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20170212课题《过小孤山大孤山》授课人周耀山二次备课教法以学定教编写人周耀山班级高二(6) 班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Ⅰ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早在唐代刘禹锡就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可以说极富哲理。泰山因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享誉海内,褒禅山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名扬天下。江西有两座小山,海拔都只有100来米,没有我们的绣屏山高,但是他们早已名拨四海。事实上要感谢陆游的两篇日记,那么这两篇日记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检查预习情况1.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指导学生朗读。2.你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和主要内容吗?明确文体特点,强调与诗歌的不同。概括本文主要内容。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Ⅱ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及其各景点间的联系进行具体描绘,同时注意抒情、议论。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以做饭与酿酒来喻。Ⅲ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三、讨论学习第一段1.你对文章的标题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注释说说。过:路过。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2.学习第一自然段。(1)你会翻译本段吗?师生共译,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注意积累文言实虚词。(2)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3)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高、峻、怪、奇等特点。(4)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5)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四、作业本文记叙了哪些景点?各景点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导入。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你会翻译吗?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3.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4.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5.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由远及近。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你会翻译吗?2.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3.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4.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5.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四、作业本文重点写的景点是哪里?作者是采用什么技巧来描述此处的景点的?第三课时一、质疑探究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Ⅳ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1.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A、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C、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2.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3.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span>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诗】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释义】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对比】[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Ⅴ课堂练习检测设计1. 整理本课的文化常识。2. 学习作者记一个景点,写300-500字的小短文。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