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男孩几乎无人认得出来,但这群孩子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有着一段青春年少的故事。回忆让生命完美。她寄托着所有人的希望,是梦的光点,是幸福的港湾,是轮回的开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泉井西南面是汉定王台,后来台废址存,改称定王冈。建有定王庙,岁时香火不绝。到了宋代,庙已废圮,又在遗址建立长沙学宫。唐人有诗赞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已是东都六代孙。"清朝熊少牧题诗云: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归。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定王台。台左有蓼园,相传亦是定王故园,后在遗址建有图书馆,1912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生涯。1938年彻底焚毁于"文夕大火"。一时栋宇辉煌、庭园古雅,灰飞烟灭,图书馆后移至中山路《船山学社》东,留有定王台完小。水月林、梅园巷、肇嘉坪、允嘉巷,这些古老地名,只是远古历史故事留下的记忆符号。"破四旧,立四新,定王台改为工农兵",那年月我和同学们每天就是唱着这儿歌去定王台改成的"工农兵小学校"上学。
一天,学校来了一批老师,给每个学生发纸,让当场作画。我画了一会,结果这些人几乎都围了过来,夸奖得让我脸红。后来学校张榜,我得了第三名。一个月后这些人又来了,让大家重新画,几分钟后,一位老师大声说:"找到了,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位同学。"多少年后,我都心怀感恩,甘心回馈。不只是幸运被选中,社会责任、人与人权益的公平和公正,如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我心底。
每到周末就是我和这些同学们快乐的日子,在长沙市东区少年之家,我们度过了最美的时光。易老师想方设法让我们这些苗苗学习绘画,组织我们购买石骨模型教具,带我参观工农兵大学生上课,领我们去朱辉老师家学习,请黄铁山、殷保康老师教我们素描、速写、色彩。更让我开心的是图书室看不完的书刊杂志。那些年,每天天不亮我就去火车站画速写,刚开始动态人物难掌握,就找到"烈士公园泥塑收租院",从一比一静止的人物雕塑入手,进步飞快,到今天速写仍是最爱,记得后来建长沙火车站,刚刚通车,周边广场还未完工,火热的工地场面四处每天都有我在画速写的身影,边上总是有很多人围观,有一天画着画着,有位解放军微笑着跟我聊,还出示了证件给我看,他说一直在看我画速写,太棒了,难以置信,比军校的老师还画得好,问我愿意当文艺兵吗?他急着赶火车,匆匆忙忙互相留下地址,说好联系相关事宜,回家后我高兴地告诉家人,结果打开画夹一看留下的地址,我们彼此错拿了写上自己的地址的纸条,成了遗憾。
刚开始少年之家只有我们十几名由每个小学校选来的艺术特长苗子学习绘画。后来就慢慢松动,有东风钢厂王遥同学的弟弟王伟加入了进来,这批同学中王遥最早考入广州美院,王伟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再后来又加入公安局、法院和机关干部子女,进来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六七排长条椅都坐不下,每次我坐最后排。一天来了记者说要给大家拍个照,同学们好高兴,乐呵呵往前挤,摄影师把我招呼到第一排,让我坐中间,左边女同学和右边的王遥同学寸步不让,摄影师两次用双手左右分开,叫他们别往中间挤,咔嚓一声,于是有了这张照片。去年和刘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在北京798,与黄建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笑谈此往事,均不记起。前日一发小在长沙市图书馆寻得这张报纸,认出中间是文秋实,拍照发给我,引发回忆起老照片往事。他问我在干嘛?我说一直在画画。
作者简介:文秋实,男,生于1963年,长沙市人,现居北京。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人文学者、书画艺术工作者、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政治面貌:中国致公党员,基督徙。三幅张家界油画(5m*6m)被湖南华天宾馆收藏。中国山水画《黎明清水塘》入选中国美协举办湖南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精品美术作品展,获2012年中国美协二等奖,电视专题片《诗词中国.春江花月夜》、《诗词中国.山水田园诗》,北京电视台《文天祥》。本期责编:马枚素
征稿:即使登上顶峰,也要自强不息,平台虽小,视野宽阔。欢迎清新、优美、哲理、隽永的佳作,如果你自信自己的文笔,毛遂自荐未为不可。主办:火花社国际名家文化群中国生态环保健康网北京《人物》编辑部本文的插图,都是作者的画作,