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军:中秋又重阳
中秋又重阳
周进军
老家流传民间谚语:“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切阳糕。”民间歌谣“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黄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这些都是发生在秋天的事。
从中秋到重阳,好像总是与吃分不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乡下老农们辛辛苦苦了大半年,有了好收成,是要好好给自己庆贺,并想方设法把在外的亲人喊回来。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摆上月饼、蔬果等贡品先举行拜月仪式,然后把丰收端上方桌,和亲人围坐一起来个小团圆。“明月千里寄相思”,一轮明月蕴含着对故人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想念。远在他乡未能赶回家的游子,一定不忘“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望见嫦娥淡淡的倩影,如同一汪朦胧的泪。
中秋节起源于隋代末年,到了唐代,赏月之风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留下不少咏月的名篇,如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等。从古至今,写中秋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里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人至深词句,寄上了对世间最殷切的祝福。
过了中秋过重阳。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和踏秋节,同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与“三月三”的“踏春”一样,皆是家族倾室而出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阳并阳,两九相重故“重阳”。
到了重阳,农作物普遍成熟。人们在丰收之时祭饗天帝,祭祀祖宗,摆上谷物、牲畜,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以谢天帝、祖先的恩德。现在只是保留了这一风俗,很少有举行仪式的习惯,改为搞出游赏景,登高望远,观赏菊花等踏秋郊游活动。
重阳节,文人墨客对它也留下了不少诗词。如唐代孟浩然的一首家喻户晓的田园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通过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李清照的名篇《醉花阴》,借悲秋殇别来表达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秋天的到来,是以中秋节为标志。之前,虽已立秋,虽已秋风瑟瑟,但我们对秋天的概念还不那么清楚,尚在浑浑噩噩之中。季节并不像上班族的交接班那样,“踢踢挞挞”你来我走,它的变换不可能是今天一立秋,明天马上就“塞下秋来风景异”。夏天和秋天常常是混合在一起,这时也是单衣夹衣一起乱穿,各种水果也五彩缤纷地纷纷登场。可一到八月中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感觉真正的秋天来了,感觉那种天地之间的肃杀之气由夜间渐渐凉了起来。欧阳修那篇《秋色赋》写得很好,最好在这个季节读它一读。
秋天原是比较复杂的季节,从味觉到颜色每每都让人心惊,你可知道,一年光景只在须臾。实实在在的秋天并不是一个只想到吃的季节。花虽然渐次凋零,而秋叶却又在红红紫紫斑斓好看起来。月光和露水也都与其他季节不一样,变得清冽。古人喜欢用清字说秋为“清秋”,这一个“清”字,让人喜欢又让人从心底起一番惆怅,起一番淡淡忧伤。
一年四季,冬去春来,夏离秋往。孝敬老人,送礼物买东西也集中在这段时期。中秋又重阳,在这两个重要节日里,想办法回家走一走。看看父母的身影,吃吃父母亲手做的糕点和饭菜。去细品一种心情,一种情绪,一种味道和一种气韵。虽然那画面,那味道,那情景已经渐成回忆。但这对过去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审美而不仅仅是追忆。
【作者简介】周进军,湖南邵东人,两市镇三中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曾在《湖南教育》、《教学与研究》、《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近年来,在多家网站及报刊发表并铅印。崇尚纯文学,把创作当休闲,不企大作。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