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的两首题壁诗,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王绩的两首题壁诗,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品诗赏词

发布时间:03-0407:19文化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唐代建国之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以初唐四杰为主的新一代诗人,改变了这种滥行于隋末的轻侧浮艳的诗风,仿佛一阵春风拂过大地,顿时有一种质朴清新的感觉。

因为受到隋朝末年各方面的影响,经济刚刚恢复,社会也才稳定不久。但一种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已经逐步显现,让很多曾经落魄的才子们也看到了希望。隋朝末年就有这样一位才子,曾经无比孤独,并且内心万分痛苦。下面介绍王绩的两首题壁诗,充满了酸甜苦辣。

题酒店壁(其一)

唐代:王绩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隋末授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王绩嗜酒,能饮五斗,不任事,不久就弃官还里。诗人有感于无人引荐,才不经用,只能一头钻进酒肆。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诗人说,这些日子长饮不止,常酒醉不醒,但这与内在性格和修养毫无关涉。这两句如脱口而出,不假思忖,诗人看似胸襟豁达,其实反而暴露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隋朝末年,昏庸无道的朝廷摇摇欲坠,各地农民武装力量纷纷起义,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当时科举制度混乱,让很多文人墨客纷纷不满。王绩的昏饮,正是才子们无声反抗的缩写。“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眼看别人都喝醉了,怎么忍心独自一人还清醒着?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补充,以此说明不养“性灵”、而长期“昏饮”的原因。诗人经常昏醉不醒,好像甘愿随波逐流,但实际上“眼看、何忍”,正反过来彰显出心中的痛苦与无奈。

当时隋炀帝每天在温柔乡里酣眠,忠臣良将们的建议和主张都得不到采纳。杨素、宇文化及等奸臣们更是惑上作乱,如王绩这般的书生们只能心灰气冷地离开长安。烟花三月的扬州让人陶醉,诗人也可以在此寻找到寄托,这里不仅极度繁华,而且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诗人痛饮的是美酒,品味的却是文化。

题酒店壁(其二)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拥挤残酷的仕途之路,让王绩满腔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于是酒成了他此生的挚爱。狂醉一场,可以让自己远离烦恼;酣眠不醒,也让他不问世事。从此他与酒不离不弃,也在墨香中融合了酒香,沉醉不知归路。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能喝酒的人不需要别人劝酒,三杯下肚,就知道几斤几两;不会喝酒者,但求尽兴,也不要强迫。饮者随意,想喝就喝,醉了就睡。王绩虽然担任了一个小吏,却经常将自己沉浸在琼花酿中,公文堆积、满身酒气,最后被弹劾离职。可诗人却觉得终于躲过了那些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于是美酒佳酿,更成为毕生难以离开的好友。

离开了险恶宦途的王绩,忽然觉得酒醒了。他健步走在通往希望的大路上,诗人心情舒畅,感觉天很蓝、空气也很清净,沿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诗人决定将那些悲伤的记忆清零,重启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样想着,他也感到一缕暖阳正从云缝中透出,他长舒一口气,大踏步地向前冲。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