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博物馆藏有“深目”简,数量还不少,它是干什么用的

在考古发现中,专家们时常会出土许多汉代简牍,虽然很多都是只言片语的几个字,但是却为专家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绝佳的资料。比如,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汉代简牍,其中有一种“深目”简牍十分有意思,很多人看到之后都纳闷 “深目”是什么意思?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雄关广场,虽然2008年才建成开放,但这几年迅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嘉峪关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对当地的市民来说,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是他们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并且还能学到历史文化知识,对美丽的家乡也能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内,收藏了数万件历朝历代的珍贵文物,如青铜器,陶器和金银玉器等,但是其中数量最丰富的文物还是汉代的简牍,甚至超过3000件。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当地的考古专家们在修缮汉长城遗址的过程中,就时常能发现汉代简牍,而且大都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实,简牍是两种东西,“简”是竹筒制成的竹片,比较轻薄其韧性好,而且墨迹保存的时间长,但缺点在于竹子不易获得;“牍”是指木板削成的木片,制作难度较大,书写墨迹的保存时间也不如竹简的时间长,但优点在于木板容易获取,随处可得,因此在发现的简牍中,牍的数量居多。

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收藏的简牍中,有一部分是在嘉峪关金塔县肩水金关发现的,即著名的“居延汉简”,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文字之丰富前所未见,在学界内引起了一阵简牍研究的新高潮,让专家们对汉代长城的情况也有很多全新的认识,比如“元平元年”,“鸿嘉二年五月吏对会人官刺”,“卅井吞虜队鼓枎各”等。

在这些简牍中,专家们发现有一类简牍反复出现,多达百余个。它体型不大,宽约2-3厘米,长约6-8厘米,有的是两头方,有的一头方一头圆,或者一头尖,并且顶部还有一个小孔,但可惜是年代久远,系绳都已经腐烂。这类简牍上的文字内容也很类似,比如“旁郡深目”,“亭上深目”,“东部深目”和“西部深目”等。

或许您已经发现了,“深目”二字反复出现,究竟“深目”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开始,专家们也很疑惑,但后来查阅了大量的汉代史料,才明白这类简牍的作用和意思。其实,这类简牍的正式名称叫做“楬”,意思是做标记的小木桩,即“皆辨其物而奠其録,以书楬之,以诏上之小用赐予” (《周礼·天官·职币》),比如在湖南长沙西汉渔阳王后墓出土的简牍中,就有一件是木楬,清晰地写着:“陛下所以赠物:青璧三、绀缯十一匹”。

由此可见,“旁郡深目”,“亭上深目”,“东部深目”和“西部深目”等也都是做标记的,那究竟标记的是什么?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发现它们标记的都是长城烽火台位置,也就是“旁郡”,“亭上”,“东部”和“西部”几座烽火台,另外在其他汉简中还有“万世”,“大有”,“禽寇”,“始乐”和“第七”等烽火台,也都能一一对应。

烽火台即长城上的高台,也叫做“瞭望塔”,日夜都有士兵看守,若有敌情发生,晚上升火,白天升烟,以此来进行警戒,这一点在古代影视剧中也常常能看到。其实,除了日常预警敌情外,烽火台还承担着通讯的功能,为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商客传递信息,因此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作用,所以在烽火台的守兵也责任重大。

专家们表示,楬上“深目”其实并不复杂,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深”即深远,“目”即眼睛,所以“深目”的意思就是眼睛看得很远,这一点对守兵来说也是最重要的能力。白天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或许大家的观察能力都差不多;而到了晚上,在一片漆黑,或者是微弱的夜色之下,能“深目”就显得更为关键了。

在每天晚上和早上的时候,守兵通常都会交接戍守任务,同时还会交接“楬”,即写有“旁郡深目”,“亭上深目”,“东部深目”和“西部深目”字样的简牍。另外,守兵还会将戍守过程中的情况记录在另一片简牍上,并写上是什么“深目”,这相当于现代的检索牌,这样一来将军在查看时,也就能清晰地知道是哪个烽火台的军情,而不会出现任何错乱。

古人是智慧是无穷的,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或许,这也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好处吧,我们可以从古人身上获取灵感,并改变我们现代的生活。

参考资料:

《秦汉简帛选辑》作者:王学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