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鸣秋(三联生活周刊 2014年第38期)(唐弢)

2014-08-29 16:11

作者:唐弢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4年第38期

秋虫鸣虫
即使是最小的虫蚁吧,我也觉得十分可亲,它们仿佛都能说话,用的是一种歌唱的调子。说得最为悦耳的自然是秋虫。

一年四季,我现在喜欢的是春天。

说是现在,因为这是近来才有的感觉。年纪过了三十,却忽然喜欢春天,喜欢红色,喜欢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打交道,究竟是生命的活力突然转强,抑是预感衰退,遂不免起了依恋之情呢?我自己也无法回答。不过,倘在十几年前,或者溯而上之,倘在二十年前,情形就和眼前的不一样。尽管年轻好弄,跳跳蹦蹦,脱不了孩子的脾气,但以季节而论,我爱的却是雁来以后的秋天。

我爱秋天的淡泊和明远。

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在一个中学校里念书,每周只上五天课,两天半是中文,两天半是英文。课余多暇,自己就学些做诗填词之类的勾当。诗词,按照中国的老例,是必须从多读入手的,因此也翻翻前人的集子,希望从那里得到些须的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闲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苍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悒郁和惆怅。童稚何知,然而面临萧索,想起来也不免为之惘然。中国的诗人对于这点是特别敏感的,我虽然三不象--学稼、学贾、学书都不够格,每逢提笔,却也无法抵御秋意的来袭。

诗词,它让我看到春青背后的红叶。

不过我的真正爱好秋天,却远在能读这些诗词之前,少说也该有二十个年头了。那时候,天地似乎比现在阔大,山河似乎比现在年轻,而生活,当然也比现在有意义--即使是最小的虫蚁吧,我也觉得十分可亲,它们仿佛都能说话,用的是一种歌唱的调子。说得最为悦耳的自然是秋虫。

我因此渴望着西风的起来。

炎夏向尽,梧桐已开始落叶,街头树间,时而传来一阵刺耳的繁音,"知了,知了",叫声较为噪厉的是螂蟟,"乌有,乌有"的是螗蜩。中国的文人是最喜欢代人立言的,有时候也代物--著名的如禽言,并且还及于昆虫。刘同人《帝京景物略》里说:"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他以为蝉蜩呼候,所叫的常是当前的时令。这和《灵物志》里说在芫荽下种的时候,农夫们欲使抽芽,必须口说秽语一样,全是以人拟物的幻想,说来荒谬,却也颇饶一点风土的趣味。

螂蟟身长寸许,螗蜩背作绿色,双翅一律透明,这两种,我们乡下都没有。蝉类种色繁多,我在年轻时常见的是叫做蚱蛙的一种,它没有螂蟟的长大,又不及螗蜩的美丽,只有叫声较为清越。不过一捉到笼里,也就默尔而息,再不发些须的音响,第二天随即僵死了。我同情沉默,却又以它的决不再鸣为可惜。

为什么呢?

我自己也有点回答不上来。

以彼时的年龄而论,大概总不会有什么牵涉国家大事的社会观念,却以为倔强是可爱的,因此也不想再去触犯它,遂使翻瓦砾的时间多过于拿竹竿。农民的血统让人和泥土接近,天堂于我生疏,我所追求的乃是人间的坚实。

于是就开始翻瓦砾,多半是在屋后的安园里。安园,隔着一条小河,离开村子约莫几百步,是一所荒芜的坟场。促织①就在那里栖息着。拨开断砖,往往可以看到一对小虫惊惶的在躲避,有时逃到野草根边去。就以往的经验而论,这十九是徒然的,它们逃不过人类的眼睛,也跳不出人类的手掌,到最后,只能受人豢养,迁入瓦盆,又进而以为这是自己的值得骄傲的天地,得意忘形,渐渐地失去本性了。

一经挑拨,此后便乐于斗噬起来。

我蓄促织,往常是因为它能鸣,并非因为它能斗,所以"别种"如油葫芦、小油蛉之类,行家弃诸不顾,我也加以延揽,一样的放入匣内,饲以雪白的米饭。就农民的习俗说,这是有点浪费的。不过我毕竟还是孩子,能够借此自娱,即已不计其他。若是腰缠十万,那就一定去豢养文人,听他满口"我公",或者在笔头上装腔作势,似惊似喜②。也许这点便是人虫之辨吧--花样着实多着哩。

可惜我还没有这样的财势,也不爱类此的花样,因而所养的只限于促织。油葫芦俗名老油丁,身体比普通的蟋蟀为大,小油蛉却又特别小,几乎和唧蛉子差不多。别以老小,正是因为两者的形状相象,而大小却又悬殊的缘故。油丁比油蛉易得,贵之贱之,此中若有区别,不过以论鸣声,我是宁取前者的。

--唧令令,唧令令!

几乎就是金属的声音。

和油葫芦一样,因繁生而不被重视的,还有一种栖息在乱草、灌木或者豆荚地里的螽斯,《诗经》里所谓"嘤嘤草虫",指的就是它。螽斯色绿,易受草梗树叶的保护,鸣声又相当轻微,骤然看去,简直就象贼害禾稻的蚱蜢,但在博物学上,它们是并不同科的,我从前喜欢分得很清楚。直等读了法布尔的书籍,才悟到这是人的意见,倘在蚱蜢它们,就不作如是想,它可以辩白本身并非蚱蜢,或者进一步说螽斯倒是蚱蜢的。现在是连两脚直立的东西,当"内疚神明",无法自解的时候,也学会这样的口吻了,听:

--太阳底下,彼此是不会距离得过远的呀③!

看他说得何等嘴响啊!

在这点上,我大概还不能成为法布尔的信徒,无法忘却做人的立场。我以为生存向背,即在同类之间,也还划着鸿沟,决难用文字或语言来填平的。物我齐观是一个幻想,挂上口头,就不免成为诡言。以血肉为布施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切忌去喂养癞皮狗。

我主张精密的分辨和选择。

螽斯而外,较为常见的鸣虫是络纬。络纬也即莎鸡,俗名纺织娘,我们乡下则叫做缫线虫,以其鸣声酷肖纺纱的缘故。络纬昼伏夜鸣,要捕捉,必须等它振羽发声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一道,提着灯笼,赶往两里外的竹园去。乡间的晚上是阒寂的,走夜路不免有几分心悸,自己也听得出脚步的急迫,烛影摇动光波,像水晕一样在黑暗里浮荡。一转出村子,耳边象听到远处的"闹场锣鼓"④一样,络纬的鸣声突然震响起来,原来前面已经是竹园丁。

--轻些,别做声!

有人低低的照会我,我们便蹑手蹑脚的跑近去。一见到篝火,满园叫得更其起劲了,每次可以捉到好几只。而每年又总有一回这样的经验。

现在,季节到了秋天,春华老去,我自己也逼近中年。络纬在邻家的园圃里振羽,静夜远听,真使人有梦回空山身在何地的感觉。清人龚定庵诗云。"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往事在心头浮现。此时此地,大概谁都有点怆然,觉得难以遣此的吧。

我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

以大体论,我所致慨的只是时间,不是时代,所以我还挚爱我的春天。感到洚水在后,对眼前的光景又深致流连,这心情近于没落⑤,我是不能不表示怀疑的。如果这些话所挑逗起来的只是脸上的忿怒,而不是心底的惭愧,那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希望世上真有精神升华的事情。

一九四四年十月五日

注释

①促织,蟋蟀的别名,北方叫蛐蛐儿。

②当时周佛海身边有一批文人,经常诗酒雅集,阿谀逢迎,对周口称"我公",还曾作文在刊物上宣扬。

③这是某一附逆文人为自己遮丑的话,意思是别人也不见得比他高明。

④社戏开场的时候,先打一通锣蚊,即开场锣鼓,我们家乡叫"闹场锣鼓"。

⑤洚水在后,来日可虑。当时周作人曾这样说。

(0)

相关推荐

  • 鸣虫系列之蟋蟀

    鸣虫系列之蟋蟀 作者:寒溪  朗诵:把酒当歌 蟋蟀在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里叫促织,在我们这里就叫蛐蛐儿.事实上蟋蟀的别名很多,可以罗列出一大串,例如蛩.莎鸡.灶马等等,在鲁西北某些地方还 ...

  • 秋虫之趣

    在泼大而醇厚的秋色之中 还能看到许多有趣的秋虫 纷飞的身影和动听的鸣声 为秋天点缀出无限的生动 蝈蝈 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 ...

  • 冬天也能听鸣虫叫!让油葫芦奏乐给你听

    冬天也能听鸣虫叫!让油葫芦奏乐给你听

  •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pdf

    目 录 环球要刊速览 读者来信 观察 天下 专栏/邢海洋:新"国九条"与改革过渡期 理财与消费 好消息·坏消息 声音 生活圆桌 封面故事 茶话.茶事与老茶茶之道 从历代茶书看中国茶 ...

  •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马寅 |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马寅和他的乌托邦社区

    在一个充满了自由精神.有着儿时般友好互助邻里关系的社区里,过着一种有品质的简朴.有节制的丰盛的生活--这也许是一个乌托邦,却拥有一群付诸于行动要去实现它的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程磊 李伟 造梦者 一 ...

  • 三联生活周刊,请仔细一点吧!

    前几天我在公众号里介绍了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因为这期的主题是我特别有兴趣的.许多朋友看到以后都去买了这期杂志,感谢大家的信任,我今天终于也收到了. 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完,坦白说其中 ...

  • 知识生产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机会和未来|对话李鸿谷

    "以三联生活周刊内容重新开发为主,我们现在正探索一种转型的方式,中读将是转型的主要载体." 作者 | 邵毛毛 <三联生活周刊>正在进行一场实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 ...

  • 【广州诗刊】No.11935期B版||草虫鸣秋 文/李捷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旨在表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 ...

  • 《三联生活周刊》︱梅州:客家寻味之银江全猪汤

    梅州:客家寻味之银江全猪汤 梅州人吃猪,登峰造极且又返璞归真的当属全猪汤.城里的食肆,除了卖腌面的招牌,就属全猪汤最多.客家菜名不玩噱头.全猪汤,顾名思义,猪肉.猪肠.猪心.猪肺.猪肝.猪腰等等烹制的 ...

  • [文学书籍]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2013年第15期)—三联生活周刊.pdf

    三联生活周刊 茶之道 三联生活周刊 编著 浙版数媒 2 版权信息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3年第15期) 三联生活周刊 编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4 本书版权为浙江出版集团数字 ...

  • 【当代联家对联创作故事38】唐世友:我教孙子写春联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 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唐世友,男,汉族,76岁.对诗.书.画.联均感兴趣,特别喜欢对今古绝对,也喜欢写回文诗.爱周游 ...

  • 龙华三联公园:在初夏,最适合来绿意葱茏的地方听鸟鸣虫叫

    三联公园位于龙华区的建辉路,沿着公园的这一路段,两旁是高大的树木,显得绿意葱茏,在炎热的夏季,谁都愿意到这样荫凉的地方来.如果你是第一次来三联公园的话,并且公园暂时又没有人出入,你一定会认为公园是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