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至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开创洪武之治。为了开疆扩土,明朝英勇战士南征北战,东北抵外兴安岭,北达阴山,西至新疆哈密,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可谓是地大物博。对于南洋倭寇的骚扰,朱元璋嗤之以鼻,曾想一举灭掉日本,刘伯温听到消息后,用几句话拒绝了朱元璋的念头,他说的话至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一、东瀛统治者的野心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此时的日本名为东瀛,对汉唐多番拜访学习,有许多贸易往来。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元代忽必烈时期,我国面积颇大,元朝统治者想攻打收复多番领土,在东征日本时,准备不充分,军队战策连连失误,强大的元朝征战者竟然两次攻击都失败,此举让起初瑟瑟发抖的日本收回信心,他们的统治者认为中华军队实力弱,有了贪图吞掉中华土地这块肥肉的决心。
从此以后,倭寇便开始骚扰中国的海疆,一直持续到明朝。朱元璋登基后,经历了北伐蒙元的胜利,想彻底解决倭寇,便派了使者前去东瀛觐见,让日本对大明进贡。当时的明朝国土面积广,实力强盛,让东瀛小国进贡也算合理。不过,日本国早已野心膨胀,想一举拿下中华土地,如何能接受朱元璋的“命令”?他们的统治者当场杀了使者。
二、刘伯温的劝阻
东瀛杀了明朝使者的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当即大怒,立刻对此弹丸之国进行宣战。倭寇得到宣战消息,并不害怕,他们认为元朝军队在自己手下失败了两次,明朝海上作战自然也不及自己,便大胆地等着明朝军队进攻,还派了军队在海面等候,却不曾想,等了一段时间,明军竟然撤退了,朱元璋难道怕了他们?
胸怀韬略且深谋远虑的明太祖如何会怕一个弹丸小国?他只是深思而后动,便将此意透露给刘伯温,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此臣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诀窍,乃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臣,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经过考量以后,在心里有了主意,便把建议告诉皇帝,几句话便劝朱元璋打消了进攻的念头。
三、易守难攻,不好教化
刘伯温认为,日寇国土面积虽小,近百年来能顺利侵犯国土,且打败元军进攻,有一个很的的优势——易守难攻。从地理位置分析,东瀛四面环海,擅长水上作战,手段阴险,小动作不断,明朝若想进攻,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失败风险很大。
就算明军取得胜利,明朝领地面积颇大,民风淳朴,何必又同野蛮之人来往?毕竟征服一个国家,不仅仅是用武力占领土地,还要统治当地百姓,颁布相关政策。而刘伯温觉得,日民民风不通教化,当地狭民多,很难将其教化,不如直接放弃。就好像明朝已经有了满桌子的好菜,日本只是块小小的肥肉,味道难闻,不吃也罢,不必让自己闹肚子。
四、不足为敌
明太祖岂是池中物?他并不会被刘伯温几句话就打消自己的决定,直到刘伯温说出了最重要的一个理由,他才终于改变主意,此理由便是——日本不足为敌。
刘伯温仔细研究过日本国土,当地严重缺少铁等自然资源,物产贫瘠,食物匮乏,任其发展也不会强大到灭掉明朝的地步。这些侵扰海疆的倭寇,如同疥癣之疾,不管不问,他们也造作不到明朝根本之处。明军虽然兵力强盛,海上作战经验并不足,待他们好好休整,随着经济繁荣的明朝一起进步,强大的水军力量自然能震慑敌人,到那个时候再想消灭日本,也是小菜一碟。
此言甚是有理,朱元璋便记在心底,将倭寇置之不理。在他死后,还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之列,劝子孙万不能“倚国强,而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日本不可教化,也强大不到哪里去,不必为此劳民伤财。之后的皇帝也谨遵先帝遗嘱,并未对日本多花费心思,也断了同他们的贸易往来。
五、对如今的教导
如今过去了几百年,刘伯温所说的话是否得到应验?到了近代战争时期,由于国外科技发展,大清闭关锁国,当时我国不断被侵占羞辱,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日本军队更是立下狂言,要一举拿下中华土地,洋洋自得,他们的国土面积小,再发展也比不上中华土地上的力量,经过中华儿女不断反抗,不断进步,我们终究又恢复了强大的攻击性,日本自然也不值得一提,最后在世界二战中签下投降书。
尽管倭国不断制造给我们制造麻烦,更是在近代史中带给我们许多伤害,但刘伯温留下的深刻话语,还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教育意义。他说的没错,日本就算发展的再强大,也没有颠覆中华国土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无比疑惑,为何近代史中日本对我国带来如此多侵略的伤害?其实我国现代史所遭受的屈辱并不是因为日本,而是因为封建统治者不思进取,不愿意打开国门,也不愿意同世界一起进步,所以国力逐渐退化,比不上其他科技兴盛的国家。但我国百姓一旦觉醒,推翻封建统治,人民的力量再次团结强大。日本这种侵略国自然就被击败,退回自己的国家了。
时至今日,许多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硝烟。但在表面的和平之下,背地里的经济战争,商场贸易竞争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还应该吸取先辈的教导,不必过于担忧,正确地面对我们和日本经济竞争等问题,放开心态,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和自信,让我们的国家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