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之前 家属必须了解的四大理论依据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也是大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较为困难,患者需终生服药控制病情。有些家属认为既然服药治疗,那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患者就会走向康复。实则不然,部分患者病史越久,药物治疗效果就越差,甚至一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衰退,最终沦为不可逆的“精神残疾”。
在门诊这么多年,我见过许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家属恐惧无奈的眼神,也见过他们不知所措的样子,更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痛苦。其实,精神分裂症并非不治之症,即使药物疗效不佳,患者也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可有效去除患者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敏感性,降低服药剂量,让患者及家属看到“临床治愈”的希望。但在家属选择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之前,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支持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精神病人药物治疗越治越差?
1、疾病本身的特点
首先,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加重的脑功能性疾病,精神症状的持续存在所引起的持续精神兴奋,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而药物治疗往往难以阻挡最后呈慢性衰退状态发展。其次,服药治疗是药效与身体内层层转化后与相关的受体结合,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受体对药物出现耐受,表现为生理抗药性增强,部分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反应,表现为即使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精神病人在发病的3-5年内,其药物治疗效果一般较好;3-5年后则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很多药物失去治疗效果。
2、治疗上常出现的误区
对于早期的、症状较轻的患者或是药物能控制病情的患者,继续采用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尽管在精神科就诊时,医生会不断告知患者及家属要遵循足量、足疗程(即服药量要充足、服药的时间要足够长)的基本原则,但大多数患者因各种原因皆有不合理服药的情况,如服药量不足、过早减量或服药时间不够长,过早停药致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如何摆脱药物治疗困境?
医学专家发现人脑中大脑边缘系统相关的神经核团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症状。通过手术刺激或调控边缘系统神经核团的微小结构,调节其神经递质代谢,从而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后的病人一方面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可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另一方面人的本性与情感回归正常,并且自知力恢复,自愿接受后续治疗。从此精神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开始应用于临床。
支持精神外科手术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环路理论
人脑边缘系统,一般是指Pazez环路,即情感环路。这是脑内与情绪、情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结构。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射频调控或者DBS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关的神经核团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间的联系,可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
2、神经递质理论
神经递质代谢失衡是引起精神活动异常的原因之一。人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释放多种神经递质;以边缘系统上的神经核团为靶点,微创手术调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变化,可以去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从而控制其精神症状。
3、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证据
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具有不同的神经功能,这是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解剖和电生理基础。神经核团分泌的神经递质出现代谢异常,就会导致病人出现相应精神症状。例如:杏仁核—调控情绪、冲动;扣带回—调控主管感觉与各种幻觉;内囊前肢—调控思维;中央隔区—调控冲动、攻击行为;伏隔核—调控各种妄想、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尾核下束—调控抑郁、自伤、自残、自杀;眶束、额束—调控焦虑、恐惧等。
4、精神外科学的有关专著对精神外科的描述
《精神病学》,陆林主编;《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傅先明、牛朝诗主编;《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学》,汪业汉,吴承远主编;《精神外科学》,陆林主编。以上专著的章节均详细论述了精神外科手术。
在上述诸多理论支持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引导下,精神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方向已朝着精准、微创方向发展。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所运用的数字化神经调控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高尖端技术,它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进行颅脑手术神经核团的精准定位,手术理论误差不超过0.1mm,同时具有定位精度高、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好等优势,真正体现了脑部微创手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