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二季:第九十三站,宁夏同心。
2017年6月17日,星期六。
离开吴忠黄河湿地公园,沿滨河大道继续南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又碰到一个公园:回族历史人物园。公园有停车场,一辆车都没看见,停好车,进去逛逛。
“回族历史人物园”紧邻“两馆一中心”和新月广场,总用地面积约为272亩,是吴忠市回族文化片区的补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展现我国回族历史上涌现出的古今英雄人物和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以休闲公园为载体,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独立雕塑、组景雕塑、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一处雕塑主题公园,缅怀先人,教化后人。
郑和:没想到是回族人,后面是郑和宝船。
穆青,回族人,焦裕禄的报告文学出自他的手。
远望中华黄河第一楼
沿滨河大道继续前行,快到青铜峡镇时,限高杆给我挡了回来,导航前往吴忠博物馆,路过一个正在建设的寺庙,好像是太子寺。
吴忠会展中心,既所谓的两馆一中心,还在施工建设中,不过会展中心已经投用,正在举办夏季服装、日用品展销会,进去逛逛,花3快钱,淘到一个磨刀石,再也不用担心有人说我的菜刀不快了。
逛完展销会,无事,看看天色尚早,还是决定前往青铜峡镇一游。
十几公里,很快就到了,几分钟就从这头穿到那头,转了一圈,没啥看的,驻车休息也不方便,决定还是返回吴忠。
路过峡口镇,进去逛逛,弄点晚餐。看见一家牛羊肉馆,进去咨询,后退羊肉,带骨头20一斤,应当不贵,可惜冰柜罢工,没法多买,少了人家不卖,走吧,不吃了。
返回吴忠,在北大寺停车,逛街,吴忠很小,昨天逛了大半圈基本差不多逛遍了,今天刚一挪步就来个故地重游。
市政府广场夜色
2017年6月18日,星期天。
早餐后,起车离开吴忠,导航前往红寺堡。不知道高德地图犯什么毛病了,明明有直接前往红寺堡的道路(是一级公路),距离50公里,导航费要绕一大圈,弄出150多公里。没有按导航走,直接看路标前往,结果就听导航一个劲的叫唤:请调头,导航关了,才算罢了。再开导航,结果导成这个样子,是普通道路,不是高速,不能随意调头的,谁要真按导航走的话,那可是天下第一傻了。
红寺堡,吴忠市辖区,因移民成立的城区。
红寺堡是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位于宁夏吴忠市烟筒山,大罗山和牛首山三山之间,东临盐池、西接中宁、南起同心、北连利通区、灵武,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宽约40千米,区域面积1790平方千米。已开发土地31.64万亩。
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以吴忠市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的行政区域为红寺堡区的行政区域,红寺堡区人民政府驻地为红寺堡镇。
1998年9月5日经自治区党委研究,于1999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主要搬迁同心、海原、原州、彭阳、西吉、隆德、泾源7县(区)生活在贫困带上的贫困户,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
宁夏移民博物馆,第一次知道,还有移民博物馆。
宁夏的移民来源
宁夏的发展史就是移民开发史,宁夏从古至今就是在不断的移民开发中。
中国十次最大的移民动向。
黄河河套地区走势图,“天下黄河,唯富宁夏”,“黄河九害,唯利河套”。名符其实,黄河至甘肃进入宁夏境内,流势变缓,使得宁夏平原(亦属河套地区) 土地可以自流灌溉,有利农作物生长,自古就是我国有名的粮食产地,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唐朝时,皇帝与大臣讨论移民宁夏的事宜。
西夏国区域,历史上银川为西夏国首都,现在银川只有西夏王陵这么个西夏国的痕迹,其它的西夏国的遗迹很少,基本都被蒙古人给消灭掉了。
宁夏的发展跟西夏国的经营有很大关系,不过西夏国让蒙古人给灭了,党固人现在应当分布在西南各地,据说泸沽湖的摩梭人和独龙族就是从青海、宁夏等地逃避战争,移民到云南等地,摩梭人四川按蒙古族,云南按纳西族统计。
元代蒙古人统治宁夏时,才有了宁夏的称谓。
红寺堡名字的由来,据说也是先有寺庙,后有地名。
清代开始,回民开始聚居宁夏,逐步形成回民占据宁夏的现状。
当代工业移民,各地支援宁夏,建设各类工业设施。
红寺堡区因扶贫移民而成立
西海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冉能富裕。
扶贫搬迁,成立了红寺堡区。
红寺堡区政府大楼
政府大楼对面的人民广场。
离开红寺堡区城区不远,就看见黄土高原的状况。
出红寺堡城区不远,就是满目荒凉,不见绿色。
吴忠与中卫交界的地方,实际是吴忠红寺堡的地盘,但是中卫的移动信号浸入了红寺堡。
道路两侧时不时的出现警示牌:如遇山洪,禁止通行。等于没说一样,谁遇到山洪,还敢往前上啊。
看看周边地貌,说是寸草不生,有点冤枉,但是基本看不见几处绿色,都是黄土土的,下点雨,没有吸纳的地方,所以极易形成山洪。
移民搬迁后,留下的民居痕迹。举目望去,稀稀拉拉的有几棵绿树。为数不多的绿色植物,长的还比较有气势的,应当是比较耐旱的植物。
进入宁夏同心县城。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为吴忠市所辖,北距银川市218公里、吴忠市160公里,南至固原市123公里。
清朝同治13年(1874),设立平远县。平远县于中华民国3年(1914)易名镇戎县。民国17年(1928)镇戎县又易名豫旺县。1936年6月27日,西征红军攻克豫旺县城下马关,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机构被摧毁。1936年10月20日至22日,中共陕甘宁省委在红军的大力协助下,在同心城清真大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县政府设在王家团庄。由于红军东撤,宁夏马鸿逵的破坏,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于1937年4月终止了革命活动。1938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恢复,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为俾符实际,改为同心县。
同心县县境内沟壑纵横,按照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三块区域。中部丘陵、沟壑、山地、沙漠等地貌类型占总面积的65.4%
商业中心
同心县城新城区,与老城区相隔有几公里,大部分政府机关都在新区建设办公大楼。
位于同心县城新区与老区之间的红军西征纪念公园。
193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今延安市子长县县城)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进行东征。当时许多将领包括彭德怀都认为,红军初到陕北,根基不稳,不宜东征。”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米世同说,“毛泽东分析当时形势并最终说服大家取得统一意见。在东征作战前考察黄河地形时,毛泽东还直抒胸臆,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表达了东征的豪情壮志。”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说,历史证明红军东征取得了“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红军以抗日先锋军之名出师东征深得民心,东征后红军成为“抗日救星”上了全国的报纸,阎锡山和蒋介石因与红军作战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东征前毛泽东就分析认为,东征山西,可以进一步向北转进绥远或东进河北,开赴抗日前线,争取对日直接作战,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同时东征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国民党东北军、第17路军作战,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其次,红军东征巩固和扩大了影响,筹集了经费。毛泽东认为,红军进攻山西,威胁阎锡山的老巢,可以把晋绥军调回山西,缓解陕北苏区的军事威胁。山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红军扩大兵员,解决给养以及筹款和征集作战物资。东征红军共消灭敌人7个团兵力,缴获大量武器,扩红8000多名,筹款30余万元,达到了陕北苏区在“发展中巩固”的目的。
同时红军东征山西时,在山西的20多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种子,激起了山西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为日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到华北主战场参加抗日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而当时的陕北根据地北临长城和长城外荒无人烟的沙漠;西面宁夏、甘肃边境地区,地瘠民贫、人口不多;南面的关中、渭北地区,物产丰富,人口密集,但靠近国民党军的西北大本营西安,有东北军和第17路军的8个多师驻守;只有东面的山西提供了红军的发展空间。山西军阀阎锡山号称有10万晋绥军,但缺乏同红军作战的经验,同时山西也是日本急谋之地,是红军对日作战的直接通道。
1936年2月18日至20日,红一方面军下达东征作战命令和补充指示。20日20时,红一方面军兵分两路东征作战,至5月2日,毛泽东、彭德怀根据新的形势下达西渡黄河的命令,历时70多天的东征遂告结束。
东征之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和西北地区国民党情况,中央又决定,红一、红十五军团和红81师等一万三千人进行西征,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策应红二、红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北上。
长征胜利之后,红军紧接着进行的东征和西征,建立了拥有200万人口、约13万平方公里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也发展到2万余人,并与国民党东北军、第17路军建立起日益广泛的统战关系,巩固与扩大了陕甘苏区,为胜利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根据地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