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颜姓
颜 姓
得姓始祖
夷父。曹姓,名夷甫,字颜。后世尊称夷父、邾武公、颜公。邾訾父之子。颛顼帝玄孙陆终第五子安的后裔挟,被封于邾。邾国传至第七代君主夷父时,因其协助天子之师讨鲁国伯御有功,遂赐夷父为公爵,称邾颜公。后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遗民便以夷父字为氏,是为颜氏。其后世子孙尊夷父为颜姓得姓始祖。
颜姓渊源
源流一
源于曹姓,出自古邾国国君曹夷父(曹甫,字伯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邾国、小邾国、滥国被楚国所灭之后,王族的后裔子孙多称颜氏,与邾国、小邾国、滥国分衍的朱氏、邹氏、滥氏、曹氏等为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其颜氏史称正宗。
曹姓颜氏族人大多尊奉邾武公(曹夷父、邾夷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淮河平原,属于以地名为氏。
在上古时期,人们将汝水、颍水、淮水、泗水之间的黄、淮冲积平原称作“颜”,就是今河南东南部、江苏西部、安徽中北部一带地区,主要是以古徐州所辖之地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邑范围称谓之一,其在西汉学者杨雄撰著的《杨子·方言》中就有记载:“镇、额、颜,颡也。汝、颍、淮、泗之间谓之颜。”
在古颜地居住的人们,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部落称谓者,称颜人,后以为姓氏,即称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颜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至鲁地(今山东南部),但因为周公旦在王室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而脱不开身,便派长子姬伯禽到鲁地赴任,建立了两周时期著名的鲁国。
后来,伯禽又把子孙中的一支分封在颜邑(今山东邹县),使他们任职于鲁国,衣食于颜邑;这支周公的后代,后来以地名为姓氏,称颜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颜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禽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在先秦时期,颜人活动于山东地区,汉晋时期仍以山东为中心,西向河北,南穿江苏,到东晋永嘉年间过长江进入南京地区,不久安徽、浙江都有颜姓的足迹了。到唐宋时,颜姓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布,五代末颜姓经江西已抵达福建。
魏晋南北朝时,世居在琅琊、东鲁一带的颜氏族人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动荡不安而受影响,反而高官不断,族大人众,并发展成为颜氏琅琊、鲁国郡望。
颜氏族人入川始于唐朝时期,有颜有意,由成都县令官至刺史。
明朝初期,颜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省等地。
清朝初期,颜氏族人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康乾年间,有山东之颜氏族人闯关东入东北三省。清朝末期,颜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
颜姓名人
颜回:春秋时鲁国贤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他:“不迁怒,不二过”。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后世称其为“复圣”。
颜文姜:战国时齐国孝妇,传为颜回之后。初许聘李氏,丈夫早亡,遂主动孝事公婆。曾远汲山泉,不间寒暑,感动神灵,泉生于室中,清泠可爱,时谓之颜娘泉,俗称孝妇河。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凤凰山南麓西神头村内有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颜神庙。
颜安乐:西汉今文春秋学“颜氏学”的开创者,字公孙。鲁国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曾任齐郡太守丞。与严彭祖从眭孟受《春秋公羊传》。宣帝时,立为博士。著作已佚。
颜良:堂阳(今邢台市新河县)闫仙庄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下名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
颜斐:颜回二十四代孙,三国魏济北人,字文林,有才学。曹操召为太子洗马,魏文帝黄初初年,转黄门侍郎,累官京兆太守。当时民间多不务农殖。颜斐到任后,下令所属各县整治田地,种植桑果,教百姓造车买牛,发展生产。又倡建学校,官吏民众愿意读书者免其徭役。于是风化大行。后迁平原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车不得前,十余日乃出界,时称“良二千石”。
颜之推: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