面,那就是外在形式方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有高玉的一篇文章--<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