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心惊肉跳”的生活,4次手术失败,第5次手术发现了真正问题……

现在,老陈摸着心口,珍惜地感受着终于正常的心跳。他开玩笑说,这几年心跳太快了,但不是毛头小伙遇到爱,是心脏“活力过剩”要出问题了。

手术接连失败,在家躺着不敢动

5年前,老陈开始了“心惊肉跳”的生活。反复的胸闷和心慌一阵阵袭来,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老陈四处求医问药,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两年先后为他做了4次导管消融手术,可病情并未好转。

一面是4次失败的手术,一面却是越来越严重的病情:这颗心脏越来越“活力过剩”,阵发性的心慌变为了持续性的心慌,心跳达到了惊人的160次/分钟。

即使只是走楼梯,对老陈都成了一种挑战。每一级楼梯都似乎是“天堑”,每迈出一步老陈的心跳就更快一分。想上三楼,到第二层时心都已经跳到了嗓子眼。

当地的医院束手无策,失望的他只能老老实实在家躺着,一动都不敢动。这对才50岁出头的老陈过于残酷了,他在当地医生的鼓励下,来到上海瑞金医院,希望能找出病因,赶走“心病”。

此前诊断是否不准确,回到原点找问题

心内科的吴立群主任和张凝副主任医师接诊了老陈。面对这样一位反复心慌胸闷5年,近两年于外院先后接受4次导管消融治疗却均未成功的患者,张凝出于职业敏感,对原来的诊断产生了怀疑。

结合老陈此前反复多次失败的消融手术过程,医生对老陈过往的所有心电图进行了细致分析,在发现心动过速心电图上的细微不同后,提出了之前诊断不准确的可能。

考虑到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一切答案只有通过下一次手术,才能水落石出。张凝医生也准备好了下一次手术的方案,为各种情况都做了准备。

4次手术不成功的原因找到了

患者被推上了手术台。手术中通过一系列电生理检查,医生证实:患者的心动过速是起源于高位间隔的室性心动过速,属于发生率小于1%的罕见类型并不是“室上速”,少了一个“上”字,治疗方法就不同了。

这一部位的室速和室上速无论在心电图还是术中电生理检查过程中都存在诸多相似,极易混淆,手术团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使得最终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得以准确建立。

问题水落石出,4次手术不成功的原因找到了!

手术团队立刻进行了仔细标测,明确患者病灶位于心脏重要传导束希氏束的主干附近,但消融治疗存在很大风险。传导束如果在手术中受到损伤,患者面对的将不只是“心跳太快”而是“无法正常心跳”的问题,到时候就可能需要起搏器植入治疗,这又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更多影响。

考虑到患者目前发作频繁,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凭借瑞金手术团队的经验技术,张凝决定进行消融治疗。

在心脏传导束主干附近消融,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稍有差池都可能出现意外。在医生高超的技术之下,手术终获成功,顽固的心动过速彻底终止,且没有产生任何传导束的损伤,避免了此后植入起搏器的需要!

患者是什么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接下来该怎么去做?一个个问题被抛出,又一个一个被解决,一环扣一环,直到最终手术顺利结束,整个团队才舒了一口气。

“手术一共3个多小时,我全程都是清醒的,比前4次的手术时间都长。一动不敢动,默念希望这次能成。”对这场手术,老陈如此回忆。

这次,他的心愿实现了。

手术两天后,老陈出院了,恢复得比预期还要好。“刚出院还感觉不出来是不是好了,一回家我就去干活,想运动一下做一个试验。结果试验成功,心不会再怦怦乱跳啦!现在在云贵高原上都没事,来瑞金医院,这条路走对了。”

张凝医生表示,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尤其推翻别人的诊断,需要过硬的技术,更要有对病人负责的责任心。他说,受到病人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医生能坚持精益求精的动力。

作者:李东 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图源:瑞金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