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字的几个事实(二)

5 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

以前说过我们的中文字形会随着历史进步和朝代更替而变化,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

朝代

官方字体

民间字体

商朝

甲骨文

西周

金文

战国

战国文字或者六国文字

秦朝

小篆

隶书

汉朝

隶书

八分

魏晋

魏碑,真书

手札,行书

唐朝

楷书

行书,草书

这个表有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第一,就是列出了官方字体和民间字体。在汉朝以前,印刷术(造纸术也还没有)和教育还没有普及,所以,主要是官方在做文化教育方面的事情。自然就存在官方用书。但是,自从孔子提倡民间教育后,平民也接触了经典,也有了学习的需要,因为民间写字信手拈来,追求实用和写字速度,而不在乎规范和样式,于是就慢慢产生了所谓的民间字体。所以秦朝以前没有列出民间用书,如果有新出土的地下文物可能会改写历史。

第二,从宋朝开始,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印刷技术更加普及,出版更加方便,文化传播更加快捷,普通人就更容易接触书籍与经典。所以,从宋朝开始到后来的元明清,官方公文所用的主要字体都是楷书,民间用的大都是行楷书或者楷书。以至于随着科举的发展与成熟,从清朝产生了所谓的馆阁体,馆阁体就是为了科举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字体,更接近楷书,但是相比于唐朝的楷书,缺乏了个性,所以流传至今的楷书四大家,都是明清以前的,反而之后没有产生著名的楷书大家。

第三,大致的文字字体演变顺序就是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和战国文字(六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而行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产生和书法的流行密不可分,主要流通在书法爱好者之间。另外,楷书是后来的叫法,最开始的时候叫做真书,真书是在八分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体千字文

大家平时说的四种书体:真草隶篆,主要是因为唐朝和尚智永写的四体千字文而说的,这里的真就指的是楷书,其他三种书体容易理解。后来元朝的赵孟頫又写了一个六体千字文,就是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还有一个五体说,就指的是篆书(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之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朝代出现不同书体,主要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力条件所决定的。比如,最开始的甲骨文,当时的书写媒介就是竹简,龟甲和兽骨,而且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文字和书写技术,所以那时候的文字主要是契刻文字,当时也有毛笔书写,西周时期,根据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同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主要是青铜器,所以,当时的文字就叫做金文,战国时期的文字就叫做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之所以产生楷书,是因为造纸术的普及,书写更加方便,日常生活应用更多,所以,写字速度就需要更快,于是先产生了隶书,然后就是行书,然后就是楷书。

后天八卦图

6 最早的中国文字什么样?

最早的中国文字,如果指的是字符的话,可以顺着中国的仰韶文化遗址去找找,根据出土文物研究,距今大概6000-80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陶器上已经有了刻符,虽然还不成系统,但是很重要,因为是文字的雏形,形成时期。如果说的是最系统的文字,那就要说是甲骨文了。不过,在甲骨文和陶器刻符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符号就是八卦符号。据推断,八卦的产生比甲骨文产生的时间更早。有意思的一点,研究甲骨文的人很少去研究八卦,研究八卦的人又很少去研究古文字,因为他们大多跟着卦辞,爻辞甚至算卦走了。而记录八卦是古文字刻符的只有说文解字序言中有所提及,但是真正研究八卦和古文字关系的或者有重要结论的还没见过(南怀瑾说过八卦和古文字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他对古文字又缺乏研究)。

7 孔子没有见过甲骨文

中国文字中,最早的且最成系统的是甲骨文,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随着殷商的没落,甲骨文也随之而没落,具体说是被埋在了地下。这一埋就是3000年左右的时间。一直到1899年,才被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所发现。那么在殷商没落到清末的1899年之间,有人见过甲骨文吗?而从东汉开始就有人研究文字了,一直到唐宋之间,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都是刻在石头上的,或者青铜器上的,所以把当时研究古文字的人叫做金石学家。之所以王懿荣能够发现甲骨文,就因为他对古文字比较熟悉。另外,编写《说文解字》的许慎没见过甲骨文,顶多见过流行于西周的籀文,就是一种大篆字体,说文解字说的古文属于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诸国的文字,比甲骨文更晚。那么许慎之前的孔子见没见过甲骨文呢?

在《说文解字》中,有孔子说的一句话: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那么我们分别来看看孔子时期的春秋末年或者西周的金文的写法和甲骨文的写法吧。

左边是甲骨文,右边是金文,是不是都像狗?

说实话,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对犬的写法,很难看出哪个更像狗,其实都挺像的,所以,也就不好说孔子到底有没有见过甲骨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子很了解文字的本义,因为那个时期用字还是很讲究的,离文字创立之初还是比较近的,西周时期的金文和甲骨文的写法一脉相承,大多字形都非常接近,所以孔子有没有见过甲骨文已经无关重要了。问题是今天的我们,能够见到甲骨文了,而且孔子之后的2500多年了,甲骨文产生之后3000多年了,已经距离文字创立之初很久了,而且很多文字我们很难知道本义了,这个时候,真的应该学学甲骨文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去学习,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了,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见过甲骨文,而是可以通过甲骨文了解文字的本义,原意。

8  中国文字和西方字母文字的区别

一些外国朋友跟我说,中文难学,第一就是语调,如果发音不准,意思就不对,别人也听不懂。第二就是字难写,知道发音,不会写字。第三就是一词多义,一字多音(有没有感觉到中文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

有一个段子外考国人的,其实好多中国人也不完全会,比如: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好像都是我们赢?

“好热闹”和“好不热闹”

好像都是很热闹?

“掉地上”和“掉地下”

赶紧把手机捡起来,看看屏碎了没...

“差点被吓死”和“差点没被吓死”

这话正说反说,都是一个结果吗?

还有,一句话好几个意思。比如:我喜欢上一个人。还有我去(完整版见附页)。

你让外国人怎么学中文啊。

当然,外语也一样可以找出像这样的让中国人一头雾水的单词或者习语。说白了,这背后都包含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所以学习一个语言重要的是要先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其实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对于中国文字来说,可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万千的内容。也就是说,单个文字的信息承载量大,所以,也就造成中文难学的现象。

举个例子,古代没有火箭,但是有火和箭这两个字,等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能够造出一种新型的设备,可以一飞冲天,不用造一个新词,就把火和箭组合起来,就出来一个新词了——火箭,而在英语中,必须要造出一个新的单词:rocket。随着新生事物不断产生,英文就必须造出更多的新词与之对应,而中文则不用,以不变应万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意思的词。如果长此以往下去,英文必定有用尽的那一天,而中文还可以常用常新。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很难读懂200年以前的文章,而我们中国人可以轻松读懂2000年以前的文章。

其实这里说的还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区别。

(一)

汉字简体字中,笔画最少的字和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个,你知道吗?

答案是:一,乙;齉

(二)

老外要学会这一组字,没有十天半个月搞不定吧。

弋 戈 戊 戌 戍 戎 戒 成 咸 威 或 彧

(三)

如下图,圆杯盖上面五个字,顺时针念,无论从哪个字开始,都通顺。

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让外国人晕倒的中文

一位刚学过一点中文的美国人来到中国,中国朋友请他吃饭。

到了饭店落座,中国朋友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那老外没明白,“方便”是哪里?

在座的另一位中国朋友告知“方便”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哦,老外意会了。

席间,中国朋友对老外说:“我下次到美国,希望你能帮忙提供些方便。”

老外纳闷了:他去美国,让我提供些厕所干嘛?

道别时,另一位在座的中国朋友热情地对老外说:“我想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吃饭。”

见老外吃惊发愣,中国朋友接着说:“如果你最近不方便的话,咱们改日……”

老外无语......

“咱找个你我都方便的时候一起吃饭吧。”

老外随即晕倒。

像这样晕倒

小明系列

(十四)

(1)窗台上沾了一些泥土,妈妈对小明说:“小明,去把窗台擦一下”,小明说:“我擦!”

问:小明到底擦没擦?

(2)由于明天要考试,小红问:小明,要不要带笔?

小明说:“带个毛笔!”

问:用不用带笔?如果带,要带什么笔?

(3)桌上放着一本书,有人问小明:小明,这本书是小红的吧?小明说:“你大爷的!”

问:这本书到底是谁的?

(4)由于地面十分脏乱,老师对小明说:“小明,把地扫一下”,小明说:“我去!”

问:小明去没去?

(5)早上老师问小明:小明,吃早餐了吗?小明说:“吃个蛋!”

问:小明吃了吗?

“小明,你能不能不靠在我身上?”“我靠!我不靠!!”

——问:小明到底靠不靠?

小芳:“你妹啊,老娘这个月大姨妈还没来,愁死姐了,简直就是坑爹啊!”

——问:短文中谁很着急?

A.小芳她妹妹 B.小芳她老娘

C.小芳她姐姐 D.小芳她爹

E.小芳她大姨妈 F.小芳 G.小芳的男友小明

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

关于中国文字的文章

关于中国文字的几个事实(一)

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常识

小篆和书法学习的关系

北京鼓楼少儿书法学习

要做一个看懂中国字的中国人

自己的名字很重要

如何理解永字八法

做一个识数的中国人(上)

做一个识数的中国人(下)

可以这样理解孔子

如何理解中国的象思维

书法+文字的意义

如何理解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