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消极思想吗?其实是大智慧

老子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段话乍读来有一种消极的味道,因为这种主张似乎是在倒行逆施,使社会反向回退,人们也多有此诟病。

但其实,如果结合老子所处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来看,这段话的主张不仅不消极,反而可谓针砭时弊,乃是一副救世良方。

首先,这里的“民”,不是指一个地区的老百姓,而是指代天下之民,等同于现代人所说的“人类”。

所以老子这里的三个“使民”不是在教诸侯王如何统治自己的百姓,而是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在为全人类指明方向。

要知道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中原人口已经激增,原本的社会结构已经无法继续适应社会的发展。

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四处网罗人才,而“尚贤”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尚贤”,就是推崇、举荐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

比如当时很具影响力的墨家的核心主张中就包括“尚贤”、“尚同”的理念,明确提出应当推举有能力的人来领导大众。

而儒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尚贤”,但儒家所倡导的以修身为根基的“内圣外王”之道本身就是尚贤的意思。

而对于这种当时主流的人才思路,老子是反对的。

因为他发现,春秋的乱象皆是人为之过,尽管“尚贤”的初心是为了弥补并进一步减少人为之过,但这种倡导的本身是存在非常严重的弊端的。

因为所谓的“贤”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故而“尚贤”之风的盛行,直接导致了鱼龙混杂的“假贤人”以及心怀鬼胎的“伪贤人”纷纷跃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些人的出现不仅于社会乱象的终结无益,反而会愈发搅乱原本的社会秩序。

正如老子前章所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一样,天下皆以贤之为贤,斯不贤矣。

想来确实如此,从古至今到底何为贤,实在难以定论。

一旦人为主观去认定某一种人是贤人,那么势必伴随着很多不好的代价。

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看,汉代陆贾有言:“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

固苏秦能尊于诸侯,纵横六国,张仪以三寸之舌,布衣而至武信君。

战国随着纵横捭阖变得愈发混乱,纵横者花言巧语成就了自己,却苦了天下百姓。

而真正心怀天下百姓的孔孟,却始终难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再有商鞅显于西秦,为大秦一统奠定基础,但秦国兴于法,最终不过二世便又亡于法,这何尝不是尚贤的因果呢?

再到后世,自明清以来,朱子被推崇为绝对的学问标准,朱子章句被定为读书科举的官方教材,结果国人的思想就此被束缚了近五百年。

当代社会亦然,很多人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建议全面取消课外辅导班。

但正如老子所提出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一样,不从根源处改变“分数为主”、“学历至上”的人才选拔机制,不改变大众以考学为最优出路的传统观念。

那么恐怕再怎么折腾都没用,甚至会促生出更多的“家教”以及“地下补习班”等等。

所以,老子反对的其实不是“贤”,而是“尚”,也就是人为进行标榜。

没有了标榜,没有了各种所谓的“优秀”、“门槛”、“限制”、“圈子”,那么能够洞察自然趋势有大智慧的“真贤人”才能出来,才能将社会和人类的未来真正往好的方向推。

而不是短浅地去追求眼前繁荣的假象,忽略背后的祸根。

而古亦有云:“五谷养性,而弃之于地。珠玉无用,而宝之于身。”

人类就是如此的生物,越是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越是不珍惜。

五谷杂粮有益于身体,人们偏爱精米白面;

短视频一刷便到深夜,一小时的运动总没时间;

在这个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古今中外的好书唾手可得,可人们却只愿嬉笑怒骂在明星八卦之间,陶醉在珠宝玉器的五光琉璃之中。

何以如此?

老子说得很明白: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无论是什么,一旦被刻意去标榜,那么人们便必将蜂拥去争取、追求,进而演变成争夺了。

所以老子紧接着提出“使民无知、无欲”的“无为而治”。

这个主张也是很多人拿来诟病老子思想消极的“证据”之一。

但要记得,老子开篇就强调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崇尚的是人性能够自修德性,能够自我管理欲望的本源状态。

这种状态非自我体悟不可得也,说不出来。

但尹喜非让老子说出来,老子便只能结合现实采用消极的说法来阐明,试图引导大众理解和体悟“道”之本源。

然而显然如老子所预料,一旦把“道”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就比如这句“常使民无知、无欲”,一说出来,便难免要被误归为“愚民”之意,如此也便怪不得别人诟病了。

所以读《老子》,一定要牢记“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大原则。

老子的每句话都不是“道”,他的话全是在引导我们自己去悟。

所以要品读老子言论背后的真意,万不可把老子的话当孔子的读,否则就真的在背道而驰了。

其次,一定要经史合参,参考上古历史,结合春秋战国史,再比对后世历史及当代现状,老子言论的深意便不难理解了。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读《老子》的心得与经验,欢迎诸君交流指正。

(0)

相关推荐

  • 书边碎笔:读子悟

    读子悟 鲁人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知使知之. 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由之.知之是生活智慧:后与外是生活态度,是无欲,无欲是无法靠智慧获得的.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子曰 ...

  •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 播 读 书 /// 02/05 2021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概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像烹小鱼一样谨慎小心,我 ...

  • 道德教化是永恒的话题

    作者/怡情而已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

  • 论道

    论道 <道德经>就讲道德两个字.道就是规律和规律的运用,规律就是条件与趋势,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运用,就是满足条件以使趋势成真,满足原因以得到结果.德就是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心 ...

  •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思想吗?

    老子曰: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则无有." 这句话又是后世批判老子消极的证据之一,他们认为老子这是愚民政策,想要让社会回归原始状态,让人们只知道吃饱 ...

  • 王波|老子、庄子和列子学术思想的探讨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老子>.<庄子>和<列子>前人都认为是道家言.现将对他们学术思想的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一.老子及其<老子&g ...

  • 不要陷入消极思想!!!

    ​受到消极思想扰乱时,就应该想到积极思想.(2.33) 人都是"途中的存在者",容易在途中被不同的对象"染色",所以人需要瑜伽.如果某人长期处于消极思想环境下, ...

  • 老子与哈耶克之自然秩序思想

    老子和哈耶克的自然秩序因其强调自然.自生自发,反对人为设计和政府干预等,常被误解为是一种主张自由放任的自然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其实不然.既为秩序,就是一种有规则的状态,在老子那里这一规则就是" ...

  • 周教授讲《老子》—— 尊重个体差异 不统一思想

    我们接着看孟晚舟的光辉思想. 70后觉得80后"不靠谱":80后认为90后"非主流":90后认为00后"二次元". 如果一个家里边有三个孩子 ...

  • 为什么老子推崇无知无欲?

    好像在我们现代人心里,做人做到无知无欲,还有什么意思?真不理解老子还为什么要推崇无知无欲?我的回答是,不用担心!老子的思想里有高超的"知"和升华的"欲":他主张 ...

  • 郑开、曹峰、丁四新:《老子》新知——从文本到思想

    原文载丨<中原文化研究>,2021第3期. 摘要:<老子>文本内部容有不同的思想,比如"道德"与"物"的关系有好几种模式,它有多元思考的 ...

  •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第3章

    道德经 第三章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有如下要点: 第一章,道,名,有,无,玄,玄之又玄,皆为客观存在. 1.     道,即道理,道路畅通之理.道路自身的宽窄,曲直,远近,难易等属性,自然而然的 ...

  • 如何理解老子的“谦下、知雄守雌”思想?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24 谦下思想.老子极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