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素传真】| 拜佛不要半信半疑
佛前许愿,心诚是关键,许愿时要专心,专一至诚,才容易获得感应。不要有疑心,不好一边许愿,一边半信半疑。这样很难做到真正的诚心敬意。而使感应的机率变小。相信许多对佛法稍有了解的善信,对于许愿、还愿并不陌生。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我们习惯于在佛前祈求,许愿坏事如烟消云散。再者,也有人许愿是为了亲友的安康、自己事业的顺利等等。作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做人切忌贪心、贪得无厌。
佛教不是避风港,不是有求必应。我们拜佛,不是祈求要佛菩萨帮你实现愿望,是要我们在佛前忏悔,向佛菩萨学习智慧和慈悲,自己觉悟,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佛教里讲我们要发愿,发利益他人、利益众生的大愿。我们看大自然的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拜佛不是索取,而是要学会“舍”,有舍才会有得。烧香也是如此,许多人争着到寺院抢头香、烧高香,仿佛觉得自己掏的钱越多,佛菩萨就保佑谁,我觉得是愚痴了。佛菩萨是觉者,离一切相,什么都不缺,怎么会在意世间这些虚妄的假相,如此去“贿赂”佛菩萨,是作为信众的我们队佛菩萨的恭敬吗?
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做“急来抱佛脚”,扪心自问,在信心不具足时,我们又何尝不曾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拜佛、许愿。偈语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边许愿,一边半信半疑,实在难有满愿的机会。因为,求佛也是在求自性佛,心中不清净,无疑就是在给自己打退堂鼓。“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六祖坛经》。
在生活中,许多人不知道拜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只是一味地求佛,却不知道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拜佛?佛门中有一首偈子说得非常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寺庙里吗?不在。佛在我们的心里,心中有佛佛自在。佛不是坐落在寺院殿堂内的佛像,那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如果我们认为佛菩萨存在于外在的某个地方,那就着相了。执着了,就迷惑了。愿望实现后需要还愿,许愿时许了什么愿,按什么还就可以了,如许愿时没许具体还愿方式,到许愿的佛菩萨面前恭敬礼拜,表示感恩,还愿体现了人性美好的感恩报恩品德。
如果我们去过寺院,会发现寺院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随处可见的香火鼎盛。大大小小、粗细不一的香支插满香炉,佛菩萨像前也是挤满了前来磕头礼拜的信众。烧香拜佛,人人都下足了“功夫”,谁都不肯“草草了事”,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多,而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连拜佛都带着功利心、攀比心,再修多少年也是愚痴无知之人。以世俗人的分别心来猜佛菩萨心意,以小人之心揣菩萨心量,是对三宝极大的不恭敬和亵渎。佛菩萨很慈悲,但不是你的保姆和佣人,不要事事要求佛菩萨替你办好一切,佛菩萨不鼓励增长你的惰性和自私。佛菩萨的加持护佑,是希望启发你的善心正念、佛性智慧和淡化你的我执傲慢。
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在我们的心中,它不是写在经卷上的文字,也不是供奉在寺院里那庄严高大的佛像。我们学佛,就是在修我们的心,熄灭内心的贪欲、嗔恨、愚痴、傲慢、怀疑等恶习,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以法为依、以戒为师,依教奉行,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总而言之,若要许愿,当舍弃自私自利的小愿,多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再者,佛不能代人成佛,也无法成就无因之果,许愿时发心真诚,也不可忽略依愿而行。果能如此,则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功德无量。你问我烧香拜佛究竟有没有用?那得看自己如何去做。如果你行善不作恶,不用搞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也是离佛最近之人。当然,如果能够增上助缘、广做功德,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你只是一味烧香磕头,自己的恶行仍旧不改,依旧妄造恶业、恶缘深重,那你就是抱佛的大腿也无用。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谁放下,谁就可以成佛了。烧香拜佛,求的是一份心安、一份清净心,而不是求取神通。佛教不是帮助世人逃避现实、逃避因果报应,而是让大家彻底醒悟、明因识果。你自己的命运不由佛菩萨掌控,而在你自己手里。懂因果,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否则后不过一场瞎忙活,自欺欺人。
拜佛,头低下的那一刻,要“实则名为真忏悔”。一切众生,或多或少、有形无形中都造下诸多恶业。拜佛就是忏悔,“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句,增福无量”。拜佛时,放下心中一切杂念妄想,放松身心。拜佛过程中,五体投地,手要朝上翻掌,以行“接足礼”,这是对佛菩萨最深的敬意。拜佛拜三下,既是对自己往昔罪业的忏悔,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发心向佛菩萨学习的坚定决心。佛菩萨有大慈大悲的心,不忍众生受苦,所以他们也最喜欢感恩的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福报也就会比较深厚,这样的人去许愿当然也会有所感应。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著,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著;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本栏目主编:马枚素
作者简介:马枚素,原名马兰,笔名:素素、小马扎。1995年4月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退役后,在国外某航空公司工作。热爱写作,阅读,舞蹈。在本平台开辟了【枚素传真】栏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