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57期活动纪要:《呼吸》及特德·姜科幻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11期
(总第57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
分享嘉宾:书友李相彤 编辑吴莹莹
时间:2020年6月20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浙江图书馆2057教室、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陈娣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浙江民生资讯广播提供媒体支持、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我们的活动在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下午定期举行,分享讨论有趣的好书。为了方便更多的书友参与,我们的活动采取线下分享和线上钉钉群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今天是文澜读书岛在新冠疫情之后第一次回到浙江图书馆举办分享活动。今天的活动在浙江图书馆专门为文澜读书岛开辟的2057教室举办。今后这里就是文澜读书岛的新家,我们的活动主要就在这里举行。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天我们只邀请了部分中奖的书友参加现场的分享活动,大部分书友都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收看视频直播。今天的活动照例采取多群联播方式,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和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钉钉群同步播出,欢迎大家的参与!
今天的活动由浙江图书馆、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分享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科幻小说集《呼吸》。分享嘉宾是文澜读书岛书友李相彤和译林出版社编辑吴莹莹。在他们的分享和现场书友的发言之后,我们会留下5个发言和提问的机会给线上的书友。我会按照提出连麦申请的先后安排发言提问。译林出版社准备了5册特德·姜的另一部科幻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赠送成功发言提问的书友。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有请书友李相彤为我们做分享。掌声欢迎!
李相彤:大家好,我是读书岛书友李相彤,今天在这里分享特德·姜的这本《呼吸》。
一、科幻小说的不同类型
说到科幻小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未来科技、时空穿梭或者星际大战,其实也并非总是这样。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大约有这样三种类型 :一是描述当前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高科技设备、外星生命等等;二是描写现实中到不了的地方,比如去到地心、外太空、过去或未来;三是探讨世界为什么是世界?我为什么是我?这个话题最是抽象,近乎于哲学了,算是科幻或者说文学走到比较深的层次要面对的话题。而特德·姜的小说,就是在这个话题上面,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多的发挥。
他的小说,客观来讲,整体上是比较难读的。毕竟很多人看小说,最主要就是看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刚好他在这两个方面都没什么突出的优势,既没有什么特别炫目的高科技,也没有特别惊险、悬疑的情节设计。有一些篇目读起来就像是实验报告一样,平平无奇。
他的小说,最有特色的点在于出人意外的故事背景设计,或者说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而这些东西,不作更深入的思考,仅仅看故事,就比较难产生认同感了。在《呼吸》一书中,一共9篇小说,大约只有《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和《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在情节、人物方面稍微丰富一些,可能很多人只读得下去这两篇,不过就算只是这两篇,值得人思考的内容也不少。从写法来说,比较特别的是《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和《大寂静》这两篇,一个是为博物馆展品配的文,一个是为摄影作品配的文。
二、《呼吸》的主要篇目类型
在我看来,《呼吸》的9篇小说,大约探讨了三个比较核心的话题,当然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很多时候会相互关联和交叉。
第一个话题是时空之谜。时空,也就是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最显然的两个元素,很早就已经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当然,我们古人不叫“时空”,而叫“宇宙”。汉朝人已经总结了“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后来王羲之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唐朝王勃又有“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我们都很熟悉。到近现代,时空概念也是物理学、哲学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比如相对论就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空间来单独讨论时间。
这里面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时空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平常的感觉那样,时间从过去到未来,均匀地不可阻挡地流逝?恐怕并不真的是这样。就像地球的运动,如果不做深入的观察、思考和计算,有几个人能断定是我们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在绕我们转呢?比如爱因斯坦说过,“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
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时间是幻觉,那么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从决定论的观点来说,一切事物的发生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只要充分了解初始状态的信息,就可以算出在未来任何时刻会发生什么,所谓概率只是因为无知。爱因斯坦也是决定论这派的。于是,人类自以为的自由意志也是个假象了,我明天会不会扔骰子,会扔出来多少点,早就已经确定了。当然,量子力学出现后,也有大批科学家相信宇宙就是随机的。
再进一步的问题就是,知道了过去和未来的本质之后,该怎么面对人生?比如你已经知道了努力也不会有回报,或者不努力也能过得很好,生活要怎么过?《前路迢迢》里面很多人就疯掉了,《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提出的观点是,“过去和未来无法改变,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关于决定论这块,张天蓉的《蝴蝶效应之谜》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
第二个大的话题,是智慧生命。从古典的观念来说,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二元构成,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物质这个层面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而且从物质构成来说,构成人的物质和构成别的生命、非生命的物质也没有根本的区别。灵魂或者说意识,就比较复杂了,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思维、记忆、语言等等,不一定有物理实体的表现,但却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关键标志。所以科幻小说首先要问的问题就是,智慧生命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发展的?研究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希望能制造出像人一样的生命体,现在的阿尔法狗或者别的一些机器人,虽然在特殊场景很厉害,但还远远算不上是生命体;另一方面是可以加深对人本身的了解。扩展开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这样的物种,出现在这样一个星球上,是某种有意的设定,还是只是随机事件的产物?于是又可以回归到“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上面。按《呼吸》这个短篇的设定,生命的存在就是加速宇宙消亡的过程。这有点像物理学家说的“生命仅仅是分解与消耗食物低熵的过程”。随着熵增长到极致,宇宙就回归寂静了。即使是这样,在特德·姜的小说里,生命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我们只需要去欣赏它了解它,而不是为了某个终极的目标而活,为了某个造物主而活。这有一点接近老庄思想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另外一篇没收入本书的《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也有这种表达。
第三个大的话题,是科技与文明的关系。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科技进步了,我们已经能做到太多前人想都没想过的事情。我们造出的设备,速度、力量、精细度、计算能力都已经超出了人可以达到的水平,而且也必然导致很多传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消亡。这种进步一直是在犹豫、抗拒中发生的。很多人担心,科技进步会不会超出人类的控制,反过来奴役人类,或者人类会不会在这种太快的变化中丢失自我,变得不再是人类,或者太快的进步会加速世界的毁灭?这些担忧当然不无道理。书中有好几篇都讲到了人身上有一些非常可贵的特质,是人造生命所难以达到的,比如关爱。在《双面真相》里,描述了接受与抗拒之间的矛盾,最后发觉,科技的应用是很难阻止的,跟没收入本书的《赏心悦目》表达的东西很相似。
从这些小说还可以发现,特德·姜在这个话题上的态度,跟凯文·凯利很相似(这个人前些年在中国互联网界很受追捧)。一方面认为人造生命与天然生命混居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一方面也认为科技有它自己的进化路线,不是想阻止就能阻止的。这方面可以参考他的《科技想要什么》和《失控》。其实,人与科技的关系,就像是古人所说的,一方面追求“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方面又要追求“物物而不物于物”,中间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然后来看一看,这本书讲到过的一些关键词。科幻是一个跨学科的事情,这里可能涉及到物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方面的很多专门说法,如果一点都不了解,读起来也会少很多共鸣。这里有一些统计学方面的内容,可以稍微说一下,因为我是学统计学专业的。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研究“可能性”的学科。像这个“统计学意义”,我就不止一次在特德·姜的小说里看到。它讲的其实是下结论的信心有多大。有一个同义词是“显著”。比如我想知道一种肥料有没有效果,就种了两棵枣树,一棵施肥,一棵不施肥。发现施肥的长得更好,能下结论说它的效果很好吗?我可能需要在同等条件下种200棵树,100棵施肥,100棵不施肥,要是发现施肥的普遍长得更好,那才有统计学意义。这里的“普遍”这个词,说法不够严谨,实际上是有一些数学计算的。
三、几个延伸讨论的话题
第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是关于科幻与神话、科学与传统。看多了科幻小说,你会发现,它们和神话其实区别也没多大,都是描述现实生活中不能存在的事物。美国的漫威,就把北欧地区的神话,维京人的那些传说,用科幻电影的方式拍出来,还挺招人喜欢。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我们的神话传说,如果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科幻。那些神奇的金箍棒、宝莲灯,就是特别高级的人工智能,做一下技术门类的区分,可能就是智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远程控制的结合体。要说差别,可能古人是以崇敬的心情来讲述神话,而现代人更多是以求索的态度来讲科幻故事。
另一方面,科学和传统有没有相通的点呢?我觉得也是有的,比如这本书里的《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和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没有相通处?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起源,探索时间的真相,跟庄子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能不能相通?其实现在的科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已经越来越接近于玄学了。霍金、爱因斯坦这些人先去想,实证研究滞后几年几十年都很正常。在常人看来,跟“神游太虚”是差不多的。
下一个要说的就是科学和宗教的问题。在特德·姜的小说里面,有几篇是有宗教背景的,比如《脐》《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这两篇都讨论人生的意义,也都对宗教的世界观进行了一些反思。其实在我看来,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试图去理解、解释这个世界而做的想象和发挥。或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用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的近似处理。前面说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种模型。两千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说“万物皆数”,也是一种模型。西方宗教说神创造了世界,也是一种模型。模型好不好,不在于它有多符合真实情况,因为真实情况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只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有个英国的统计学家说过,“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所以各种模型都有人会相信,谁也不能说自己是绝对的真理。当然,它们也有区别,那就是宗教一般是先相信再去理解,科学是在“建立假设——推翻假设”的不断循环中前进。所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当前拥有的技术和数据条件下,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如果说现在大家都相信的天文学、物理学,有一天也会被颠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有一个说法叫“科学教”,就是某些人过于相信、无条件相信科学结论,不面对变化,这也是一种迷信,搞得跟宗教一样了。而真正发展比较健康的宗教,反而是不执着于教条主义,能根据地区、时代灵活解读经典的。有个小说《时间之墟》,里面有个“时间教”,就有点这个意思。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我这里说的主观现实,不是《盗梦空间》或者“我思故我在”或者别的更加唯心主义的东西,是说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可能就跟客观世界是有区别的。比如这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酒喝到微醺,看天也在水里,看水也在天上,还有星星组成的银河。但是客观现实呢,只是我们体内的大量微观粒子在运动,化学反应在发生,宇宙也是荒凉而空寂,星星的距离遥不可及。是的,主观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看不见微观世界,也看不见遥远的星系,感受不到电场磁场,记忆能力也不是那么精确,我们以为世界的样子,只是真实世界的一种近似。但是,这些特质,或许也正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特质。在《双面真相》中,隐约可以感受到这种反思,故事里面的非洲部落,可以很明确地区分“准确”和“正确”,敢于直视“我们以为的”和“真实发生的”是可以不同的。
四、一些可以参考的书
虽然不同的作家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从思考的方向来说,还是有一些比较相似的作品的,可以对照来看。比如讨论决定论,假如未来可以计算出来,有《镜子》《混沌蝴蝶》;讨论智慧生命话题的,有《吞食者》《白垩纪往事》;讨论科技与文明关系的,有《诗云》《朝闻道》《赡养上帝》。这些全是刘慈欣的小说,因为我比较熟悉一些。很多人只知道他的《三体》系列,其实他的很多短篇都非常精彩,是打造《三体》的基石。这里的《吞食者》讲了一个超越物种的“薪尽火传”的故事,《诗云》讨论了中文诗词与未来科技之间的关系,都是我很喜欢的。
最后,可以推荐两本科普的小书,一本是物理学家写的《时间的秩序》,一本是心理学家写的《意识的限度》,都是对时间、意识方面的科普。稍微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思考方向,会更容易理解到《呼吸》里面的一些世界观设定。谢谢大家,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
劳月:现在有请译林出版社编辑,《呼吸》和《你一生的故事》的责任编辑吴莹莹连线发言,分享她编辑这两部特德·姜科幻小说集的感受。
吴莹莹:大家好!我是译林出版社编辑吴莹莹,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活动,跟大家聊一聊我特别喜爱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
特德·姜,俗称“姜神”,美国华裔科幻奇才,当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1967年出生于纽约杰裴逊港,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参加过“科幻黄埔”号角写作班,现为自由程序师。“姜神”的由来是因他获奖无数,四获星云奖,四获雨果奖,三获轨迹奖,三获日本科幻大奖,还有英国科幻协会奖、斯特金奖和坎贝尔奖。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他只出版17个短篇或中篇小说,却“把科幻写成诗”,作品的科学性、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备。2003年,“姜神”还拒绝了一次雨果提名奖,因为被提名的作品他本人都不满意。
大家看到的这两本书,《呼吸》和《你一生的故事》收入了他的全部作品。他比较少去写宏大的东西,反而喜欢写很小的很抽象的,从一个很小的点展开去写,每一篇小说都体现了人文的关怀。
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你一生的故事》。虽然他理工科出生写科幻,但故事内容都通过精心设计。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从学习他们的语言开始。对于还未出生的女儿,却一直看见她的未来。看完这篇小说,让我震撼的是,这位母亲已经知道女儿早亡的结局,但依然热情地迎接女儿的降临。这个故事的内核本质告诉我们,过程很重要。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同时也感知所有事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会了他们的语言,是否就能预知未来?如果这个未来是悲观的,我们要怎么办?
《你一生的故事》《巴比伦塔》《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赏心悦目》这几篇小说都发表在当时比较著名的地理杂志上,每一篇都是自己独特的视角。他的科幻小说都是不能改变空间或过去的,但不能改变的结局又怎样呢?他得出结论是,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还是能够更深刻地去认识发生的事情。《呼吸》写的是机器人,他每天都需要更换自己的机器肺。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异样,于是就开始了自我解剖,自己解决,想知道自己身体各部分是怎样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居然发现了宇宙是有寿命的,那我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很多读者都称他的小说是“科幻的鸡汤”,给你一个科幻的外壳,内容不管是悲观的还是正面的,总会给你一些安慰。这就是特德·姜小说的特点。
科幻本质上是一种后工业革命时代的叙事。一些文学评论家总结说,那些传统的善恶之争的故事总是遵循这样的模式:世界很美好,邪恶入侵,英雄们奋战,最终击败邪恶,于是世界又重新变得美好。如那些评论家所说,本质上这是一种保守的叙事,因为它总是倾向于让世界维持现状。这也是犯罪小说的常见模式——秩序首先被破坏,但最终恢复。科幻小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叙事:一开始是我们熟知的世界,接着新发明或者新技术带来了变化和混乱。在故事结尾,世界被永久地改变了,永远不会回到本来的样子。因此,这种故事模式是积极的。它暗含的信息并不是我们应该维持现状,而是改变不可避免。新发明或者新技术的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可避免,我们必须去面对。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劳月:今天本来还有一位书友邓颖琳来分享她阅读《呼吸》的体会,因为她所在的公司今天搞团建活动,来不了现场,所以提前录制了一段视频分享给大家。下面播放她的分享视频。
邓颖琳:大家好,我是邓颖琳。本来今天是要和大家一起听李相彤关于《呼吸》这本书的分享的,但是今天有事不能到现场。非常感谢劳月老师的邀请,让我能用视频这样的方式和大家见面,来分享对特德·姜《呼吸》的一些阅读体验。
最开始接触特德·姜的作品是看了电影《降临》,然后找到了改编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接着读到他的《呼吸》。特德·姜的作品获奖很多,这两本书基本上都涵盖到了,建议大家读一读。
我个人比较喜欢《呼吸》和《你一生的故事》。我们对于科幻作品分享的比较少。我觉得,科幻作品和仙侠剧、武侠剧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它是基于现在已有的一些科学理论去构建另一种时空,可能会更偏现代一点。
科学不过就是对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世界去做些理论上的解释,去感知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去判断和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科幻作品经常会有的一些设定。科学、宗教和哲学,本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你会发现,科学问题讨论到最后,经常会变成一些神神叨叨的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你会发现很多顶尖的科学家,也是非常虔诚的信徒。他们的本质都是去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然后再做出一些解释,只不过使用的语言和解释的方式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流派。
特德·姜的作品经常也会有这种味道。虽然它是科幻作品,但是有非常多关于宗教故事的设定,比如在伊斯兰教的故事背景下,讨论时空循环以及宿命论的东西,或者借助基督教的故事去讨论因果论以及现代的道德伦理,也有向上帝祈祷来讨论人类以及地球起源的问题。
读他的作品,既有友好又有不太友好的阅读体验。友好是因为每一篇故事都特别像寓言,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让你阅读的感受比较轻松,读下来负担不会太重。你既可以感悟出非常多的微言大义,也可以把它只当做一个故事来读。所以说整体的阅读感受是比较轻松的。不友好,是因为这些故事会建立在一些非常基础的科学理念之上,它会影响你对故事理解的深度。比如说《呼吸》,就涉及到熵的概念,涉及到秩序与能量的基础物理知识。如果你懂这些概念,你可能感悟会更深。如果你不懂,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可能你就无法达到作者想要让你去体验到的一种状态。
还有,作者的写作手法有时候会特别含蓄,让你觉得根本没有办法去读懂它,特别是你不具备一些物理或者科学知识的时候。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有些故事也确实没办法一次性读懂,也要反反复复去读,并且去查阅一些资料,才能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但是不要紧,推荐我自己的一个阅读小技巧,在读每篇作品之前,先读一下它后面的后记部分。后记是作者对于自己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以及写作的起源,和涉及到的一些概念作出的解释。他特别像是一个魔术师给自己魔术做的揭秘。如果你看不懂文章,或者是想要理解得更深刻的话,就推荐你先看一下后记。
最后向大家推荐两部电影和电视剧,一个是美国电影《降临》,一个是英剧《黑镜》。为什么推荐这两个?《降临》保留了作者那种淡然的写作风格,但是又增加了非常多的戏剧性,所以观感体验是比较好的,能够帮助你去更好地理解他写作的内涵。英剧《黑镜》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也都是科幻作品。它的每一个故事非常精炼,有很多反转,看起来特别爽。看完之后会有一些细思极恐的结论,会真正去思考科学未来的发展,会想到基因改造可能会影响人类的未来。
欢迎各位能入科幻片的坑,也非常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喜欢科幻作品,有机会一起讨论。我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劳月:接下来是互动讨论时间。首先欢迎现场的书友发言。
书友白条鱼:非常感谢有机会参加读书岛活动。读书岛总算有了新家,我很高兴。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没文化,实在读不懂。我是抱着科幻小说去看的,没想到这儿有医学、化学、物理学、统计学等各种知识,一下就被打懵了。能读懂的就是第一篇《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这篇文章让我读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一种宿命感。大部分的穿越小说都是改变命运,这篇里是你无法改变命运。即使你老了后悔自己的人生,穿越回去也无法改变。这让我怀疑“人定胜天”这个词。自然的一切有自己的轨迹和规律。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书友沉言静思:虽然《呼吸》还没来得及看完,但看了前面几个故事就感觉非常吸引人。除了科幻的脑洞大开之外,这些故事还能引发很多思考。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吸引我的,是穿越时空去看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改变什么,这样大家还想去穿越吗?这让我想起一位易经老师说过,易经真的可以算命,预测未来,但你信命吗?愿意算吗?未来一旦固定了,是否就丧失了对其期待的好奇和感受?而我更希望在未知之下去好好经历。
小说中讲了不少高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让我想到所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据说苹果公司乔布斯深知高科技带来的危害,所以从来不让其儿女使用苹果手机。今天分享嘉宾说到神话和科幻的关系时,让我想到《西游记》里的悟净、悟能、悟空,从取名就可以感受到古时的小说已经涉足到虚幻或超现实的世界,从肉眼看到的境界悟净,到感受能量场境界的悟能,到无法客观感知的最高境界悟空。那些超现实、超能力的描写不正和科幻异曲同工吗?
书友郑炜炜:特德·姜的每篇小说都不长,但精巧绝伦。每个词汇,每个转折,每个细节,每位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节奏,再恰好的结束,这一切都被完美地精心设计。
可以把他创作的每个故事当成是独立运作自成一体的。当你阅读故事标题开始,就注定逃离不掉了。随着故事的推进,刚开始是注意力被吞噬,接着是感官与主人公同步,当读到那个出乎意料而又没那么意外的结局时,心在砰砰地跳,它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当你想再次阅读,而且下定决心要客观清醒读完,上述过程会再次重演。你的注意力感官会被书中精巧绝伦的安排再次攻陷。奇妙的是,击中的力度不是减弱而是增强,被触动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震撼。所以有人说,特德·姜的书是科幻鸡汤,给人带来安慰与温暖。那我心甘情愿被俘虏。
书友陈娣:《呼吸》里最有意思的还是《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小说的主人阿巴斯因心结选择倒回20年,想见到临死前的妻子。在穿越的过程中,他计算好路程及时间,不顾沙尘暴独自穿越沙漠,差点丢了性命,也没能见到妻子。面对倒塌清真寺压死妻子的地方,面对共同生活过的老宅,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这时却得到妻子临死前的口信:“我一生很短暂,但却十分幸福,这全是因为有你”。他终于知道,妻子没有怪罪他,还是爱他的,所以他的心灵得到了救赎。虽然无力改变结局,但妻子是理解他的,所以心结顿开。
刚刚听到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同样也期待这部穿越小说能被拍成一部唯美动人的电影。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了心结,似乎会伴随一辈子而找不到出口,只能靠自我消化。正如作者所说:“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
书友景海敏:当一切被忘却,我们该怎样存在?该怎样让自己安身立命?这其实是个很沉重的话题,需要每个人去思索。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很有深意。呼吸,强调的是一种运动状态,就像道家双鱼图一样,阴阳转化,生生不息。或许我们应做的是去尊重生命体的这种动态性,去感受,去倾听,去思索。在这种动态的建构中,去拓展让自己能安生立命的意义的边界,让生命对抗死亡,对抗忘却,进而将忧伤转化为能量。
书友夏荷:感谢文澜读书岛提供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呼吸》是一本科幻小说,综合了太多的科学知识,阅读的时候思维是跳跃的,生涩的。今天通过相彤老师的分享,对作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体悟。前面几位书友分享了阅读感言,很赞同他们的观点。我就不重复了。
因为热爱朗诵,今天借此机会,我朗读一小段本书的章节,和书友们分享。
劳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一次读书岛活动安排在7月4日下午14:00在西湖景区孤山南麓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文澜书院进行,邀请著名作家王旭烽分享她的作品《西湖十景》。因为场地限制和疫情防控原因,现场只能安排10位书友。文澜读书岛微信公众号已经组织抽奖活动,中奖的10位书友,不仅可以获赠精美的《西湖十景》一册,还能参加现场活动,在观赏西湖全景最佳处亲耳聆听王旭烽老师分享《西湖十景》的故事。抽奖活动将在6月22日晚上18:00自动开奖,欢迎书友抓紧报名。
下次活动同样会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未能中奖参加现场活动的书友请准时登录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观看和参与视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