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文学•建文科技杯•散文】杨继超/新疆/烙印在丹江边的红色足迹

建文科技杯征文
——微刊总第1438期——

    

  【作家简介

  杨继超,新疆乌苏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伊犁州作协理事。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西部》文学、《绿风》诗刊、《新疆日报》等报刊。有诗文入选《汉诗三百首》《绽放的新疆》《中国百家诗选》《西部盛典》《诗坛-2019》《2020华语好诗榜》等,并多次获奖。
烙印在丹江边的红色足迹
  如果说秦岭奠定了商洛人豁达的格局,那么丹江则赋予了商洛人灵秀的气韵。这是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它的走向,总是与哺育在这条河边的人们的走向叠加契合;它的命运,最终和生活在这条河畔的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秦岭、丹江与商洛人共同构成了这片地域鲜活的历史。
  在商洛逗留的期间,我与商洛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卫民先生驾车同去商州区麻街镇齐塬村,参加镇里举办的一次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那天,我们沿着312国道西行,路边就是丹江上游,穿过麻街岭隧道,视野渐趋开阔,蓝天为幕,青山为岸,绿水相依,涧流碧透,鱼翔浅底,游凫嬉戏……每一条河流都是从一滴水、一眼泉、一条溪流汇聚到大江奔流。这条流经陕鄂豫3省的丹江,发源于秦岭,注于汉江,归于长江,流程近400公里。丹江两岸,曾经航运发达,舟楫塞港,沃野肥美,物产丰饶,秦岭山区的各种特产,都是经这条水路在丹江口和汉口集散。
  如今,这条蜿蜒悠长的河流,已不复昔日水势广阔、浪涛拍岸、帆樯林立、商贾往来的繁盛境况。只有在商州辽远的史册里,依然存留着丹江漕运曾经辉煌无限的记忆。
  丹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见证了两岸的兴衰,历史的衍进,世事的更迭。生长于丹江沿岸的子民,有幸福的向往,也有苦难的历程;有不屈的斗争,也有红色的记忆。这条大河灌溉了生机勃勃的田野,滋养了勤劳智慧的人民,也培育了中华民族许多杰出优秀的人物。
  1984年商洛地区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在这片赤色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在商州区麻街镇齐塬村南山根处,曾经就有一个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交通站,一群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在这里,用信念和生命烙下一个个红色的足迹。
  从麻街镇政府所在地,再向西行片刻,转过丹江上的一座桥,就到了齐塬村。村口处,有一个石碾,几个忙着针钱活的女人与抽着烟卷的老人闲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脸上洋溢着滋润、安逸的神情。
  走到山脚下一处平坝,有一座古朴而宁静的院落映入眼帘,这就是“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的旧址。这个院子占地200多平方米,四合院架构,拾阶而上,石板铺地、灰墙青瓦,窗棂如画、背山面河、蔚然耸立。这里处处记录着上世纪革命年代,“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的产生、活动情况,以及李世华、王治邦、赵文杰等革命前辈的奋斗岁月和革命历程。
  这一天上午,麻街镇党委、政府将在这里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我在周边随意走走,看到村里柿子树、核桃树、桃树、梨树,还有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木,大都不成林成片,似乎天然而生,或者随性而植,仿佛是当年地下交通站设立的岗哨,在山坡上、小道旁、村径边、屋门前,向远处瞭望。
  院门外,几棵粗壮的核桃树,那些开裂而富有质感的树皮显示着古老与苍远。树下摆放着整齐的桌椅,主题活动由镇党委书记冀红霞主持,当年麻街地下交通站负责人李世华的长子李效先,讲述了这个红色交通站发生的革命故事。
  “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始创于1945年1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关中地委指导建立的一处党的地下秘密组织,主要职责是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秘密接送、安置、护送我党、我军高级干部。交通站站长李世华,是商县麻街齐塬村人,早年曾在宝鸡凤翔县国民党绥靖司令部当兵,后在家乡建立自己的地方武装。
  1942年遭到驻商县的胡宗南第八师部围剿,李世华被迫一路辗转,于1943年5月到达陕北柳林镇,经关中地委主要领导人汪锋介绍安排,在陕北马栏中共党员龚德芳、薛兴军“德记店”帮忙,之后建立“德记店柳林分店”,李世华任分店经理,负责接待来往陕甘宁边区的同志。
  1944年2月在赴陕北学习期间,李世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关中地委安排返回家乡,与共产党员王治邦、赵文杰秘密潜回商洛,于1945年1月在李家中共同筹划秘密建立了“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1945年10月,中共关中地委派巩德芳、刘兆英、薛兴军等回商洛创建“陕南游击根据地”,就是由麻街地下交通站接应,完成护送任务的。
  当时环境下,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必须取得公开合法的身份。经党组织批准,李世华投奔驻扎在商洛的国民党新五军军长谢辅三麾下。1946年3月,他当上了陕西省第四区清剿指挥部参议、国民党商县保安三团三营营长,公开拥有武装,开始了“外白里红”式的革命生涯。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20余人。
  1946年6月内战爆发后,我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主力在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率领下,转战到陕南游击根据地。按照组织安排,李世华派人将身有伤病的郑位山、陈少敏从麻街岭接到齐塬一带,分别安置在自家后院和桐树沟另一名党员家里养护,数月后护送他们出山,安全返回延安。1947年6月间,麻街地下交通站先后接送党的干部100余名,从未出过差池。
  1948年11月,在党组织策划下,李世华率领370人在麻街宣布起义,到达陕南军区所在湖北省郧阳镇。后改编为商县支队,李世华任队长,1949年7月参加了解放商县的战斗。至此,“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圆满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李世华在商洛军分区工作,1954年6月转业到地方工作,直到1973年离休,1983年因病去世。
  李老在病逝前,多次叮咛妻子王碧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中央首长居住过的房子修好交给党组织保存,留作对后人的教育。”他的遗孀王碧兰为了落实这一遗愿,多次向商洛地委和商县领导反映此事,并就此写了书面专题报告,自愿交岀自己的所有宅基,将其建成红色教育基地。
  为此,陕西省财政厅专门下拨 了“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修复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房屋复修任务。令人遗憾的是,王碧兰老人还没来得及亲眼看到基地正式开馆,便于2016年3月1日匆匆离开世。
  虽然二位老人相继离世,但他们无私的奉献,给人们留下的“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遗址,将永远成为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的真实见证和写照。
  白发苍苍的李孝先先生饱含深情的讲述,让我真切感受当年的李先念、王震、汪峰、郑位三、陈少敏等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转战商山洛水之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壮怀激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汲取力量。活动中,我和麻街镇的全体党员们,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已经复修完工的纪念馆,并向李世华伉俪的墓地敬献了鲜花。
  回程之时,丹江相伴,一路随行。有河流就有村庄,就有人群的聚集,就有宽广的舞台,就有历史的推衍。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商洛人既兼容了秦之阳刚,又并蓄了楚之柔美,既有北人之质朴刚毅,又不乏南人之机敏灵秀。
  在秦岭的河流山溪与巉岩陡坡之间,在绿树成荫、翠竹成林、花枝盛开之中,掩映着一个个散落珍珠般的山村,每一段绵延的村径,每一条逼仄的小巷,每一处幽静的民居,甚至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一块砥砺光滑的石板,都能寻觅到人间袅袅的烟火,都能追踪到红色历史的遗痕。
  黄土高原,三秦大地,巍巍秦岭上,滔滔黄河畔。一行行红色足迹的烙印,一把把燃烧不灭的火炬,它们将永久钤印在光辉的史册,永远铭刻人们的心里。这些延续百年的红色基因,如山岳之坚守,磐石之稳固,如大江之流长,如松柏之常青,必将会初心永存,代代传承。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承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曾训骐三月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顾 问:

  张晓风、黄代培、林 彬、何 武
  黄有全、张用生、郭宪伟、何永康
名誉总编:张人士、梁 爽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张永康、李顺治、周晓霞、华 尔
总编助理:
  杨爱民、吴贤碧、齐眉儿、吴雪莉
执行主编:
  胥树东、梁冬梅、张联芹、李朝艳
编 委:
王晓蓉、贾秀全、况永夫、曾宪敏
李 博、褚福海、董庆月、陈慧琼
周小平、吴 玲、张诗彬、杨岁燕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资中县郁树船香教育集团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