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病理论汇集
我把中医治疗胃病分为四个类型
西医治疗胃病只是什么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等等来治疗,局限在一个胃,中医就不一样了,分的比较细致,我把常见的胃病分做四个类型就是
胃之胃病——-胃本身产生的胃病,一般多为受寒、胃热、食积,溃疡,治疗相对比较好治。
脾之胃病————脾引起的胃病,一般是湿,或者湿热引起的,常见的不知道饥饿,呕恶,纳呆腹胀等。
肝之胃病————肝引起的胃病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症状有恶心,呕吐,打嗝,嗳气,腹胀,疼痛等等
肾之胃病————肾引起的胃病有胃上口烧心,发热,食道噎,泛酸等等,严重的食道癌。
也有几个脏腑同时不好引起的病,如脾胃亏虚,脾胃不和,肝郁胃虚,等等
总之中医不是把胃病本身当成一个器官,而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这样治疗的更快,更好。
一个治疗胃肠病的中医医生应该有这样的水平,想让病人饥,就下药后病人就会饥,想让病人放屁,就会放屁,想让病人不撑胀就会不撑胀,用药得心应手,掌握了这些技能,治疗胃病不是难事.。
肝和胃的关系
在治疗胃病中,见到许多脉象是肝脉异常的病人,有肝火,肝郁,肝血少等,治疗胃病不从肝上等于你根本就不懂,不知道肝在胃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你是个门外汉,最少是在治疗胃病方面。
为什么有人说某某不治肝,就是肝,胃,脾在中焦气血的运化中非常复杂,肝脾胃在人体中是中枢,它们是连接上下,统调气血的主要脏器,内经说肝主疏泄,此话不假,一方面肝分泌胆汁,下渗肠道,胆汁是苦的,苦就趋下,帮助食物的消化,另一方面,肝还有疏通气机的作用,它的开关就是肚脐左一寸的地方,它的通畅与否,反映了肝的状态,例如,那一点痛了,或者感觉不顺,就说明肝不太疏通,那一点很顺,空,小便利,说明肝热,人上下的气机也通顺,根据脉象,从肝下手,治疗胃会更快,更准,如,肝郁用柴胡,香附。玉金,肝火用栀子,黄芩,肝阴虚用麦冬,杞子,沙参。,脾胃阴也亏者可以用归脾丸,肝脾同治,胆汁不利者用玉金,栀子,金钱草,总之,治疗胃病先调肝,肝的工作功能正常了,胃往往就好的快了,甚至有的胃本身就没有病,直接病就好了。
有的医生,甚至是大多数中医见人家胃病,就用干姜、黄连、枳实,枳壳、半夏,砂仁,厚朴等燥烈药物,根本就不分析,象这样病会好吗?,在治疗疾病中我们还有许多不明白的东西有待学习,研究。人体是个很复杂的机器,有许多奥秘,我们要当好医生,就从根本下手,从中悟出道理。
肾和胃的关系
我在长期对胃病的研究中,感到由于肾阴和肾气引起的胃病主要表现在食道上,病人来看胃病,我诊脉后便和他们讲,你的不舒服是食道到上胃口这一段,就是从食道至喷门这一段,或者痛,或者不顺,不利,有的还有热辣的感觉,对不对,病人往往连声称是。
我是怎么知道病人的病因呢,我们知道,足少阴肾经络于咽喉,肾阴亏虚的时候,出现肾阴津液亏虚不能润泽咽喉和食道,就会有热辣疼痛,或者吃饭时有噎的感觉。
肾气和肾阳不足的会使胃动力不足,就像底火不足,不能腐熟熟食物,从而导致水谷不化。
我的这个发现在古代医书是论述很少的,只有黄帝内经说肾为胃关,所以我治疗食道发热、疼痛、或者有噎的感觉属于肾阴亏虚者用麦味地黄汤加沙参麦冬汤比较好,肾气虚者用桂附地黄汤加巴戟天比较好。
肾阴的长期亏虚,气血循环不好,从而滋生出异物肿块等,恶性的就是食道癌,所以在食道癌的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就是观察肾阴的亏虚与否,从而对症下药。
张锡纯叶天士的肝胃学说
附:张锡纯论肝气不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症见不思饮食,胃脘胀满作痛,噯气吞酸,呃逆呕吐等,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胃气息息下行也,实时借其下行之力,传送所化饮食达于小肠,以化乳糜:更传送所余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此乃人身气化之自然,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营运而无所室碍者也。
乃有时胃气不下行而转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因性急多怒,肝胆气逆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气逆上冲,而胃受肝胆冲气之排挤,下行,转随其排挤之力而上逆。迨至上逆习为故常,其下行之能力尽失,即无他气排挤之时,亦恒因蓄极而自上逆。于斯饮食入胃不能传送下行,上则为胀满,下则为便结,此必然之势也。而治之者,不知其病因在胃府之气上逆不下降,乃投以消胀之药,药力歇而胀满依然。治以通便之剂,今日通而明日如故,久之兼证歧出,或为呕哕,或为呃、为逆,或为吐衄,或胸膈烦热,或头目眩晕,或痰涎壅滞,或喘促咳嗽,或惊悸不寐,种种现证头绪纷繁,则治之愈难。
即间有知其致病之由在胃气逆而不降者,而所用降胃之药若半夏、苏子、蒌仁、竹茹、浓朴积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附:叶天士养胃阴说
叶桂杂病四说养胃阴说脾胃理论,启始于《内经》,大倡于《脾胃论》
唯李杲之论详于脾而略于胃,方药偏于温燥而轻于柔润,主于阳升而次于阴降
叶桂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脾气主升,得阳始运;胃气主降,柔润则安。因而治当有别。
《临证指南医案》有谓:“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凉濡润,胃气下行,则有验。
'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乌梅、石斛、白芍、甘草之属。尚善用谷果食养,如粳米、山药、扁豆、莲肉、大枣,水梨、蔗浆,蜂蜜等品。华岫云称胃阴说'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
(见《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