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等你几百年的桥
一座等你几百年的桥
文/多闻
初夏,走在宁海县茶院乡道士桥村铜岭岗古道,不禁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幽幽的栀子花香沁入心肺,五脏六腑仿佛被洗过一番,令人心旷神怡。耳边清脆的鸟鸣声,代替了城市吵闹的汽笛声。溪石镶嵌在山路中,被足后根磨得光滑圆润,像是来来往往过客留下的足迹和印记。
铜岭岗古道距宁海县茶院乡约4.7公里,距城关约16公里。从上庙村至铜岭岗南面山坡上,道路曲折崎岖,距离恰好是廿里。俚语有云“廿里铜岭岗,后生爬黄胖”。铜岭岗海拔210米,在山岗上有一座古峰火台等着四方游客。早在唐时,便有范姓先祖在道士桥村此生息了。据《铜岭范氏宗谱》载,范若容,唐咸通五年进士,曾仕于广东,后迁于此。
道士桥村在早年是重要的交通中枢,一头通向铜岭岗烽火台,一头通向通向城关。
千百年来,铜岭岗上的这条古驿道是象山石浦至宁海的必经之路。道士桥在必经之路的制高点上,是行人歇脚的理想之地,曾经有旅舍酒肆,颇有市面。象山出产的鱼干虾皮,长街出产的盐,都是一双双脚板踏着石子路,挑过这廿里铜岭岗,送到宁海、奉化、宁波、新昌、绍兴等地的千家万户手里。
铜岭岗下 ,无数涓涓溪流汇成汹涌的河流,如天险阻绝了古道,行人无法通过,造一座桥是唯一的选择。村民开山劈石,运来“ 铜板石”造桥,或许由于选址、设计、施工等原因,建造一次,就被山洪冲垮一次。村民们觉得此事有蹊跷,就请村里的道观里的姓郑道士主持做法事和造桥。老道士勘测了溪流、山洪走势,设计建造了一座石桥。石桥长约3丈,中间设两个石柱桥墩,由3块石板铺设当桥面,石板厚0.5米,宽1米。从此石拱桥经历几百年无数次的狂风暴雨和汹涌山洪的冲击,依然屹立于溪上,人们往来畅通无阻。老道士后来在道士桥村仙逝,村民们为了纪念老道士的功德。便给此石拱桥取名为道士桥,村子也随桥而改名为道士桥村。道士桥是用“ 铜板石”建造的,距今年代久远,是现存的宁海最早的一座石拱桥,但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
1984年,道士桥村民集资请专业桥梁施工队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石拱桥。桥身加长到约15米,加宽到约3米,单孔大拱石洞跨两岸,大拱石洞上左右又用石块垒成了小石拱门洞,以分担载重量和便于溢洪。新道士桥车辆畅通无阻,更加方便了人们的通行,只可惜古石桥被永久地覆盖在新桥下了。古石桥以永久地封存方式告别世人的眼光,与辉煌的历史一起谢幕。古石桥像母亲,新石桥像儿子,母亲以自已的血肉之躯铸成了新石桥基石,儿子以自己高大的身躯为母亲遮风挡雨,风雨同舟,共名字同命运。
道士桥已经等你几百年了,它要送你去登上铜岭岗石棚山顶,与烽火台有一次对话。山顶依然是绿色的茶园,中间有一座黑黝黝的碉堡状的东西矗立在北面高高的山头上,那是烟墩,或叫烽堠,这就是道士桥烽火台。道士桥烽火台位于铜岭岗,台呈正四梭,以岩石砌成,台基边长8.9米,高5米,顶边长8米,登台可远眺黄墩,俯瞰力洋诸港口,远帆近处白鹭飞。据记载,明时,倭寇时常入侵我东南沿海,戍军在有关山头上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座烽堠,每当倭寇来时,烽堠上燃薪,以"夜火昼烟"为号,四野里的百姓和驻军看见了,或转移,或作好抗击的准备。敌人还没有醒悟过来,便已陷进我抗敌军民的天罗地网之中。
从铜岭岗山顶下来,找一户人家喝杯茶。铜岭岗素有“红壤为被,石为床”之称,岗上,石多亦奇。山坡上随处可见断亘残壁的石洞门,参观保存完好的石头垒墙旧房子。窗上雕窗花、饰纹,石柱上雕兽刻字。
走到一家农家小院子。院中有一张迎接四方来客的桌子。乍眼一看,我以为是铜铸就,主人哈哈大笑,这是“铜板石”,我仔细观看石桌,一整块平坦的大石头做了桌面,光滑如玉,大石头,那台面上的饰有小圆孔,似铁器凿出一般,透出斑斑铜锈痕,竟然是玄武岩的真容,浑然天成的圆形斑点,星罗棋布,园状、点状、云状、杏仁状重重叠叠,黑色、黑褐色、灰色、灰绿色交相辉映。坐在石桌旁,不经意间,瞧见几米之外的百合花此时开得真盛,品茗着铜岭岗上采摘下来的绿茶,眼望现代化建筑的小楼在村中林立,平生难得一日闲,在宁海城关的郊外小山村,在道士桥村这样一个石奇、水清、树绿的地方住一个晚上,看晚霞、听风呤、任溪水漫过赤脚,路遇老黄牛,牵一牵牛绳,道士桥村边我等着你。
(注:俊歌为宣传宁海和帮助后辈,修改了此文,修改者因无法去现场,本文多处直接引用网络资料,参考和改写了西湖雨巜廿里铜岭岗,后生走黄胖》等部份内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王楚
多闻,本名王楚。愚者愿多闻。宁海县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