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长山:自度曲•荫家堂/一首古典江南民宅建筑艺术的赞美诗
自度曲·荫家堂
贺长山
翠夏时节,荷绽放、沃溢芬芳。大杨桥,凤凰山下,蒸河流觞。寻根邵商问清水,慕名走近荫家堂。令人叹,申脉兄弟兴,于道光。
经六载,砖砌墙。幽雅境,岁沉香。盖顶皆青瓦,木刻回廊。古宅长存千载画,昭阳国宝誉湖湘。庭无弦、似雅韵悠悠,音绕梁。
〖自度曲·荫家堂/词后语〗
邵东荫家堂——是一个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在江南民宅建筑中独树一帜。它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它是一首古典江南民宅建筑艺术的赞美诗。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还是宅院,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综合产物。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从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汲取营养,还能让我们深层次了解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与行为地理的发展沿革;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好家园,讲好中国故事,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建筑是赞美生命的最佳载体,它从真正意义上告诉我们,我们的祖辈们是怎样优雅恬淡地生活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居住角度,荫家堂对于今人而言,无论其看似庞大的建筑群落,还是使用功能,都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但对于190多年前的江南普通田家而言,绝对是一种奢侈。
我们不知申氏兄弟当时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座令我们很难想象的以农为本的申氏兄弟,耗时六年,建成的纵四进,横连11排,面积9100平方米,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院内正堂前还设了个戏楼的庞大族宅。难道他们未曾学过“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的古代蒙学之必读文章? 当我看到飞檐翘角上那二个英式座钟,疑惑跃然脑前,190年前走南闯北的申氏兄弟,对西方文明还情有独钟,这几位邵商鼻祖,准是当时农耕文化中典型的“创客”。他们除了不断超越自己之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丰衣足食,而是通过建筑这个文化载体,点化后辈。由此,让我们想起,难怪有人去写《闲情偶寄》;去读《陋室铭》。
当下,前人睿智的生活态度离我们渐行渐远,都市的浮躁喧嚣,让人与人之间缺失许多沟联。竞争、物欲、虚荣像传染病扩散开来,很多人并不明白品质生活究竟为何,更少有人思考,对品质生活的诠释与再现是传播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
现住有申姓村民70多户,近300人的荫家堂老屋,申氏五兄弟不只是为了他们的后辈素简舒适,而是要通过这座和谐的建筑载体,让后辈解读他们要传递的那段精彩人生;不仅如此,荫家堂的存在,还传承着一个重要民族遗风:“孝”与“顺”,因为,荫家堂大屋的第一任主人是申承述,他立志建造荫家堂的初衷,是他父亲申源斋的遗愿……
记得张金生先生笔下的《邵东荫家堂》一文中有段话,煞是韵味无穷:“承载着一个家族创业传奇的百年老屋,是盘旋在窗棂瓦棹间呢喃窜睃的精灵。抚去岁月之尘,历史的荣光依稀可鉴,幽远的传说如飘浮在紫檀神案上袅袅冥冥的青烟”。 酣畅淋漓,点石成金,好一篇尚好美文。作者通过对本土古建筑的考究与虔问,引出荫家堂主人依农耕为本,靠诚信兴业的创业精神;他笔下的荫家堂,见神话于文中,融文化于笔里,可谓情真意切、考究有章,实是神来之韵,天籁之声。尤其收笔那一刹那,以荫家堂之“夕阳下的荫家堂一如苍废疲惫的老人,颓然坐在迷蒙的暮色里,静静地守着那一段如烟的的传奇”入境,不难看出,作者对这樽“国宝” 级古宅建筑遭受风雨侵蚀后略显孤寞苍破的抚慰情怀。这份情怀不是惋惜,而是尊重,非无助,是包容……
2017年立夏
【作者简介】贺长山,汉族,邵东人,笔名:(长白山)。出生吉林长白山,72年随父母回南方,1975年考入邵东县文工团,从事舞台表导演工作16年。1991年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文戏剧辅导工作至今。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97届学员。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